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医药典籍《聂苏诺期》与《哀牢山彝族医药》
作者 彝学研究网 2020-02-28
原出处:《滇人天行——云南民族医药》

彝族的医药著作十分丰富,尤其在明清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彝族医药长期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缺乏刊刻印 制的书籍。在各抄本的医药典籍中,有的以单味药记载,有的以验方、复方加以记载,其内容反映出彝族的医药发展:药重于医、药早于医。当然,其中也有自己的医学理论。《聂苏诺期》和《哀牢山彝族医药》是根据抄本整理、编译出版的。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诺期》这部医药书是用彝族文字写成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彝族医生的不断总结、发展,在长期传抄的过程中,《聂苏诺期》又不断地被广泛充实,其内容十分丰富,并具有方药记载距今较近这一特点。但也因为传抄的广泛性,抄本有很多种,错讹漏失在所难免,以至于遭人诟病,不为人所看重,面临着散佚湮没的危境。为挽救这些彝族医药的史料,使彝族医药的典籍不致毁于一旦,云南省新平县的聂鲁、赵永康,马光发等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根据他们在该县老厂河收集到的竜者所著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的抄本,以及流传在迤施河一带的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的抄本,翻译整理了《聂苏诺期》。他们花了数年时间进行调查核实,运用现代分类学方法对药物品种、学名进行鉴定,有的还在临床上作了验。几经修改,数易其稿,终于编成此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诺期》认为,彝族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350 年的羌族先民。后经唐代云南马龙人纳垢西后裔阿町整理规范,曾经成为一种超方言的音缀文字,使得彝族人民医治疾病的医药经验得以记载流传下来。对病症的归类为:“咪西豪”(风邪染疾),“纠豪”(受寒染疾),“牛泽”(病从口入),“疵诺”(热症),“察朵察些”(虚弱症),“骨豪”(小儿疳积症),“咪席期”(疟疾),“诺别”(传染病),“诺纠”(慢性病),“布都摸都”(痈疽诸疮),“阿们革毛松”(妇科病),“革申诺”(肝胆病), “诺乍”(杂症)等;对诊断方法,重视问诊、望诊和舌诊;对治疗方法,有对症下药,还有刮痧、枚针、拔罐、割治、按摩等。刮痧又分为羊毛痧、泥鳅痧、麻痧、黑痧等种;枚针则采用宝剑头菱形针,很具有民族特色;正骨手法为先针刺放血,后用按摩、揉、摇、推、拉、旋、搓等手法进行复位,然后再行敷药,常用芭蕉茎干壳作为固定夹板,疗效神奇。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诺期》按病症分类收载彝族医案选译,共计收录常见病的常用方134方,这些方剂所用药材大都是就地取材,简便易得,行之有效,深受当地彝族同胞的推崇和信任。该书对常用彝族药进行了选释,并把每一种彝族药的汉文名称、彝文名称、基源(包括拉丁学名)、药用部分、性味、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等项目都作了较全 面的描述和诠释。在植物药中彝族采用寄生的记载尤为出色,如七里香寄生、牛嗓管寄生、马缨花寄生、石榴寄生、半架牛寄生,地板藤寄生、圆金刚、芒果树寄生、花椒树寄生、松寄生、鸡血藤寄生、苦刺花寄生、桃树寄生、梨寄生、麻栗树寄生、黑果树寄生、紫柚木寄生、蜜桶花寄生、橄榄寄生。在动物药中,彝族多用血,如:鳖血、穿山甲血、崖羊血、马鹿血等;多用香,如:飞雕、旱獭猫香、刺猬香、香猫香、黄鼠狼香、野猪香、麝鼹香等。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诺期》以汉文的笔画为序,编辑咸彝族医药药物名录,共 273种彝药,计有植物药214种,动物药52种,矿物药 7种。每一种药物都列出汉文名称、彝文名称、彝文名音译,基源(包括拉丁学名和药用部分),使人们能对常用彝族药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这是对彝族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对彝族医药的科学化、现代化无疑是有所贡献的。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彝族医药》也是一部介绍彝族医药的重要著作。哀牢 山是一座浩瀚的林海,森林资源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祖祖辈辈利用这些天然资源防病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医药经验,构成了他们独特的传统医药学。继《聂苏诺期》后,有方开荣、聂鲁、赵永康、宋自华、马光发、王正坤等科研人员根据在哀老山中段新平县老五斗流传的一部彝族医药手抄本,以及哀牢山下段元江县三马头一带流传的两部彝族医药手抄本,经过翻译、注释、调查、采集标本等,编写整理成了《哀牢山彝族医药》一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对这三部抄本进行编写整理的过程中,科研人员拜“毕摩”、访彝医、查资料、采标本,对原文作了一番直译、意译和统一校译后才定稿。他们还对彝药来源及所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彝医确认、鉴定学名后才予以肯定。对主治功能和处方,都经过多次确认、核实,才制订出“适量”的剂量。编著者五易其稿,历时数载,最终完成此书。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在当今的学术活动中尤为值得提倡。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彝族医药》是按病分类编排的,其顺序为彝文,意译及整理。书中附有所用彝族药的名录,共计920种,包括汉文名称,基源学名和药用部位,最后编有拉丁学名索引。但未编列页码,成为一个缺憾。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黄平山 编辑: 黄平山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