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我国56个民族中彝族有800多万人口,云南省彝族有500多万人口,寻甸彝族有33000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7.94%。
寻甸彝族在寻甸这片广袤、富饶、美丽的红土地上生活了千余年,创造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熣灿的文化。由于支系众多,分布广泛,因此寻甸各片区的彝族语言上略有差异,服饰上区别较为明显,样式各异,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服饰面料大都以羊毛、麻丝和棉为主;颜色喜用红、黑、白、蓝等色,以黑色为贵,色彩鲜艳、亮丽。在衣裤上都绣有各种动物、植物、山水、天象等精美图案,寓意吉祥。
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右衽衣服,下穿百褶裙子或长裤,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衣领上还镶嵌银泡,戴黑色包头、耳环。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等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纹样少,多为天蓝、绿、青、白等颜色,素貌庄重;老年人服装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
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成服等各种专用服装,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
彝族服饰集各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多姿多彩,表现了彝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和豪迈奔放的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彝族服饰,穿的是文化,绣的是历史。
(1)金所、甸沙片区服饰
主要分布在金所工业园区、甸沙乡、功山镇一带男装上身穿黑色羊毛大襟右衽交领衣,外加羊毛褂,下身穿着大摆裤,腰间系一麻布围腰,麻布围裙式样简洁,打交叉包头。女装上身穿黑色羊毛大襟右衽交领衣,外加羊毛褂,少女下身穿白色百褶裙,已婚妇女下身穿筒裙,上部以彩色布条装饰,下摆以400多条麻布条子做流苏,羊毛毡围腰,然后缠满彩线织成的细布带做装饰,打圆包头。均为手工制品,保暖、美观大方,既实用又有相当的美学欣赏价值。
少女装
已婚妇女装
老年妇女装
成年男装
成年男装头饰
(2)河口片区服饰
主要分布在河口镇一带,女装以红、黑、黄、蓝四色为主色调,由包头、大贯头衣、小贯头衣、腰带、围腰、彩色的百褶裙组成,百褶裙分两半,一半是黑色(代表纯朴),一半是彩色(代表多姿多彩的生活)。未婚女子裙边没有须,已婚的裙边有须。男装以黑、白、蓝为主色调,由包头、马褂、腰带、衣服、裤子、绑腿组成。其服饰古朴、独特,保留有彝族贯头衣这一古老的服装样式。
女童装
少女装
新娘装
已婚妇女装
成年男装
(3)柯渡、鸡街片区服饰
主要分布在柯渡镇、鸡街镇、倘甸镇、联合乡一带,本型男装服饰日趋汉化和时装化,仅存马褂、羊皮褂及羊毛纵毡。女装则多姿多彩,已婚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均饰彩色花纹及组合图案,打圆形黑布包头,耳后有两角上翘,并配有银质领饰、颈饰、耳饰、首饰等,系黑布或青布底绣花围腰,身后垂花飘带,脚穿绣花鞋。童装较简洁,色彩没有已婚妇女的艳丽。
已婚妇女装
老年妇女装
童装
男装
(4)金所、先锋片区服饰
主要分布在金所工业园区新田村、先锋乡及柯渡镇松林村等地。男装与柯渡、鸡街片区型一样,女装除头饰外,服装也与柯渡、鸡街片区型相同。已婚妇女头饰打黑布包头外加由红线串编银饰,留飘带以脑后,额头饰有红布底订银钮的额饰。童装较简洁,服装也与柯渡、鸡街片区型相同,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
已婚妇女装
女童装
少女装
(5)凤合、联合片区服饰
主要分布在凤合镇、联合乡、金源乡一带。男装以白色为主,由包头、马褂、腰带、衣服、长衫、围腰组成,纯朴、大方。女装以黑、白、红为主色调,由帽饰、外褂、上衣、腰带、裙子、鞋组成。帽饰以太阳花为主,象征光明、永恒、生机、繁盛、希望和温暖。少女下身穿白色百褶裙,已婚妇女下身穿筒裙,上部用白色棉布或麻布为一层,中间一层是黑色棉布加刺绣或各色棉布拼接为一层,裙摆是一层长30厘米的七彩布条坠饰,随意排满,手工缝制,鞋为绣花鞋。
少女装
已婚妇女头饰
已婚妇女装
老年妇女装 老年妇女头饰
成年男装
(6)六哨、鸡街片区服饰
主要分布在鸡街镇四哨村委会及六哨乡一带。该服装类型丰富多样,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除交领衣外,还保留了贯头衣、披毡等存有原始韵味的古彝族服饰类型。男装由包头、长袍、黑色羊毛大襟交领衣、黑羊毛褂、大摆裤、马褂、腰带、围腰组成,分老年装和青年装。女装由包头、彩袖大襟交领衣、黑羊毛褂、贯头衣、裙子、羊毛毡围腰、腰带组成,分童装、少女装、新娘装、已婚妇女装和老年装。
老年妇女装
老年妇女纹面
老年男装
成年男装
家庭照
已婚妇女装
少女装
青年男装
新娘装
女童装
男童装
原载:寻甸彝族微信公众号。
文字:普瑞卿 图片:寻甸县彝族学会;编审:马永烈;编辑:廖云晴 王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