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传承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边发掘、边整理、边研究、边保护、边展示、边筹建博物馆,创造了申遗的条件,推动七宣彝族哑巴节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准备就绪,并积极开展申报工作,促使全县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得以展现与传承。
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七宣彝族哑巴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祥云县都举行大营七宣彝族哑巴节,展示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2006年,七宣哑巴节被列入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9月,七宣村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确定为民俗文化采访基地。同时,从哑巴文化中提炼的民族舞蹈《措么得拓》,参加2008年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获得大理赛区金奖;从哑巴文化中提炼的民族舞蹈《姆的馁》,参加2011年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金奖和传承奖。2012年春节农历初三,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春看中国》栏目对大营七宣彝族哑巴节进行了长达12分钟的现场直播,农历正月初八举行的哑巴节,国内外游客、国内各大新闻媒介、记者、摄影家纷纷慕名而来,使七宣哑巴节接待人数超过了5万多人。
当前,祥云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七宣哑巴节申遗工作,专门成立县镇两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组,为哑巴节成功申报提供了组织保障,在申遗中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求真务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遵循‘非遗’保护规律、营造良好环境”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抢救与有效利用的关系,将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民族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的改善和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做了大量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方面的系列工作,既满足了公众需求,又可在申遗成功后,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益。
延伸阅读:云南祥云七宣哑巴节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云南网
记者从云南省祥云县政府新闻办获悉: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传承工作中,祥云县边发掘、边整理、边研究、边保护、边展示、边筹建博物馆,为七宣彝族哑巴节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积极条件,目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据介绍,祥云县高度重视七宣哑巴节申遗工作,专门成立县镇两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组,为哑巴节成功申报提供了组织保障,正确处理保护、抢救与有效利用的关系,将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民族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的改善和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做了大量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方面的系列工作。
“哑巴节”是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历代相传的一个彝族民俗节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哑巴节”不仅是个单一的民俗节日,并且包含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彝族文化。在“哑巴节”的整个活动流程里,包涵了众多的文化底蕴,有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科技(医药与农技)等方面的内容。在当地盛传,举行“哑巴节”可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并能辟邪免灾,家庭兴旺。同时,也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带来吉祥喜庆、平安和财运。整个活动古老而不俗气,盛大而不迷信,具有较浓的民族特色。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通过原生态彝族“哑巴舞”的表演,告诫人们不能忘记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好生活,更不能忘记给彝家带来幸福的祖先。
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七宣彝族哑巴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七宣哑巴节被列入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9月,七宣村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确定为民俗文化采访基地。同时,从哑巴文化中提炼的民族舞蹈《措么得拓》,参加2008年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获得大理赛区金奖;从哑巴文化中提炼的民族舞蹈《姆的馁》,参加2011年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金奖和传承奖。
2012年春节农历初三,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春看中国》栏目对大营七宣彝族哑巴节进行了长达12分钟的现场直播,农历正月初八举行的哑巴节,国内外游客、国内各大新闻媒介、记者、摄影家纷纷慕名而来,使七宣哑巴节接待人数超过了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