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秘境美好双柏的民族风情文化
作者 ​李亚娟 普晓玲 郎晓玲 2025-04-03
原出处:​双柏县文化旅游局

双柏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旧属古滇国之地,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24县之一。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双柏县被称为“中国虎文化之乡”、彝族虎文化的“故地”。目前,双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6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7项、州级24项、县级30项。
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1.jpg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

《查姆》是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等彝族地区的一部彝族创世史诗,是彝族先民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的智慧结晶,也是一部使用彝族文字记载的古代彝族书面文学遗存。2008年,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1.jpg

部分《查姆》古籍

“查姆”以彝族文字记录的形式,存放于当地彝族毕摩家中,是毕摩经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查姆》记载的内容对于探讨彝族远古的社会、经济、风俗等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史诗中关于天体演化和早期人类演化的神话,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观念和辩证思想,展现了彝族先民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劳动斗争的广阔图景,艺术地赞颂了人类的劳动。此外史诗还生动记叙了彝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生动地记录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路程。其中以“眼睛”为象征的人类发展说,如分为天地起源、独眼睛时代、直眼睛时代、横眼睛时代等,特色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人类进化的阶梯。《查姆》记述了彝族祖先对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现象及物种起源作出解释,围绕着“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展示出一幅彝族先人们富丽神奇的想象画卷。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2.jpg

毕摩唱诵《查姆》

在彝族民间,每到逢年过节、婚丧祭祀、播种收割、出猎放牧、起房盖屋,都要请毕摩来唱诵《查姆》史诗,连唱数日不绝。特别是在彝族老人亡故后,都要请毕摩为之诉说万物之源头,以此追思亡者,感召后人。其唱诵形式多样,有请毕摩唱诵的,也有即兴咏唱的,根据唱诵内容和场景选择适时的腔调唱诵,有时配上彝族乐器四弦边弹边唱。其音韵和谐铿锵、声调庄重深沉,有唱有述,载歌载舞。大麦地彝族群众以传诵对万物起源的认识、追思先民的光辉业绩,缅怀祖先的不朽功勋,教育后代,启迪子孙继往开来。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笙

楚雄州双柏县地处滇中腹地,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地”,这里的彝族人民自诩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至今保留着6500多年前的虎崇拜习俗,并完整地传承着神秘古老的彝族舞蹈——老虎笙。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3.jpg

老虎笙农事场景演绎

古老、神奇、原生态的彝族老虎笙,被中外学者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双柏彝族老虎笙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4.jpg

老虎农事之犁地

老虎笙主要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等地,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这里的彝族人民都要过“虎节”,跳老虎笙。传统的老虎笙由接虎神、跳虎舞、驱鬼扫邪和送虎4部分组成,其舞蹈形式有表现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蹈动作。“老虎笙”曾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并应邀到日本、法国、韩国进行表演,在2005年中国(江西)国际民间傩文化艺术节傩舞表演中荣获金奖。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锣笙

“大锣笙”是“三笙”之一,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彝族聚居的法脿镇者柯哨、李方村、上者窝和大庄镇桃园、麻栗树等彝族罗婺支系聚居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举行,打跳时间集中为农历二十五日晚和二十八日,至二十八日晚送火把时结束;各地农历正月初二、二月初二和农村的重大喜庆节日也跳。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5.jpg

鸣锣起舞

不同的日子跳舞有不同的形式和寓意。舞者均为青年男性,戴传统木制或纸糊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手提大锣,鸣锣起舞,锣声变幻不定,舞蹈形式多样,由特定的人来完成,内容为祈福驱邪,核心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2019年,“大锣笙”被列入第五批楚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luo1.jpg

大锣笙表演

 彝族大锣笙寓意着彝家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通过跳大锣笙缅怀祖先,教育后人要懂得感恩,要做诚实守信的人。跳笙时,由8面大锣开道,气氛庄严肃穆,具有较为完整和朴素的感恩文化内涵。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豹子笙

“彝族小豹子笙”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彝语称“移蒙赖克余”,汉意为“豹子化妆”,是彝族纳苏之系的一个舞种,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委会所辖的彝家山寨,当地彝族自古信奉土主神和山神,信奉万物有灵,好灵则祭,坏灵则驱,当地先民视豹为灵神,认为豹子的速度迅捷异常,动作矫健,为当地常见的兽中之王,因此谓王奉之。2017年,“小豹子笙”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6.jpg

小豹子笙表演前准备

“三笙”之一的小豹子笙,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队伍由十几名男娃娃组成,跳笙时根据锣鼓声的节奏变换舞步和动作,包括跺脚、飞脚、转脚、甩脚,踏步、颠步,挥棍、翻棍、摇棍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舞蹈动作。此外,“小豹子”们也会到庄稼地里,模仿人类劳动生产场景,表演各种劳耕动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w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12192719_007.jpg

小豹子笙巡演

来源:双柏县文化和旅游局;文:李亚娟、普晓玲;图:郎晓玲,法脿镇人大主席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