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光绮丽的贵州盘州,聚居着十多万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他们分别居住在羊场乡、淤泥乡、坪地乡等民族乡在内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勤劳、勇敢、善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居住在坪地彝族乡境内的彝族婚姻更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盘州坪地乡的彝族同胞在完婚前必须要经过说亲、献酒、压八字、嫁娶等几个步骤。
说亲。说亲即说媳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作父母的要替儿托媒说亲,但说亲的条件是建立在“互中”的基础上的,就如同人们常驻机构说的“篾门配篾门,板门配板门,秀才姑娘嫁举人”。
献酒。彝语“尼阿克”即定亲。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媒人的撮合婚约已基本达成定局,于是便以献酒为凭。男方的父亲或母亲须陪同媒人携带火腿、酒、米、礼币、衣物等到女方家,并在女方家歇一夜,女方则会送一双鞋垫给男方作为定情礼物。
压八字。压八字又称“送日子”。男女双方到婚龄时,由媒人到女方家与其父母反复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选择“黄道吉日”完婚。
嫁娶。彝族的婚嫁习俗,风彩独特,从始到终历时三天。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一个是新郎的姐夫或老表、另一个是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米、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去接亲。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料,并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上马走出一程后,把马交与接亲队转回(新郎不能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树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妆——新盆端着水迎面泼出,意为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措说”进门后得先给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
饭后,“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屋外的新娘和姑娘们则喝起了酒令歌“措说诛”。她们欢快跳起舞、唱起歌,尽情的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元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由哥哥背着出门,背到门前扶上马,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人。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欧妮)、大爹或叔叔(欧抹)、兄或弟(阿欧)、姑母(阿谋木)、姑娘伴(阿谋措)、等数人组成(姑母必须骑马)。
到了男方家时,由主人和毕摩安排,在村寨门口退喜神“色娄”,意思就是把路上的凶气邪神退回去。
进门,行至门前,“措说”把新娘从马上抱下,另一个背上扶着进门,第一步跨门坎,务必将放在脚下的一个碗,一支木勺踩烂。此意是把碗、勺踩烂后,新娘就会慢慢的忘了对家乡的思念,专心营造这个新的家庭。背入洞房,接着由伴娘(新郎的伯父、伯母或叔叔、婶担任)搀扶到屋外找一棵果树或常青树拜天地,钩顶帕。
第三天早上,新娘会把自己做的鞋——送给长辈,叫做敬赠拜鞋。吃过早饭,新郎新娘要与送亲的人员一行回门,同时新郎家要送一大块猪肉给送亲人员以示谢意。次日,新娘父母中的一人要亲自送女儿和新郎回去,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新郎便回去了。这样,整个嫁娶程序才算圆满结束,这对新人将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可见,彝族婚嫁习俗中有着许多动人心弦、其味无穷的风情趣事。如今,盘州坪地乡彝族婚俗注入了新的篇章,溶进了时代的洪流,这些传统的婚嫁习俗由于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以及内在、外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正在不断地被人们淡化、甚至走向消亡。因此,盘州坪地乡彝族婚嫁习俗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彝族婚嫁习俗已于2007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非遗中心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