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也称“跳歌”“踏歌”,彝语称“额克”,广泛流传于彝族聚居区。南涧彝族打歌主要流传在南涧县境内彝族群众中。2017年6月,彝族打歌(南涧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南涧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据《定边县志》风俗篇记载:“婚丧,男女拍掌顿足,吹笙踏歌为戏。”由此可见,打歌习俗在南涧境内盛传已久。南涧县5镇3乡均有彝族打歌,分布广,影响大,民间有“一天不唱不好在,一日不跳睡不着……”之说。
在南涧,凡彝族聚居的村寨,只要有婚丧娶嫁喜庆节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以三弦、笛子、芦笙伴奏,一圈一圈地围着篝火旋转,边歌边舞,尽情舒展内心的喜怒哀乐。
南涧彝族打歌根据场合不同可分为:喜事打歌、忧事打歌和山会庙会打歌三种;按风格可分为三大类无量山系彝族打歌、哀牢山系彝族打歌、无量山镇红星一带的彝族打歌。这三类打歌彼此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虽然风格各异,但舞蹈环境相同。南涧彝族打歌与打歌调、民族器乐密切依存。“芦笙响,脚板痒”,彝族打歌集经典的调子、悠扬的乐谱、矫健的舞步、丰富的表情为一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南涧彝族打歌的传承具有口传身授的社会历史性。“打歌”舞蹈作为一种诉诸于身体语言的艺术表现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和乡约族规的严格律令,情由心生,载歌载舞,娱人娱己。舞者,依场院的大小可以踏着基本的舞步即兴发挥,观者,可以一招一势模仿后开拓创新,打歌舞蹈在村寨举办的一次次活动中世代相传。
打歌作为南涧彝族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南涧彝族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和经久不衰的民族凝聚力,是南涧彝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一种交际,打歌”跳的是舞,抒的是情,手拉手,肩并肩,极大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打歌的舞步总是合着芦笙、笛子等乐声而动,掌声、脚步踏地声、器乐声,交响场内,给人以音韵的享受和舞美的悦目。
近几年来,打歌的活动范围由边远山区逐渐进入城市,走上舞台。文艺工作者以打歌为素材,编创了《打歌》《山鸡情》《羊皮舞》《大三弦舞》《三道弯》等一批优秀舞蹈,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州级各类大型演出,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