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弥渡彝族歌会
作者 聂艳萍 2013-02-10
原出处:大理日报

  在云南省第二届花灯艺术周期间,在“标绩全滇”的南诏铁柱庙,来自弥渡县的一百多名群众演员,为大家呈现了一台浓缩版的踏歌展演。他们身着艳丽的服装,聚集在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在“领队”的带领下,在这里领歌、踏歌。而这一歌会,按照当地的习俗,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庙宇周围的彝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在主持祭祀的“阿团”的带领下,到铁柱庙举行庄重的祭柱、祭祖、领歌仪式,仪式完毕后就在铁柱庙内进行热烈奔放,欢快愉悦的打歌活动。根据《弥渡县民俗志》记载,除了铁柱庙歌会外,弥渡彝族还有多个歌会,其中历史很长,规模较大、较有影响的歌场有以也几个: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尼山歌会。阿尼山位于牛街乡泰山岩对面,海拔2700米,山峦叠嶂,过去曾有虎、豹、猴和孔雀等珍禽异兽出没。农民相约到山坳开荒地均需多人同行早去晚归,只将携去锄犁放留地里,几次人们清早进山,见一阿尼(彝语为老虎)蹲在犁上,似有看护之意,为此,人们将其视为神灵,就地建一小庙,塑山神土地供奉之。自此以后,便把农历二月十四订为朝贺吉日,届时相邻三州四县(弥渡、景东、南涧、南华)彝族男女汇聚此山,杀鸡宰羊,焚香祭祀,当天晚上,对歌跳舞,通宵达旦,数十把三弦,几十支笛子吹弹,大号小号齐鸣,数以千计的彝族男女纵情欢唱,活动内容除传统的踏歌以外,还有男女对歌、各种舞蹈、杂腔小曲。这传统的阿尼山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它不仅成为彝族人民的游乐场所,还成为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约会、订亲的场地。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灵宝山歌会。清末哀劳山彝族农民起义领袖、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兵败牺牲后,当地人民为了寄托哀思,便在岔河立一小庙,塑供金身,焚香点烛,以记不忘。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李文学绚难日和八月十五生日两天人们相约至此踏歌纪念。后因朝拜人数众多,地址陡窄,朝拜心切,拥挤不堪,而分设于灵宝山、依多么、小庙营、梅红丫口、五里后、营盘山等处,其中以灵宝山最为热闹和隆重。灵宝山地势险要,三面悬崖陡壁,朝拜者需攀藤扶石点面相携而上,山顶建有小庙,塑供李文学金身。会期,南涧、南华等地彝族群众,特别是牛街乡各村彝族男女老少汇聚朝拜。人们携带三牲酒肴先到大司殿前,祈求保佑清吉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开始踏歌,歌曲内容全为李文学秩事,歌颂英雄业绩,直至夕阳落山方才离去。每次纪念活动人数超过千人。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祜彝族歌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寅街镇多祜彝族的传统踏歌会。彝族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在多祜歌场,饮酒踏歌,尽情欢歌狂舞。到了天黑则点燃篝火。继续歌舞通宵达旦。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传统不再是祭祀图腾活动,已把赶庙会、舞狮耍龙、花灯演唱及踏歌融为一体,坝区汉族也慕名参加,到彝家做客、观光,加入歌舞行列,成为民族团结的盛会。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哲和云林小村踏歌会。瓦哲踏歌会期是农历二月初八,云林小村是十月十九,踏歌均在晚上,与多祜有别,无花灯、龙灯掺入。Ne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茅草人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