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
作者 ​韩艳丽 罗艳秋 2020-04-10
原出处:​《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5期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史志资料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从彝族医药史、研究历程、现代传承3个方面阐述其医药发展源流,并以史为鉴在结尾部分提出当前社会研究、传承、发展彝族医药的建议。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包括2个市辖区、8个县,其中包括三个彝族自治县,分别是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经过对史志、现代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走访调研发现,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发展历史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勤劳勇敢、性格豪放的彝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文化。流传于新平的彝文典籍《哦姆支杰察》记载:“在荒古年代,世上的人们,有病不会医,病了吟哼哼。我们的祖先有英臣什诺,上山采百草,尝遍苦酸辛。百草有百样,一样采一百,百样治百病,有病不再哼。后人学什诺,如火星火种,什诺的医药,一代传一代。”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累积有效的用药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地区历史上彝族医药医家辈出,可圈可点,特别清朝以来有文献记载的医家更是多见。正是由于这些具有代表性医家不断努力、推陈出新,不仅使西南地区人民群众免受疾患疫情的困扰,而且创制出享誉全国,行销世界的济世良药,造福人类。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海县人沈育柏(1685—1771)在广求良方、积累多年之后,于雍正六年(1728)在县城文庙街开办“拨云堂”,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制造、销售“锭子眼药”和其它丹、丸、散、膏药等。光绪元年(1875年),沈元能主持经营药堂时,开化总兵夏豹伯进京面圣,以“拨云锭”为贡品敬呈皇室,倍受嘉奖,回赠楹联“拨云抽丝眼光若电,云开雾散医道神通”。清末民初,“拨云锭”除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患者欢迎,民间曾有“身带拨云锭,走遍天下不受穷”的说法[1]。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江川县赵官村人曲焕章(1880-1938)早年跟随姐夫袁槐,在姐翁袁恩龄的指导下学习伤科,后来又拜师姚洪钧,行医滇南各地时,博采众长,广泛向当地民族医、草药医请教,遂成伤科名医,1914年成功创制曲焕章白药,后呈报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公开出售。经曲焕章不断总结改进后,白药达到了最理想的疗效,不仅畅销国内诸省,还以七三折在上海、武汉、香港、澳门、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建立了代销处[2]。早在1864年,江川县后卫乡格勒婆、候万春母子在当地抗击回民义军起义中,为救护战伤乡亲,就地取材,创制黑药。经子候毓琳(1872-1928)、孙侯怀德(1909-1952)发展改进,试用于临床,已达到起死回生的神奇疗效[3]。江川县金家庄王显(1855-1926)、王子荣(1879-1960)同宗族,是本家叔侄关系,分别研制出万应膏和无敌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无敌膏经王树芬(1903-1982)改革提高,创立声誉,在昆明光华街的一爿房子里挂“王子荣药房”营业。膏药销省内各县,在上海、南京、汉口、成都、重庆、贵阳、南宁等地均有代销处,并出口香港转销其他国家,年产销二万多张[4]。“白药”、“黑药”和“王氏药膏”并称为江川历史上的三大名药。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县大棚租村人周静溪(1869~1950),青年时师承彝医,兼习中医,清末曾履职军伍,中年退伍返滇从政,后职返乡操医,率子嗣在乡挂牌行医。周氏精于内科诸症,擅长救治急症,开方施药以剂量猛峻著称。附近如石屏、龙武、玉溪、河西、易门等地的彝汉病者慕名来峨求医者甚多[5]。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江县洼垤乡人李仕甲(1904—1984),彝族,自幼跟师学习彝文,在掌握彝文化的基础上,潜心刻苦钻研彝文医药书籍,精通彝医药理论,擅长于治疗内、外、妇、儿诸科疑难杂症。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广收徒弟,耐心传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彝族医生,使彝医药后继有人[6]。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其他各縣亦有代表医家,如康熙年间易门名医王观善用针灸,治病如神,“三泊有田家子病溺结,观至则死半日矣,一针即苏。又省城毕姓妇,胎死腹中,观诊脉未绝,亦针即愈。[7]”新平县磨皮乡人此苏维录巴(汉名张德跃),精通彝医药理论,擅长骨伤医技,自成一派,承传弟子较多,著有彝文医药书,在新平彝族中颇有声誉,流传广泛[8]。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时期玉溪地区的医堂药店逐渐增多,各县县城店铺林立,如玉溪的天合堂、宝元堂、太生堂;江川的聚星堂、长生堂、复元堂;易门的名春堂、复春堂、长寿堂;新平的益寿堂、延寿堂、天宝堂;元江的济生堂、仁寿堂等[9]。玉溪医家亦出门行医,将自家医药带到县城以外的地方,扩大了影响力。如江川县赵官村人袁恩龄创制“南极万应丹”后,其三子袁杞先澄江后昆阳开业医铺出售;其长子袁槐在改进家传丹药配方、提升疗效的基础上,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昆明小西门内正街开设“袁氏同春医药房”,将“南极万应丹”及所制各种丸散膏丹、药酒、药水呈经云南省政府化验核准注册公开出售[10]。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歧视,特别经历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云南的压迫统治,实行文化灭绝政策,彝族医药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始终处于自生自灭、艰难发展的状态。明代洪武年间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当权者对彝族文化给予无情摧残,以至于在涉及西南的汉文历史文献中,绝少有彝族医药的文字记载。甚至在概述云南各地彝族时,以“病无医药,用夷巫禳之”的语句加以描述[8]。以至久负盛名、驰名中外的“锭子眼药”、“云南白药”都很少有人知晓它们是历史悠久的彝族医药。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研究历程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玉溪地区开始对彝族医药的现代研究工作,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开展地方性的彝药调查、采集、鉴定工作,精心筛选整理成书;发掘重要彝文医药古籍,抢救整理、出版专书,更梳理归纳彝族医药理论及传统医药知识体系。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发掘古籍从20世纪80年代起,云、贵、川三省彝族医药工作者,在哀牢山、凉山、乌蒙山的彝族居住地区,展开全方位的彝文医药文献的发掘工作,共发掘到28本,都是手抄本[11],其中在玉溪地区发掘的彝文医药文献就有9本。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五斗彝医书》,据考为晚清至民国三年(1914年)间抄本,1987年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发现。《三头马彝医书》,考证为晚清成书,1983年在元江县发现[12]。《洼垤彝医药书(甲)》、《洼垤彝医药书(乙)》,分别于1986年、1987年在元江县发现,据考成书于晚清。《彝人病痛药方》,1985年云南省新平县发现,由彝医咩苒绕茈若著,深受后世推崇[10]。《彝医药书》,1987年云南省元江县发现。《老厂彝医书(一)》、《老厂彝医书(二)》分别于1986年、1989年云南省新平县发现。《吾查们查》,1999年云南省玉溪市发现,是彝文说唱史诗类文学作品。在彝文古籍《吾查们查》中,记述了彝族先民用弓箭狩猎动物,取动物肉、胆等部位入药的医药实践。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手抄本,纸质粗糙,用兽皮或粗麻布裹面,线装,卷成轴状。据考证,它们大抵以口碑资料酝酿于元,成书于明,流行于清,转抄于民国初年[11]。文献中记载了地产药物、疾疫病伤、治疗方法、给药途径等重要医疗实践经验和彝族医药知识。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G(0.2mm]22药物资源玉溪地区位于滇中,气候温和,自古地产药材品种丰富,销售省内外。据清朝地方志记载,玉溪各地均有药材出产,出产种类最多的县市为澄江56种(康熙《澄江府志》),元江47种(道光《元江州志》)和玉溪45种(康熙《新兴州志》)。80年代初,玉溪地区药检所分别同峨山药检所、元江药检所联合,在当地开展彝族民间药物的调查工作,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采集、鉴定工作,最终筛选药物整理成书《峨山彝族药》、《元江彝族药》。《峨山彝族药》共收载彝族药物23种,其中有11味药物产于峨山境内,为当地彝族同胞所喜用。《元江彝族药》收载了当地民间疗效确切的50种彝族药物。[KG)]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对发掘彝文医药文献的抢救整理、出版专书,系统梳理玉溪地区传统彝族药物资源。如《聂苏诺期》根据新平县境内发现的彝文手抄本,经翻译整理、调查核实、鉴定验证而成文出版,内载273种彝药,其中植物药214种,动物药52种,矿物药7种;《哀牢山彝族医药》在新平、元江发现的3本手抄本的基础上整理出版,共记录药物920种;《哀劳本草》是将发现的五个彝文手抄本(其中四本在玉溪地区发现)的药物进行对比研究,经采集鉴定,疗效观察,最终收录药物752种。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药具有以下特点:(1)就地取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他。(2)经过对玉溪地区发现的彝文手抄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同一药物品种在各抄本间重现的机会不多见;在同一抄本中,各种药物在不同病症间出现的频率也很低,说明药物分布的地区性和效用的专一性都很强[12]。(3)广泛使用动物药,药用部位涉及皮、毛、骨、角、脏器、香(动物分泌腺体)等。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现代传承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民国开始,部分治病如神、享誉一方的民间彝族医生被吸纳到现代医疗机构,开启了传统彝族医药的现代传承、发展之路。民国二十二年(1923年),成功创制云南白药的曲焕章被委任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新平名医雷玉峰于30年代出任昆明市立医院中医主任[7]。建国后,玉溪地区整合当地原有彝族民间医、医药堂店资源到各级医疗单位或合并为联合诊所,以彝族医疗技术和药物服务于当地各族群众。元江县1963年吸收6名彝医为全民所有制人员;1969年又吸收21名彝医出身的乡医为各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的医生[6]。著名的“锭子眼药”、“云南白药”在研究传统秘方,改进生产工艺的同时,更注重新药研发、产品拓展,如今都已成为大型现代化制药集团。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小结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医家众多,名方名药享誉国际,是研究彝族医药的重要历史参照坐标。彝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在历史上虽历经兵燹,却始终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卫生资源,庇佑着彝族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民族的繁衍生息、幸福安康。当前医疗实践证实,现代医疗手段疗效不好的一些疑难杂症,如骨伤、风湿、类风湿、皮肤[FL)] [SD1,1] [FQ(22*2。175mm,X,DY-W] [SQ+1mm] [CD=175mm]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病、癌症等,彝族医药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独到的彝族验方。研究、传承、发扬彝族医药不仅是在贯彻实施国家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战略,关键还是在于推动彝族医药的现代发展,是迎合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他们提供又一绿色、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选择路径。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社会研究、传承、发展彝族医药需要重視对彝族医(生)的保护、传承与培养,建立彝族医药活态传承机制。彝族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不懈追求、提升疗效的彝族医家,彝族医的医疗实践是彝族医药事业、相关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然而,实际生活中合法执业的彝族医凤毛麟角,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是中医医生就是乡村医生证书;大多数原有民间祖传、师传或是自学而成的彝族医往往因为文化水平低,无法通过“确有一技之长”的民族医药人员考核认定,彝族医药正因为实践者、传承人数量锐减、生存空间狭小等现实问题,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的风险。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还需要大胆创新,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彝族医药传承管理办法,延续其应有的生命力,实现其融入生活、服务乡众的的活态传承。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ZK(]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云南老字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116[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ZK(]郑世文万应百宝丹及其他“白药”[M].江川文史资料第1辑,1989:20-22[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ZK(]郑世文黑药源流[M].江川文史资料第2辑,1990:34-39[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ZK(]郑世文江川王氏膏药[M].江川文史资料第3辑,1991:98-104[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ZK(]峨山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峨山彝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732[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ZK(]玉溪地区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玉溪地区卫生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ZK(]玉溪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玉溪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 [ZK(]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科委聂苏诺期[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 [ZK(]郑世文南极万应丹[M].江川文史资料第1辑,1989:16-18[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ZK(]王正坤彝医揽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ZK)]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ZK(]王正坤,周明康哀劳本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5期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于公开互联网平台,彝族人网转载仅供公益性展示。)u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