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官渡区的彝族:撒梅人和子君人
作者 官渡区融媒体中心 2025-03-31
原出处:网易号-昆明品创文化

彝族广泛分布在昆明郊区,是官渡区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形成聚居村落的有撒梅、子君两个支系,人口约15000人。
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撒梅人

撒梅人自称“散尼璞”,相传是战国庄蹻入滇,楚人和当地原位民族结合的后裔,是昆明境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来居住在昆明坝子里,耕种着滇池东岸肥沃的土地;经蜀汉、南诏、大理多次战争,逐渐被冲散到山区和丘陵地区居住、耕种。现在主要分布于昆明东郊丘陵地带的阿拉、大板桥、双龙、金马等乡镇(街道)。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1.jpg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梅人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南部方言区。文字为“西波”文,古称“韪书”,是一种音节文字,这种文字只有少数“毕摩”(巫师)掌握。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梅人信仰带有原始色彩的“西波教”,相信多神、崇拜祖先,有自己的宗教职业人员“毕摩”,凡家中不吉或家人生病,都请“毕摩”来打卦占卜,去邪消灾。“毕摩”一般为世袭,精通西波文经典,但不脱离生产劳动。撒梅人的村子中,还有“沙帕”和“沙磨”等宗教神职人员,从事送魂消灾、占卜驱魔的活动。有祭天 神、土主、祖宗、虫王、火神等风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撒梅人也信奉佛教和道教。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活习俗方面,撒梅人也有自己的特点。3~4岁的儿童带“虎头帽”,4~9岁的戴“瓢帽”。女孩上身服饰为左衽白布衣,下摆配五彩线花边,外罩金绒花边银扣小褂,下身穿红色贴边裤子,脚穿绣花鞋,头戴“鸡冠帽”。撒梅妇女精于刺绣,其围腰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男子穿的服装为 对襟长袖衫,外罩对襟短褂,老年撒梅男女常穿黑、灰、蓝色衣裤。完婚过程包括:提亲、订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2.jpg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梅人能歌善舞,其民歌种类较多,大体分“悲歌”“对歌”及“调子”三种。舞蹈方面,有踩场舞、扁鼓舞、三弦舞等。常用乐器有二胡、三弦、月琴、竹笛、唢 呐、口弦、鼓、锣等。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梅人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虫王节”“火把节”和“老爷山盛会”。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和冬月十一日为“虫王节”,由佛、道、西波教的神职人员到“祭虫山”祭祀虫王,以祈求虫王的恩赐。轮满十二年大祭一次,仪式异常隆重。祭虫山建有“三皇庙”,内塑“虫王”神像,传说专治天下害虫之神。虫王节之日,凡附近各地佛教、道教、“西坡教”的教士都要前往“三皇庙”唸经。各村各户缝制红布小袋一只,田地中捉害虫装入袋内,教士诵经完毕,将小袋丢入火中焚烧。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口吹树叶,口弦、尽情对歌、跳舞,非常热闹。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3.jpg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撒梅人称为“过小年”。各村各户要举行祭牛王仪式。这天,出嫁的女儿和姑爷(女婿),必须携带面条、大米、鸡肉等,探望父母,于娘家住三日返回夫家。廿五日祭牛王,要一只鸡,两条鱼,三牲(豆腐、鲜肉、酒称三牲),供于牛厩门前,敬香烧纸(纸钱上印着牛、马、猪王的形象),口中祈祷:“六畜兴旺”,“清吉平安”。入夜,节日进入高潮,除耍火把外,人们都聚集到山坡林间、田边地角,或窃窃私语,谈情说爱;或嬉戏打闹,摔跤逗乐;或纵情高歌,欢歌起舞,通宵达旦,方才罢休。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说老爷山是撒梅王降生之地。山上建小庙一座,内塑撒梅王像一尊。每年旧历六月十三日,撒梅人都要聚集到山上,举行隆重的祀典,吃住数日,打歌对调,绕山比赛,纵情歌舞,“踩场”便是盛会上必须举行的一种歌舞形式。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子君人

聚居在昆明市南郊十千米处的矣六乡子君村(原名大耳村)。子君人自称“撒摩都”,也称“自杞”“子间”。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3500年前,子君村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根据考古资料,在距村西2.5千米的石虎滩,以及距村西南3千米的高庙村都发现了贝丘文化遗址。在子君村及其附近方圆不到一千米的地域内,先后发现墓葬群5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42座, 砖石墓5座,出土各种器物约400件。子君村内的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子君村及附近出土的文物有汉代延光四年碑1块,覆型石室墓4座。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jun4.jpg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子君人的语言和撒梅人大同小异,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男子着对襟衬衣,外套黑领褂或青蓝对襟衣,腰系彩带,下穿直筒大裆裤。女子挽髻,顶青蓝布头巾,身着镶边大襟衣,下穿镶边直裆裤,脚穿绣花圆口鞋。男孩头戴绣花虎头帽,着对襟衣,直裆裤,穿绣花凉鞋;女孩头发结辫,并以绳、花为饰。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上子君人实行一夫一妻制,重视属相、命相的相合,一旦确定了婚姻关系,两家要聚在一起喝定亲酒,择定吉日,男方给女方家“过小礼”,待成婚日子确定,还要“过大礼”。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jun5.jpg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子君人的宗教信仰有许多原始宗教的痕迹,相信万物有灵。择居建房和结婚等大事都要占卜打卦,预知凶吉。由于敬畏神灵,有较多的禁忌。如门前忌栽桃、柳树,忌村中同时操办红白喜事,婚配忌属相五行相克等。明朝末年,子君人开始信仰佛教。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大耳村建有“护国寺”,每逢重大祭祀节庆之日均请和尚念经作会。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子君人传统的节日是“火把节”,但宗教性活动也不少,比如正月十六跑佛会,腊月初一东斗会,三月初一西斗会,四月初 一太子会,六月初一南斗会,九月初一北斗会。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子君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间乐器“阿乌”,其歌调种类很多,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曲调和唱词,有祭祀、狩猎、送葬的祝福歌,也有青年男女对唱的情歌。IX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官渡区融媒体中心(昆明品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图片来源:搜狐号-云南私家车电台、彩龙社区-维梅、百度百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