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跨越千年的民俗艺术——凉山彝族女性头饰
作者 ​马山 2020-11-24
原出处:《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2期

​【摘要】让人充满遐想的,实用的,有着显著族群标志符号原生态彝族女性头饰艺术跨越千年,美轮美奂,彝族人民用它梳理着凉山千年的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的脉络,解析出许多不能破解的奥秘。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以它的 “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为凉山文化艺术的发展谱写着灿烂的诗篇。
关键词】彝族女性头饰;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工艺美

原生态彝族女性头饰艺术,是千年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它古朴、亮丽、实用,成为凉山历史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亮点,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美学专家称之为是 “戴在头上的历史”,是跨越千年民俗艺术的 “活化石”。因头饰艺术它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人追逐时尚流行十分关注与重视的文化艺术体裁之一。人们常说:“要想成功,从头做起”,因为头部位于人体的最上部,是一个人总体形象的提炼和写照,头饰它既是表现人头部美感的重要元素,又具有折射全身、衬托光彩、辉映一个人整体造型的重要作用。于是头饰就成为人类社会体系中最珍贵、最核心、最持久的文化艺术组成部分。从头饰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习惯、传统工艺演进的过程和他们的文化底蕴。作为头饰文化艺术它是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积淀结晶而形成所制的,它是人们生息繁衍所需之物,是生活中最实用的物品,它是一个民族之本源,是民族间的认同、凝聚民族信仰、民族心理的重要的标志符号。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历史文化底蕴

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神奇而古老的地方。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地域环境,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南诏文化与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创造了源远流长、古老朴实、灿烂丰富并且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多层面的文化艺术。在丰富的彝族文化中,彝族先民们首先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其后有为后人留下知识丰富,涉及面广,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巨著 《西南彝志》和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的彝族经典四大史诗 《勒俄特依》《阿细有先基》《梅葛》《查姆》及流传于民间动人传奇故事的爱情长诗文学作品 《阿诗玛》;有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谚语格言;有自成一体创造出的天文立法、宗教信仰;还有现被列为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民间的服饰、漆器、银器、纺织、擀毡、刺绣工艺等等。但是有许多祖辈在生活中积淀的传统文化艺术无法以文字记载,于是聪明的彝族姑娘便以特有的方式,用灵巧的双手,运用传统的民间技艺将生活中美好的事与情感绘制记录在造型独特、色彩和谐、纹样精美、做工精细美观而实用的多姿多彩的头饰上。凉山彝族女性头饰这跨越千年的实用物已成为彝族民俗文化艺术长廊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和民族延续传递的标志符号,它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传统文化。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古以来凉山彝族是一个十分看重头部文化的族群,在彝族民间对头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些格言:“有衣无帽不成套”、“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藏人讲究饰腰、汉人讲究饰脚、彝人讲究饰头”。这些来自民间朴实的格言成为彝族人民对传统头饰文化艺术最好的诠释。另外从一些古代历史的书籍从中发现,早在 《皇清职贡图》卷6《邛野录》卷75中对凉山彝族头饰有这样的记载:会理、越西、西昌一带彝族 “男挽髻,著短衣,束长带,跣足佩刀……妇挽发盘头,裹以细布,耳贯双环,着青蓝大领衣,系绿布长裙,幼女披发,长分双辫” [1]。从这些史书的记载中使我们对彝族头饰有了一些了解。为证实这象征古老的民族的头饰与当今凉山彝族文化艺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证实它是今日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不少的近代资料中查阅到,在21世纪今天,凉山彝族女性传统头饰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纵深的发展,头饰不仅是她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既有美饰的作用,还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彝族女性头饰就成为不少文艺工作者青睐的创作素材,它成为各种艺术、文学和现代传媒争相表现的主题。最早由作家李乔执笔推出的长篇小说 《达吉和她父亲》《欢笑的金沙江》;60、70、80年代吸引观众电影的 《阿诗玛》《五朵金花》《从奴隶到将军》;歌舞 《快乐的罗嗦》《奴隶颂》《红披毡》到2007年的现代大型音乐剧 《甘嫫阿妞》;在美术作品中有现代著名女国画家周思聪的写意国画 《彝族女子系列组画》,有被凉山彝族称为能读懂三原色的四川省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何昌林画家的工笔人物画 《玉米地》、《月光》,有著名油画家程丛林的 《旅途》和凉山州艺术馆彝族画家阿都什哈的 《太阳女儿》;还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钟大坤的 《月亮女儿》、古道伦的 《凉山姐妹》等;再有在198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上贰角券上戴有瓦盖头饰的彝族姑娘;还有在每年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凉山火把节中的选美活动,彝族女性头饰也是一大亮点吸引着来自中外的朋友;另外就是在2007年凉山州新落成的火把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群雕中以 “彝家少女头饰”构成的标志性雕塑,据说这件作品是出自几个名家之手。从上述这些优秀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些文艺工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彝族女性琳琅满目、原生态的头饰艺术美轮美奂实用,梳理着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的脉络,解析了许多彝族历史文化中一些不能破解的奥秘。它让我们看到彝族女性头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艺术,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朴素的美学思想。它使我们看到彝家姑娘们无时无刻都在用心灵、用灵魂以头饰艺术的方式在延续传递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同时用它 “撰写民族悠久的历史,并把历史、现实和理想,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编织他们神秘的梦幻世界” [2]。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 依诺地区戴千层瓦盖头帕的姑娘(来源:中华服装网)

image.png

图2 圣乍地区戴单层瓦盖头帕的姑娘(来源:凉山新闻网)

二、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区域与年龄、种类的划分

有许多民俗专家都将少数民族头饰作为认识族群的标识,特别是女性头饰,从中能表明这个人的居住区域、人生阶段和社会地位,显著的女性头饰也能使人们很快区分出年龄和婚育的界线。凉山彝族女子的头饰主要有 “瓦盖”“哈帕”“荷叶帽”“罗锅帽”“新娘头饰”等几十种,其头饰与服饰大致可分三个区域:一是以美姑为代表的依诺头饰,二是以喜德、越西为代表的圣乍头饰,三是以布拖、昭觉、普格为代表的所地头饰。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活泼乖巧的童年与少年头饰

幼小的彝族女孩戴活泼乖巧的小童帽,母亲用灵巧的双手,精湛的工艺使用红、黄、绿等各种彩线在帽上绣上星辰、日月或花鸟等精美图案。当小女孩满三岁后就换上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的做的帽,其帽状如公鸡冠,让戴上公鸡冠帽的彝族小女孩显得格外乖巧活泼。女孩长到八、九岁时开始蓄发,梳单辫于脑后,然后将单辫盘在头顶,辫尾缀红色棉线,两耳挂红绿小珠、小颗海贝,配戴这样的头饰的彝族小姑娘更加清纯可爱。当姑娘到十五岁左右,大约月信初潮时就要举行 “沙拉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换童裙”仪式。这时将少女的头饰换上成人的头饰,由以前的单辫改梳成双辫,戴上向征青春年华的最有民族风格的 “瓦盖头帕”和古朴典雅的 “哈帕”,换过头饰的女子此后就可以享有大姑娘的社交生活,也可以谈情说爱了。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未婚、已婚未育的青春浪漫头饰

千层瓦盖头帕分布在凉山依诺地区,俗称美姑头饰。千层瓦盖头帕可称得上是彝族女子头饰的经典,彝族青年女子用数尺黑布折叠放在头顶,千层瓦盖前部和脸面对齐,后部翘起并且突出,顶上用鲜艳的红毛线和粗大发辫压住千层瓦盖头帕,辫中常夹着一些假发,使辫既粗又长达到一种唯美的效果。因粗大的发辫本身就是人头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点缀人头部的精髓。聪明的彝族姑娘为让头饰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于是借用假发以装饰,使高耸的千层瓦盖头帕经粗大发辫压住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凹凸不平的层次感。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让千层瓦盖头帕更耀眼漂亮,更富有民族特色,她们在头部的脑后插上一把小木梳,然后在耳上配带硕大艳丽下垂带穗的黄红蜜腊珠,或是将垂吊肩际的珊瑚、银串珠反插在千层顶帕的发辫上,玲珑精美的耳饰与高耸的千层瓦盖头帕、粗大的发辫相互辉映,使头上有弯曲的千层瓦盖头帕形状的彝族姑娘脸庞呈现出极为和谐的曲线之美,淳朴之美。远望轻盈徐缓行走过来的 “阿米子”(对彝族姑娘的尊称)头上摇戈、跳耀动晃动的珠帘与素色的千层瓦盖顶帕融合在一起,嫣然中更突显少女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画面,这一画面犹如天上下凡的 “月亮女神”。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女性头饰中工艺最精湛的要数单层瓦盖,而配戴单层瓦盖头帕的彝族女子居住在凉山的喜德、越西、甘洛、冕宁等县及西昌、盐源、德昌等地区,这里操的是圣乍土语,俗称圣扎头式,也称喜德头式。“圣乍单层瓦盖”与 “依诺千层瓦盖”相比有不同的风格,圣乍地区的单层瓦盖头帕在做工上可称得上匠心独具,在色彩搭配上雅致和谐。单层的瓦盖头帕是用用黑、红两色布做成的红里黑面双层头帕。为使戴在头上的头帕更精制、更漂亮、更具有民族特征和明显的标志性,她们在瓦盖头帕的四个边用五彩线梭上五彩花边,为强化头帕的精美,彝族姑娘用聪明的智慧捕捉以大自然、以生活中为主题的纹样,将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纹、鸡冠、羊角、牛眼、树叶、花卉、古老钱等,用灵巧的双手,运用和谐的色彩、精细的绣工在红里黑外四方镶边头帕上刺绣绘制出繁简相宜的几何图案。彝族姑娘一般在一张头帕上都要绣上四、五种花形的图案。让戴上这单层瓦盖的姑娘个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与穿上刺绣工精湛紧身得体的上衣与下着呈喇叭状的五彩百褶裙融为一体,这时的彝族姑娘让人见了显得更美、更楚楚妩媚动人,宛如是 “云雾山中的下凡的仙女”。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俗称小裤脚区域的所地头饰,这里的彝族姑娘配戴头饰称为 “哈帕”,她们居住在凉山的腹心地带昭觉、布拖、普格等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最典雅、最有古韵女性的 “阿都头饰”,阿都的 “哈帕”头饰与千层瓦盖和单层绣花瓦盖从造型上看没有半点相似,它的形状与清朝宫中格格、王妃的头饰十分相似,有的又和法国18世纪拿破仑帽类似。所地阿都姑娘的哈帕头饰分 “普通哈帕”与 “华丽哈帕”两种;“普通哈帕”的做法是用一块长方形的黑布,在布的边沿上用花线锁上边。“华丽哈帕”的做法是用一块长方形的艳丽布,在布沿上用花线锁上边后再在“哈帕”上绣上精美的图案缀上银片等其它装饰物,哈帕的戴法是先将辫子梳成两根缠在额上,“哈帕”折叠成的三角形戴在头上,“哈帕”高高耸立于额顶使姑娘显得特别挺拔修长,然后穿上齐盖腚的绣花长外衣与用蓝色、白色、黑色毛料材质做的厚实的百褶裙,再配上各式各样的银器,这时戴上 “哈帕”的阿都彝族姑娘显得那么的古朴、那么的端庄、那么的高贵,乍眼一看简直就象清代皇宫里的格格戴的头饰。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3 所地地区戴 “哈帕”头饰的姑娘(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作者:古道伦

image.png

图4 戴华丽 “哈帕”的姑娘(图片来源:新浪体育)

(三)已婚生育后象征智慧与权势的头饰

凡熟悉凉山彝族风俗的人只要看到戴荷叶帽和罗锅帽的女性,便可认定她已成婚,并已生育过孩子。这两种头饰是凉山彝族已婚生育妇女的专用头饰,戴上荷叶帽、罗锅帽就意味着已嫁夫家,并育有孩子,是相夫教子,遵守夫家族规的标志;是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身份标志,是家庭主妇的象征。荷叶帽和罗锅帽虽然是凉山彝族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但两种头饰却有不同的认同与理解,在族群中将这两种头饰比喻成智慧与权势的向征。在彝族民间中他们认为戴荷叶帽是已婚和生育后的女性能给人一种独特成熟、智慧、温暖、柔和的母性的亲切之感;而戴“罗锅帽”已婚生育后的女性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权势之感。但无论是母性的亲切感,还是威风凛凛的权势感,而这些头饰都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演进历史中所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时一种物质重要的产物,这两种已婚已育有着显著标志性头饰符号,也是彝族人民艺术文化智慧的结晶。为此我们将荷叶帽与罗锅帽分布的区域与制作方法做一下简略的介绍。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许多文史资料中反映,在凉山依诺和什乍的地区已婚生育过的彝族妇女,要摘掉瓦盖头帕,戴上荷叶帽,彝语称这种帽为 “俄尔”。独特的荷叶帽是由几块黑色布围着一个圆点拼接而成,帽型像伞,帽分为里外两层。依诺和什乍的地区戴荷叶帽也有年龄的区分,老年妇女戴的荷叶帽是纯黑素色的荷叶帽,而中年妇女的荷叶帽虽然帽型与色彩相同,但她们却在帽顶的后部正中镶嵌着一条精致箭状的带和做有星星的图案。精致的箭带、星星在黑色的帽上分外突出,箭头向上,然后在帽的顶端镶嵌上一颗精致华丽圆形的银牌,使箭状的带与精美的银牌相互连接,相互衬托和相互呼应,格外显眼,难怪在凉山人们都说彝家妇女的荷叶帽是生命中智慧的积淀。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5 生育后头戴 “荷叶帽”()图片来源:搜狐网)

image.png

图6 配戴银饰 “大盘罗锅帽”的彝族妇女(图片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秋丽)

在所地区域的已育妇女不戴荷叶帽,而是戴大盘帽的罗锅帽,它是凉山所地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大这种帽的直径一般为1.7-1.8尺由此面得名为 “大盘罗锅帽”。所地的彝族称这种帽为高筒帽,这种帽为 “俄硕 ”,它的制作方法是内衬用竹篾条编制成一尺高筒的圆帽盘,在衬架外绷上裁折成8边形黑色棉布,接着在高筒帽罗锅帽的下端收拢的小口,然后在正方形的帽顶上绣上精美的图案。为显示已婚已育妇女在家庭的地位,炫耀家族的显赫的身份,夫家会将家中的白银请银匠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银泡、银链钉在和挂在妻子大盘帽罗锅帽的外罩上的前后左右,使大盘帽罗锅帽更精美华丽,更富有民族特色。经过精心制做的高大的罗锅帽戴在所地已育的妇女头上异常醒目,使她们显得那么的高贵端庄、那么的雍容华贵,那么的威风凌凌,难怪不少人见了彝族的大盘帽罗锅帽都说这种帽是一种权势的向征,只有它才是唯一适合做母仪天下的帽。由此我们看到上述古朴凝重、神秘莫测之感,使女性魅力增色不少。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的地域生态环境特点,创造性的设计出既能遮光挡日,又有美饰作用的女性头饰。它的形成凝聚着千百年彝族人民合理运用科学、追求完美,并不断吸纳外来民族新的文化元素,这一款款具有显著性民族标志的原生态头饰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智慧积淀的结晶,戴上它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有孩童活泼的可爱、花季少女的青涩、年轻少妇的风韵、中年妇女的富丽、老年妇人的睿智。我们看到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以它丰富的内涵伴随与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无数次的迁徙、征战和繁衍生息的全过程,彝族人民用它将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无不尽揽其中融合在一起。它如实的折射出彝族人民的爱情婚姻、社会道德、生活礼仪等等诸多民族风俗。我们还清楚的看到这些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异常精美,绮丽多姿,美轮美奂穿越时空的头饰艺术中有叙不完的历史,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有说不清的情感,但它始终贯穿着一种民族精神,使这一蕴含着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美在于社会中 “能平衡人们心理承受的能力,能给人一种温暖亲切和原始自然之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现实中这个民族情感交流的媒介与窗口” [2]。并用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美 “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 [4]。聪明的彝族人民巧妙的运用头饰这一特有的民间艺术创造、记载、积淀、凝聚、物化、释放了许多彝族 “正史”中所记载不详的历史,用头饰艺术解开了隐匿着许多解不开的历史谜底。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7 依诺地区彝族新娘头饰(图片来源:彝人论坛 作者:曲木子撒)

由此我们从这些美轮美奂的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中让我们感到它就像一部知识丰富的 “生活宝典”将彝族的文化、经济、哲学、艺术、天文、宗教礼仪等等一揽其中。它又像一首首深邃的“长诗”在吟颂着这个民族历史的昨天与和谐奋进的今天或是光辉灿烂的明天。它也像一幅娟秀俊美的长卷绘画,画卷中展示了跨越千年美轮美奂,让人充满遐想的,实用的,有着显著族群标志符号的彝族原生态女性头饰艺术中流淌着民族之魂,它在生命繁衍生息不同时期历经艰辛而幸福传递与延续的全过程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正踏着时代的步伐与祖国各民族一道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谱写更新、更美诗篇的壮观。同时我们还看到传统实用的凉山彝族女性头饰它以独特的审美观,创造出独特的造型,运用和谐的色彩,多元化的图纹,精致的做工构成了彝族人具有特色标志性头饰的语言符号,形成了活态的文化,就是这些戴在彝族人民头上的帽、帕,它凝固了这个民族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使这古朴自然的传统头饰艺术它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艺术的遗产,成为物质化的精神产品,成为一部不用挖掘而扎根于民间现实生活中的 “百科全书”。因它囊括了大小凉山彝族人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意识,涵盖了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智慧,它是彝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与装饰绘画艺术的源头,它对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它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生活中知识积淀的结晶,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凉山彝族女性头饰 “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它记载历史,表现社会,寓含宗教,反映民俗,文化蕴含深沉丰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它是民族精神的标志,起到了 “氏族的旗帜”和 “族徽”功能的作用。我们还看到有着极强生命力和厚重历史底蕴的、美轮美奂的、大众化的、让人心驰神往的、让人久久回味的、引人注目吸引人的眼球的原生态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以它的 “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在吸纳不同民族文化新的元素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以新的活力将来源于彝族人民中最优秀的、和谐的、人性化的、最有历史文化艺术价质的精髓,延续传承下去,为凉山文化艺术的发展继续谱写更灿烂的诗篇。73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清乾隆傅恒 .皇清职贡图 (卷6)[A].道光.邛野录 [Z].卷75
[2]潘定红 .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 [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2期
[3]张志刚 .试论彝族漆器风格 [J].美术大观,2006年第9期
[4]马赫土格 .城市雕塑的特征及现实问题 [J].西南民族学院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5]冯 敏、尚云川 .四川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2期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凉山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