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文化档案:保山彝族的“打跩”
作者 《保岫情采》 2018-05-08
原出处:保山新闻网

  彝族在云南分布甚广,音乐宝藏极为丰富。保山彝族的“打跩”,其音乐、舞步、伴奏乐器等,不同于邻县的“打歌”,也有别于外地的彝族歌舞。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居住在怒山的崇山峻岭中的保山彝族兄弟勤劳质朴,能歌善舞。逢年过节、喜庆之时,都喜欢“打跩”。过去称之为“打老凡”,男女老少都来跳,大家都来欢乐的意思。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什么叫“打老凡”?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彝家山寨有个作恶多端的鬼神,它经常窜到寨子里抢姑娘,谁也制服不了它。一天,鬼神抢走了第二天就要成亲的一个彝家姑娘。姑娘非常气愤,但又无力反抗。数日后,姑娘在鬼窟里烧火、不小心把煨水的铜罐掉落在地上,鬼神听到了响声,惊慌得跳起来,斥骂姑娘说,我最怕听铜器的响声,你不知道吗?姑娘略有所思地说,你力大无穷,怎么会害怕小小的铜器响呢?鬼神说,一个煨水铜罐掉在地上,我就心慌肉跳,要是铜器响声再大,我就急死了。下次再不留心,我剥你的皮!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次日清晨,姑娘偷偷奔回寨子,把此事告诉了家里人。乡亲们知道了,决心想办法治服鬼神。不久,他们用红铜制了唢呐、白铜制了“大号”,黄铜制了小钹、闹子。傍晚时,在鬼窟洞口大吹大敲,随着欢快的乐曲和喧闹的打击乐节奏,纵情地跳起舞来。鬼神突然听到这么多铜器的响声,被吓得胆颤心惊,很快就死了。从此,寨子里的姑娘们得到了自由和幸福。“打老凡”这种舞蹈习俗也在村寨里流传开来。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打拽多在傍晚和晚上进行,舞姿剽悍、洒脱,舞步粗犷豪放,刚健有力。跳舞者很费劲,常常满身大汗。每种舞步一般重复跳十二次、跳完两种舞步,才歇息片刻,故能坚持跳的多为男性。“打跩”以手脚的动作变换和相互间的配合为主,顺着逆时针方向转圈相视而跳,跳时极少唱。有时舞者还要手持红色和绿色的毛巾或绸带。舞步主要有《三步转》、《斑鸠吃水两面翻》、《摆花舞》、《蛇蜕皮》、《散花调》五种。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打跩”(一)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2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打跩”(二)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乐队一旁伴奏,一般不参加跳。其旋律以五声音阶宫调式和羽调式为多,音域不宽。有的旋律中出现了不同调式的交替,增加了曲调的色彩性和推动性。曲式基本都是一段体结构,多以两小节为一短句。欢快热烈,通畅连贯,规整对称,舞蹈性强,多次反复,收束短促,常以中速开始,逐渐加快达到稍快速度。喧闹的打击乐声烘托着两支唢呐齐奏的可观音量,虽嫌单调,但舞者越跳越自在,越跳兴致越高,消除了疲劳,忘却了苦恼。(原媒体责任编辑:杨永明)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档案保存于市档案馆,摘自《保岫情采》,馆藏档案。)p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