阿有高:解读巍山彝族民歌
作者 ​阿有高 2021-11-04
原出处:​巍山潮

巍山彝族是一个古老土著民族。巍山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创立风靡一时的南诏辉煌历史,也从南诏以来留下许许多多深邃的彝族历史传统文化,彝族民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人善于乐观,富于浪漫,生活极具诗情画意。
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民歌》(第一集)序言这样写道:“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极富诗情画意的歌调,极大地丰富了生活情趣,使生活充实而又浪漫。彝族善于用歌调表情达意,用打歌舞步踏平坎坷”。彝族民歌渊源流长,它源于生活又伴随着生活一直承传至今。时至今日,广大彝族地区仍然是“村村寨寨篝火红,山山岭岭踏歌声,一支岭岗一个调,一片树叶一份情”。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随着现代多元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彝族民歌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越是原生态的,就越具有这种危险性。眼下,许多彝族年轻后裔已经不懂彝语,更不懂彝族歌调,若不加以重视、抢救、保护、传承,失传就会来得更快。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巍山县彝学学会以传承彝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作为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出发点,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竭力抢救彝族传统歌舞文化。2005年开始,县彝学学会组织部分热心人士和民间歌手,深入民间及时收集整理彝族民歌,让撒落在民间、隐匿在山乡的千年民歌再现出来。县彝学学会经过艰苦努力,在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的帮助指导下,由大理电视台协助拍摄录制,分别于2007年“火把节”和2013年祭祖节,出版发行了《巍山彝族民歌》第一集和第二集。其中第一集由珠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集由中国深圳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两部《巍山彝族民歌》集的出版发行,让民间歌调定格于时日,登上大雅之堂,成就了巍山电视平台的“南诏飞歌”,极大地丰富了巍山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民歌》集,它是一部原生态的彝族歌舞音乐文化集。在整个收集整理过程中,只有通过筛选而没有丝毫加工做作,它是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从彝族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传统韵味,是来自彝族聚居地区的、在彝族先民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调,是反映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共处、歌颂现代新生活的一部浪漫曲。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民歌总体上分为打歌、山歌、小调三大类。以篝火围场、踏地歌舞的叫做打歌调;在放牛砍柴山上自由放唱的叫做山歌调;具有一定格调逢场戏唱的叫做小调。《巍山彝族民歌》第一、二集,共收录民歌31首,其中:打歌调4首,即马鞍山打歌调、五印打歌调、东山打歌调、青华弦子歌;归类为山歌的有7首,即马鞍山山歌、五印山歌、东山情歌、二骊伴调、江边小调、五印荡山歌、青云山歌彝调;归类为民间小调的有20首,即牛歌、羊歌、放羊调、赶马调、砍柴调、薅秧调、割麦子调、采花调、挑水调、赶街调、送郎调、看郎调、十二属调、出嫁敬酒调、劝赌调、干哥干妹、丝线花十八朵、苦媳妇、二月八朝山调、懒腔。民歌千姿百态,只作简单归类。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民歌是巍山彝族歌舞乐传统文化之精品。我们仍然要反复地说,彝族人善于用歌调表情达意,用舞步踏平坎坷,正所谓:“不哼调子不说话,不唱山歌不出门”。流传千年的彝族民歌,歌词有彝语唱调的,也有汉语唱调的,彝调也好,汉调也罢,既已上升为“调”,就有了诗的含蓄与韵味,也就有它的精典难释之处。一般来说,喜欢调子的人,别人一唱调子自己一听就懂,不喜欢调子的人听别人唱调子总会觉得晦涩。录入民歌光碟中的所有巍山彝族民歌歌词,都是经过巍山县彝学学会常务理事会集体审核斟酌定夺的,除了少量地适当保留地方口语以外,即便是用彝语唱调,也都以通用汉语文字进行译注,帮助理解。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歌唱彝调,这似乎是彝族人的专利,因为一般人难以入伙,也听不懂在唱什么内容,打歌非彝族人莫属。而山歌和小调,虽大量流传于彝族地区,可是它不管哪个民族都喜欢相唱,成了大众化的民族文化。流传于广大彝族地区的山歌小调,虽然它以汉语传唱,但它仍然属于彝族属性,无论是在音符节律上,还是在歌调词赋的内容上,都有着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话又说回来,巍山彝族民歌虽然具有彝族属性,但在中华大同的民族大家庭里,它又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长期相互融合、长期和谐相生的历史产物,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也就自然成了大家的共同责任。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宝山文昌宫龙潭殿有一幅壁画,画的是彝族古代松下踏歌图,画中看到,打歌者不仅有彝族,还有着穿长衫、披着领褂的,有头戴毡帽的,有戴瓜皮小帽的,有的还打绑腿、留长发辫,说明打歌场上有不少汉族男女在参与。两百多年前的这幅清代壁画,它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代流传于民间的山歌小调,那是史上非宫方名流人士诗赋文才的传承与延续,千年不失于代代相传,可谓浩瀚之大海。笔者在参加巍山县彝学学会收集整理《巍山彝族民歌》集的过程中也深深体验到,民间的老大爷老大娘们,开口便唱,出口成章,总是有一种取之不尽、收集不完的感觉。我们所收集到的,或是收集整理出版发行的《巍山彝族民歌》第一、二集,那只是浩瀚歌海中的“沧海一粟”。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诗画般的幸福日子已经来到,神韵般的传奇歌舞又已腾起。古老的美丽神奇与清风雨水,都融汇在民间歌舞文化之中。平静的生活尤如一湾碧水,而打歌唱调则使生活荡起浪花,让平凡人生激情四溢、酣畅淋漓、奔放自由。打歌唱调是狂热的情绪,打歌唱调是浓烈的醇酒。彝族人的朝山打歌从春天开始,彝族人的打歌唱调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彝族人的远古追溯从二月八祭祖开始。耕种民族历史文化,同样有着不可更改的节令,如今我们处在民族历史文化延续与现代文化创新的链接点上。在这一串串链接点上,我们仍然可以让绚丽的民族之花始终在古老传说中一直传承下来的打歌唱调里尽情绽放。承载千年,畅享千年,我们可以毫不羞涩地说,巍山彝族民歌,它是千年歌舞文化的活化石。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自称是“腊鲁把”。“腊”,彝语是老虎;“鲁”,彝语是龙;“把”就是其族、其人。“腊鲁把”直译过来就是:象“虎”和“龙”一样的这族人。彝族人崇拜天上的龙和地上的虎,于是把“龙”和“虎”奉为图腾,“龙腾虎跃”便是彝族人的性格特征。
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历史原因,巍山彝族大多居住在山区。然而,巍山彝族素来有着勤劳、勇敢、朴实、诚恳、直率、慷慨之品性。彝家人虽然居住在贫困山区,但始终以烂漫的歌舞文化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文化,以言传身授的方式长期流传下来。彝族民间歌舞文化正是一股从未断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而彝族打歌又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打歌,可谓渊源流长,始终与彝族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节日节庆等重大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凡有婚、丧、嫁、娶,都少不了有打歌活动。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打歌的由来,民间流传着它的故事,主要有几种说法。其一,据马鞍山一位老人讲述,打歌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实行以夷治夷,曾有彝族人出谋策划围火舞刀,以少胜多,吓退敌兵。为纪念战争胜利,于是就兴起围火打歌。其二,据巍山县城一位老人讲述,打歌源于唐代六诏时期,蒙舍诏王皮逻阁为统一六诏,设计在山龙山于山建一座松明楼,借星回节祭祖之际,召其余五诏主回蒙舍诏祭祖,并设宴于松明楼上。宴间,皮逻阁借故退席,松明楼失火烧死五诏主。五诏无主,皮逻阁便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国。为庆祝统一六诏之胜利,巍山彝族便踏歌庆祝,围火狂欢。火把节也因此而来。其三,据民间传说,彝族打歌源于唐代天宝年间,南诏与大唐矛盾激化,于是大唐发动了天宝战争,欲将南诏灭于洱海之滨。南诏彝族生性聪明,当战争到了背水一战的生死存亡关头,南诏彝军急中生智,便在山头寺庙围墙内结对成群,围火打歌,歌声嘹亮,刀枪霍霍,拿出援兵不断的架式,以雄壮的气势吓退敌军,以少胜多。从此以后,彝族打歌作为军事策略和拼搏精神一直被弘扬下来。其四,相传古代部落时期,民族之间发生争斗,彝族人节节败退,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眼看夕阳西下,彝家伙子急中生智,在山垭口烧起大火,大家围着火塘团团转,手舞刀棍,口里齐声喊着谩骂声。山下别族人只见山头火光冲天,误以为彝家兵马不断涌来,援兵不断,于是慌忙退兵。为纪念这场争斗之胜利,从此彝族人便兴起了打歌。从这四种甚至更多的传说来看,打歌与部落战争相关联,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部落时期人们群居的生活场景和以火为伴的狂欢情景。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打歌源远流长,《唐书》《蛮书》《云南志略》《南诏野史》《康熙蒙化府志·风俗》《蒙化志稿·人类志》等汉史书中均有记载。彝族人打歌的总体特征是:以大火为圆心,人们围成一圈踏地为节,总是喜欢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竹笛的音乐节拍,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篝火是彝族打歌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彝族人祖祖辈辈对火十分崇拜,一直奉为图腾。彝族人认为,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着巨大作用,摩擦生火使人类拥有支配自然、擒伏猛兽的能力,正如水孕育了43生命一样,是火造就了人类。基于彝族人对火的某种认识与感情,因而就有了敬畏火、护佑火的各种民俗习惯。比如:所吃所喝的食物先让火熏烧,先拿给火看;所说所讲的话语要对着火说,光明磊落,不躲躲闪闪;对火,绝不允许玷污、亵渎,煮饭、烤茶的火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绝不允许任何人跨越,等等。彝族远古时兴火葬。彝族人认为,火是“生死之交”,一个人生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生才算完美。所以,彝族人凡丧事必须围火打歌必打无疑。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打歌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一是火垅。没有这垅火,打歌就不够气氛,围火打圆是彝族打歌的最大特点。二是芦笙。彝族人打歌吹的芦笙,是由特殊品种的竹子和特殊品种的葫芦,再加上特殊的手艺制作而成的。芦笙是彝族打歌必不可少的器乐,它对整场打歌起到引领作用。三是笛子。笛类乐器最具有广泛性,彝族人喜欢把笛子的活泼音韵用在打歌场上。四是大刀。彝族打歌手舞大刀,古时用来搏斗,现代用来打拍子。彝族打歌英勇慷慨,情绪激昂,很有战斗力,有人形容彝族打歌是“战斗的歌舞”。五是弦子。大三弦是青华弦子歌专用乐器,在整个打歌场上,除了清脆的笛声引奏以外,“三弦铮铮”便指挥整个歌场通宵达旦。综上所述,彝族打歌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舞蹈,它以火为中心,伴以芦笙、笛子、大刀、舞步、唱调,还有很多巧妙的姿势构成。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子是彝族打歌的中心内容。彝族打歌唱调内涵十分丰富,有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套路,而有的则是触景生情、即兴而成,因对方的唱调内容现编现对,出口成章。彝族打歌调,唱的是彝族古老的民间古歌、古谣、古词,运用的是赋、比、兴的修辞方法。他唱天、唱地、唱宇宙、唱生命万物,寓意深刻。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唱着古老的韵律诗赋,使人们的全部心身都尽情于歌舞之中。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祖先十分信仰万物有灵。彝族人认为,万物之中人为灵,灵则动、动则灵,打歌便是越灵越动、越动越灵的物神之间的互动。彝族人要许运什么、寄托什么、信仰什么、崇拜什么,所思所想都以打歌方式予以表达,因而,打歌便成了彝族人劳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南诏王是彝族最为崇拜的土主,祭祀土主必先打歌;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供奉在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南诏土主庙就成了彝族人必先朝拜的圣地,每年农历二月间先后朝拜十五天。以前的那些年代,前山后山打歌不止,了却人们无法言表的精神寄托。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打歌是盛开在南诏故地的一朵瑰丽奇葩。在浩瀚的民间艺术天地里,它以特有的色彩,装点着生活在这片红土地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并没有被现代文化所取代,反而更加光彩夺目,它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性格展现,是彝族歌舞文化的智慧结晶,是蕴藏在民间的一份珍贵民族文化遗产。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鞍山打歌,又叫做青云打歌。马鞍山打歌以青云村为代表,整个马鞍山一带和紫金乡的大部分地区都喜欢打这种歌。马鞍山打歌最明显的特点是舞步欢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是彝族打歌中的精品,我县无论举办大小庆典,都将马鞍山打歌推向演唱平台对外展示。据有关资料记录,马鞍山青云打歌影响很大。1956年被选送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87年在全省民族民间歌舞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还曾经到日本、韩国海外出演;2006年10月,我县马鞍山打歌应邀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登台演出,称之为“最难学的舞步”;2008年6月,被推荐到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为期一周的展播,深受赞誉。民间不失有传人,马鞍山打歌在日常生活中卓有建树,颇为自得,随时是以一道靓丽风景深受人们喜爱。
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鞍山打歌讲究一定的规矩和套路。凡属家庭办事打歌,主人都要备好以猪头肉、猪肝为主的上等酒席,先祭天祭地祭祖宗,然后指定或选定歌头,用好酒好肉款待打歌客人。打歌时,歌头先吹芦笙入场,其后一人吹笛子、一人舞大刀,舞动几圈后,芦笙和笛子发出邀约的呼唤声,打歌的男男女女们快速入场,围成大圈,手牵着手立正站好,鞠躬姿势齐声喊“唔——喂!”,然后跟着芦笙调子的节拍慢慢跳开舞步,唱开调子。起初走开场程序时所唱的调子,都是有规定内容的程序调,不得乱唱。走完一个程序又走下一个程序,每走完一个小程序,大家听着芦笙调的变换立正站起,再次齐声喊“唔——喂!”。几个场合过去,开场程序才基本走完。尔后才进入欢快的自由式打歌。朝山打歌就不太讲究规矩套路了,显得自由一些。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鞍山服饰十分素雅,她们基本上不喜欢红红绿绿。青年女子头戴白色或蓝色包头,少女戴鱼尾帽,身穿白底镶蓝或黑花中式大衣襟,系白色或蓝色腰带,绣花镶边垂银饰围腰,股后垂两串黑穗飘须,脚穿素色绣花尖头鞋。男青年着蓝色或白色中式对襟上衣,多门扣,羊皮或麻皮长褂,黑色中裆裤,脚穿黑色剪口鞋。打歌场上,一大圈的男男女女翻转起来,忽蓝忽白,一闪一闪的,风景如画。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云打歌的阵势比较气派,笛子引头,芦笙压阵,大刀助阵,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点燃篝火,歌头领先进入歌场,歌头用芦笙发出呼唤声后,打歌算是开始,打歌人群陆续尽快入场,男女各站一队。然后,笛子引奏开场曲,男女两边,女高男低,各唱一句“啊哩——以苏色”“啊利——义苏色”。随后,笛子、芦笙引入正调,十六步节拍全场舞动,动作有一步一踮、三步一踮、对穿、半翻半转、三翻三转、全翻全转等,男女共唱开场轰动衬词:“巧玩来呀巧玩来,义色!喔啊阿姐巧玩来,义色!尾细苏啦尾细苏,义色!苏呀嗨呀苏呀嗨!”顿时掀起高潮,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短暂来头过后,芦笙、笛子、舞步、唱词全停下来,立正站好,作鞠躬姿势,男女齐声喊唱“唔——喂!”。其后,芦笙吹入正调,笛子伴奏,唱调人一板一拍,男女对唱,进入打歌唱调的正式场面。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鞍山打歌调的唱法自有特点,它是用彝语七言句子唱调,每个调子唱两个句子,而且很多调子则是连环式调子,即前一个调子的后半句子又过渡为后一个调子的前半句子,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唱完两个句子,再唱两句结尾衬词:“依四咋哪瞧者哪!嗯哩然呢松啊色!”两句正调,两句衬词,十六个拍节一口气唱完。两句一调,这是青云打歌调不同于五印打歌调、东山打歌调的明显区别。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凡彝族打歌唱调的入场人,唱调人都是满肚文章的“调子客”,只要有对手,三天三夜都唱不完的调子。歌调如海,亦如繁星。《巍山彝族民歌》第一集里收录的,仅仅是几个代表性调子,汉译语意为: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哥你呀是哪个?阿哥你是哪里人?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哥你是哪里人?又该怎样称呼你?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该怎样称呼你?一会就要分手了!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会就要分手了,恐怕难得相遇了。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恐怕再也难遇了,总该讲讲心里话!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云打歌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打歌有段落性,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打下去,唱完前一个段落,全场又再一次立正,鞠躬姿势,齐声喊“唔——喂”,随着芦笙、笛子的变调声,下一个段落重新开始,就这样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去完成。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歌高潮也是过了一段又再来一次。想再要一个高潮时,其中的男主角会喊“喂,哈!喂,哈!喂哈哈,喂哈!”,听到“喂哈哈”的鼓动声,全场便会在芦竹、笛子的引领下转换步法,用彝语齐声唱到: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甩起来是甩起来,围着转着动起来!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左脚右脚跺起来,荞籽一样炸起来!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转不得来三转,竹子一样甩起来!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晚这个歌场上,想不到会这热闹!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主差哩主主差,塔撒哚利塔撒哚!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义色—义苏色!苏呀嗨呀!苏呀嗨!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个调子,一声声衬词,把打歌一步一步地推向新的高潮。当进入打歌高潮阶段,手舞大刀的中青年男子们,做着巧妙而又滑稽的动作,以刀把掷地为拍,调子高亢而急促,打歌打得轰轰烈烈。打歌场上,男女欢跳起来,就象是包谷爆花一样。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云打歌为何能够轰动一时,全在于它具有强烈的震撼性和明显的舞蹈性。热闹的歌堂,欢快的场面,动作奔放,情绪炽热,白底黑褂的衣服在歌场上闪亮,充分显露健美姿态,百般崭露响亮歌喉,男女青年尽情放歌,吐露真情,展示才华。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年以来,马鞍山打歌一直在民间流传下来。每年春节以后至二月八期间,马鞍山一带村寨,都兴轮流做东,杀猪宰羊相继打歌,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马鞍山一带村民都要相约或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茶山寺举行打歌盛会,传承着这一千古不灭的彝族传统歌舞文化。YT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