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李方村:古老山村的传家宝
作者 曾颖 高莹 2018-05-04
原出处:民族画报

  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李方村,古树参天,红墙黑瓦的村舍间,红红的山茶花开得正盛。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李方村身着彝族多彩服装的妇女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方村有名,因为这里是“双柏三笙”之“大锣笙”的发祥地,而且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李方村居民全部为彝族“罗婺”支系,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民俗。双柏县把文化旅游业列为全县重点产业后,着力打造以“老虎笙”为主的“三笙”文化旅游品牌。而依托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李方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方村还有“一宝”,就是轮流存放在村民家中一对上百年的师公师母面具,据说曾经有香港人出价百万,村民们也坚决不卖。火把节是彝族支系罗婺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李方村的男性村民便在毕摩主持下,开始祭火神的一系列活动。“那几天,天天都要戴着面具跳大锣笙,上午跳到晚上。戴之前,我要喝上几口酒,这可是流传了好几辈人的,喝点酒才觉得踏实。”佘国峰说。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轮流存放在村民家的师公师母面具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六举行“举牛”仪式,跳锣队跳着笙歌逐户去祈福,祝主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月二十七,所有跳锣的人绕寨而行,边跳边舞,最后在村中宽敞的大锣笙广场上围火而舞,还要来到田头地跳上一场。二十八,送火神归山。由彝族毕摩手执熊熊火把领路,跳锣者鸣锣舞蹈随后,向山中进发。来到山上平坦的荒地中央,燃起熊熊篝火,众人围火起舞,狂欢达旦。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8岁的张成兴是村里的老毕摩,也是大锣笙的省级传承人。从20多岁开始做毕摩,现在已经40多年了。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毕摩服装。头饰以葫芦为顶,用一整只鹰的羽毛装饰,甚至两只鹰爪也搭在胸前。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保护与传承大锣笙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柏县法镇先后举办过多次关于传承、弘扬大锣笙文化的文艺活动,还组织了相关培训。李方村有大锣笙表演队,也有省、州、县各个级别的“非遗”传承人,不止节庆,农闲时他们也会聚在一起,切磋交流。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锣笙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成兴展示毕摩的服装和法器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期间,村民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我每个月也有几百元的‘非遗’传承人的补贴。十年前,政府帮着修路,改造住房。以前是土路,有时去地里干活要走上一个小时,现在一年四季,哪怕是雨水天,我们都干干净净的,三轮车到地里装粮食,就拉到家门口了。” 张成兴笑着说,而做毕摩这块,他说也有年轻人在跟着他学了。e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