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鼓舞 跳跃在土掌房上的如蝶飞花
作者 新华网云南旅游综合 2016-04-07
原出处:新华网云南旅游综合
 
J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鼓舞艺术表演J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区的新平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花鼓舞为5人合跳,由“龙头”执箐鸡尾领舞,其余4个舞者左腰系花鼓,右手执槌击跳,以颠跳为基本步伐,有蹬、拐、转、垫、跺、腾跳等变化。花鼓舞分快、慢两种节奏,慢板称“板鼓”,击打有力,刚毅沉着;快板称“紧鼓”,活跃奔放。除“台阶舞”、“点脚步”、“小兔舞”、“进三退三”等套路为慢鼓外,其余皆为紧鼓。花鼓舞是彝汉歌舞文化的结合体,起舞时原唱汉语花灯调,现在有些地方则唱彝语或半彝半汉的“跳乐调”。自花鼓舞传入峨山后,融入了峨山彝族“跳乐”中的“韧脚”、“跺脚”、“颠脚步”、“引步”等动作,有“四合心”、“蛇蜕皮”等35个套路,模仿动物、反映生产劳动或以自然界中的事象命名。这些套路多为连贯或穿插组合表演,有时一段舞中有多个套路相组合,也可单独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似彝似汉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
 
  花鼓舞需经师傅传授动作套路和表演程序,必须专门学习才能掌握技艺,有村寨相互传承、本村传承、家庭传承和少数自学方式,群众基础良好。有关彝族花鼓舞的起源及产生主要有民间传说和外来文化影响两种说法。J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G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鼓舞 跳跃在土掌房上的如蝶飞花
 
  民间传说里说,古时有个能歌善舞的彝族美丽姑娘,有一天,她在洗瓦罐时,无意间拍打了罐口,瓦罐便发出咚咚的声音。她觉得很好听,便在上山砍柴时取回一段空心树,蒙上羊皮,用木棍一敲,其声音特别悦耳动听。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就有了自己的鼓和跳花鼓舞的活动。彝族后人为纪念花鼓的发明者,就做了—个牌位,上书“有感花鼓娘娘之神位”,每当跳花鼓时须杀鸡献牌位,举行仪式,并成立“花鼓会”。这个有关彝族花鼓舞来历的美丽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中体现出彝族人民的一种精神依托和崇敬祖先的愿望,也说明彝族人民是一个崇尚劳动、崇尚智慧、崇尚创新的民族。
 
  另一种说法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据考证,彝族花鼓舞是与安徽凤阳花鼓结合的一种彝族文化艺术形式。两者所使用的道具鼓如出一辙,鼓都是以悬挂腰际为主。另外,从彝族花鼓舞中的汉语唱词和花灯曲调来看,如“听唱凤阳花鼓”、“听唱云南鼓”、“鲁班师傅来瞟梁”等等,都是彝族花鼓舞吸纳汉文化的表现。从彝族花鼓舞本身的舞蹈语汇特征来看,主要以彝族的另一种民间舞蹈“跳乐”动作为主。由此看来,峨山彝族花鼓舞中有着不可分割的汉文化艺术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彝族花鼓舞是汉彝文化交融的结晶。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