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彝风彝俗――生活习俗
作者 中共石棉县委办公室沈 2004-11-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居住、饮食、服饰、歌舞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居住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喜住高山,认为河谷平地炎热容易生病,高山气候凉爽,可以发展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待客、黄、白喜事及迷信需求,故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缓坡地居住,以一个家支聚于一个村落或数个村落,这就形成了家支力量的相对独立性。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住房。彝族居住高山,他们居住的房屋就只能取材于山上的竹木和山草作为建筑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彝民迁居不定,居住简陋。住房低矮简陋,以带叉的木棒作支架,利用圆木劈成木片排列为墙,或以竹笆为墙,房顶用竹笆或木瓦板盖之,故称笆笆房。样式多一排三间(或两间),中间一间开大门,正中设火塘,是起坐和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为卧室,并兼作堆放杂物之用,一般不允许外人入内。竹笆房难防风雨,遇大风多被连根拔起。少数殷实定居家庭住房则以土木框架上盖土瓦或木瓦板。室内除堆放粮食和生活、生产用具外别无他物。个别有自制简陋的木制家俱,如粮柜、菩萨柜(祭祖用)之类,也无装饰,多无床、被。有床者床多为木棒捆制,铺以竹笆和毛制垫毡。一般人家在火塘边铺竹笆,平时当凳盘腿而坐,夜为床铺和衣而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棉彝族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多为土墙瓦顶住房,也有砖瓦房,结构也在向汉族房屋发展,有条件的还用石灰粉刷墙壁,铺水泥地板。室内也有了木床和各种家俱。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村寨里通了电,现代家用电器已普遍出现在彝族家庭,但家里用火塘的生活习惯基本没变。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火塘。彝家屋内三件宝,一是中柱,二是门槛,三是锅庄。它是菩萨,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向火塘吐口水,不准用脚踏或用物敲打三锅庄和门槛,违者要受斥责或赔礼道歉。火塘设在堂屋中心,塘边围有石条三节,石条三方立三根石柱,即是三锅庄(彝语叫嘎洛)。以三锅庄为中心分成三方座位,靠右侧为主人座位,左方是来宾座位,下方是儿童、奴隶等下人座位,等次明确,不得违反。火塘为常年取暖之用。三锅庄上放或吊铁锅,常年煮饭用。有的人家在火塘上放铁制三角架放锅做小型饭菜或吊勾挂吊锅烧开水。堂屋既是吃饭的地方,也是睡觉的地方。在堂屋火塘上、左、右有竹席作坐卧之用。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灵台。设在堂屋上方座位的右面的墙上,有的是木柜,有的是用竹笆放在木架上代替。每逢火把节、彝族年、久别亲人以酒拜访及女儿、女婿带鸡蛋、酒等回访娘家,首先都要在灵台上供奉祖先才能食用。灵台禁止别人看,更不能用手摸,否则就是侮辱祖先。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家俱。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传统农具、工具都简单原始,质量低劣,用具有部分木、竹、藤质和烧瓷。农具是向汉区购买,或用山货向商贩换取。竹质、藤质工具有本族工匠制。彝族习背不习挑,故无箩篼。富裕人家有大柜、小柜,用于储存粮食或肉食,保存衣物、首饰及贵重物品。大柜上面可以住人,也可以放衣物。第一类大型的用具是竹编囤包、围席,用来储藏粮食或杂物。将洋芋或玉米棒放在围席内。玉米种子撕裸留皮结捆悬挂在屋檐或畜圈楼角挑梁上面,春耕下种时取用。石棉彝族的炊具和餐具除少量从汉族地区交换来的铜制品以外,为竹、木为原料的自制品,如用竹木精制而成的木碗、木勺、木杯、木盘等,木器制品漆以黑、红、黄相间的花纹,做工精巧,耐温耐腐。但主要用竹质小簸箕装饭,木魁装菜汤,吃饭、菜不用筷,而用马匙(木制小瓢)。吃砣砣肉用手抓。没有桌凳,普遍坐地就餐。粮食加工用手磨,现在多数使用电动磨面机。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饮食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居住高山,气候寒冷,农业只能生产高寒作物。因此,他们的饮食就以玉米、荞麦、洋芋、燕麦等粮食为主。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产量不高,彝族家庭普遍缺粮,吃粮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是蒸、煮或熬成面糊而食,逢年过节偶尔能吃上一次细粮。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饲养家畜的习惯。家畜多为猪、黄牛、山羊、绵羊等,家禽只有鸡。但平时很少吃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祭祀、做法事、驱神撵鬼或招待贵客时才能杀牲畜。此时,将猪肉或牛羊肉砍成拳头大块放入汤锅里煮,待肉刚熟捞入簸箕或木盆内,稍凉,撒上盐、花椒面、辣椒面及“木苦”(彝语)木姜子粉,将簸箕或木盆不断摇晃,使作料均匀地撒在肉快上即成砣砣肉。砣砣肉味香可口,肉虽肥而不腻、瘦而不绵,是彝族待客的好食品。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高山气温的原故,很难种植蔬菜。但在彝族地区很适宜中元根萝卜,县域彝族喜欢将元根萝卜切成块或片,晒干储存,以备常年食用,元根萝卜叶则用沸水烫后捞出,放入木缸,让其发酵变酸,在捞出晒干变成干酸菜,作为常年煮汤食用,也可用其代石膏点制豆腐。此外,彝族地区也产南瓜、四季豆等季节性蔬菜。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县域彝族人喜欢饮酒、抽烟。饮酒是共同的嗜好,在婚、丧、祭祀、年节或待客时以酒作为祝贺品或祭品,便养成了饮酒的习惯。抽烟则喜欢自种的兰花烟,因这种烟的叶片小,只能揉碎用烟斗吸,老年人几乎都有一个自制的烟斗,简单的用石头磨成烟嘴和烟斗装上竹竿可成;讲究的便用玉石头包上铜片,并饰有花纹,极为精美。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棉彝族的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已有极大的变化。由于推广农业科技,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他们便用洋芋、玉米等粗粮换成大米。吃肉的方法,已不尽是砣砣肉了,基本都有腌制腊肉和采用煎炒方法。蔬菜的品种也大大增加,而且自食有余还向市场销售。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服饰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棉境内彝民保持传统服装款式,男、女皆穿开襟窄袖上衣,袖口、领口和襟边绣有花边。佩带耳环(男子左耳、女子双耳),有条件的佩带黄、红、绿色株子;没有条件的也要穿一根黑线在耳上。老少均披一件擦尔瓦,用以御寒防风雨。男性头上留有一绺头发,称为“天菩萨”,被视为命根子,是不能触摸和亵渎的。一般头上包黑色的窝铁(头帕),头帕搓成条状缠成交织圈或并列性,青年男子头帕上缠有“英雄结”。裤脚较宽,约0.6至1米;赤脚或穿自制草鞋,打绑腿。女子头顶饰花方帕,发辫压在帕上,帕的前沿遮额,后沿盖颈;生育后换成荷叶夹层帽,帽后正中饰有箭条。幼女则饰以齐腰绣花条饰。衣长至膝、袖长过腕,袖口较窄,下身穿长拖及地百褶裙,裙右侧佩有三角形饰花包,下断垂有彩麦穗。以盛零碎小物。贫富悬殊在服饰质量、款式上有明显区别。黑彝服饰原料、质地较好,或全毛自制品或为汉区换来的棉制品,妇女头帕、上衣不用鲜色做饰,以黑色做底,素衣宽饰,显得庄重。中年妇女多以青布蓝花或蓝布清花的花边为饰。姑娘衣饰选用选用鲜色,但只微作点缀不大片使用。头帕素净无饰或用绿、粉红色点缀,折叠层数略少。裙长,褶纹较多,裙边镶贴的黑布条要宽,不外露趾,行动曳地有声。饰品多为金银。其它等级,按家庭经济状况在服饰的质地上也有所区别,多以羊毛或麻自制衣裙。姑娘头帕花俏艳丽,折叠层数较多;衣服色彩鲜艳,以红、黄、绿为底,绣有铁链、铁环、波浪、南瓜籽、羊角、羊蹄、鸡冠等纹样。裙以黄青、黑色相间,褶较少,不及黑彝妇女裙长,便于参加生产劳动。手饰品多为粗劣品。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擦尔瓦、批毡和褂褂是县域彝民最具特色的外套服装。擦尔瓦(彝语称瓦拉),从质地上分为两种,一种以羊毛做原料,织成人字纹条幅裁剪而成,形如果战袍,长及胯底垂穗盈尺,保持原色,或染成青、蓝色,于肩部和底边饰上盘花、贴花等;一种以牦牛毛为原料制成,长过膝,下边留有短穗,厚实较重,御寒防雨之用,彝语称“布里瓦拉”。批毡(彝语称市都或杰史),用上好羊毛精擀细制而成,形如蓑衣,长不过胯,染以青色为主,无饰,原料以纯羊羔毛为上品。擦尔瓦和批毡是彝人必备物,白天披之御寒防雨,夜间盖之暖身,身居野宿皆缩头其中,裹之而息。批毡还是县城彝族的寿衣,彝人去世时将其与尸体一起火化。褂也常见,主要有两种:衣是以批毡料做底,在领周、肩部及衣襟两边饰有波浪、瓜子等纹样,美观大方,穿着方便,深受青年彝族男女的喜爱;另一种是采用碎布缝制而成,是肩挑背磨的保持用品。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主改革后,石棉彝族男性中老年人多穿民族服装,青年则喜欢穿汉装。妇女的服饰却没有多大变化。无论是男女皆有披批毡和擦尔瓦的习惯。八十年代以来,男女老少皆以穿汉装为主,仅在节日或本民族集中的重要场合穿民族服装。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歌舞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县域彝族能歌善舞,尤其是在节日或婚丧期间借传统民歌抒发内心感情。歌词的内容丰富,有庆祝歌、哀悼歌、祭祀歌、寄情于恋人或亲友的情歌,即兴抒发,活泼自由。尤其是赞歌、贺歌豪迈奔放,令人激动;哀悼、祭祀歌低沉忧伤,催人泪下;情歌悠扬婉转,悦耳动听。乐器主要有月琴、竹笛、马步、口弦。月琴如琵笆,用马尾做弦,或二弦,或三弦,以拨子弹奏。马步用竹子一端开口,一端留节,留端以口夹竹叶片,吹时嘴含竹叶片,吹吸震动发音。口弦有两种,铜制或竹制,有两叶也有三叶,每叶长短不齐,吹奏时嘴含叶片吹吸,用手拨弹,调拨出不同的音符,是最受姑娘喜欢的乐器。节日或婚丧时还有摔交、斗牛、斗羊等娱乐活动。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传统节日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过去用十二支纪年、月、日。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序次,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相代称。用十二属相代十二地支,如子鼠、丑牛、寅虎¨¨¨,依此推算年月。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不分大月和小月,剩下的五天不计入年内,作为过节时间。石棉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和彝族年。各地过火把节和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各村寨也不一致。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火把节。彝语叫“都则”,在每年农业六月十六至三十之间,是彝族极为隆重的节日。各自然村落按各自的具体情况或习惯自择吉日举行。节日时,人人身着盛装,以村寨为单位杀牛宰羊,村民分食牛、羊肉。每户人杀纯黄、纯白子小鸡一只,备酒和水煮荞馍祭祖。人口聚居集中的村落有时还举行斗牛、斗羊、摔交等活动。夜晚,老人门聚在一起饮酒聊天,青少年则“都戈”(打着火把在庄稼地里转游、叫唱),杀虫灭灾,祝愿吉祥丰收。火把在歌声、笑声的伴随下,翻滚着来回穿梭,夜幕中火龙嬉戏,火环滚动,令人眼花缭乱。火把节有一只歌(土司用牛过、富人用羊过、鳏夫用蛋过、寡妇用野菜)深受彝民的喜爱,每个人都能哼几句,曲调悠扬、深沉,容易传唱。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众所纷芸,但普遍认为,从前天神恩体古兹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儿子叫斯若阿比,人间贫困人家出生的黑体拉巴有拔山之力。有一天,斯若阿比找黑体拉巴摔跤比赛,结果斯若阿比被摔死,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大批蝗虫到人间索求赔偿。眼看人间蝗虫成灾,勇武的黑体拉巴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带领彝民点燃松明将蝗虫烧死,保住了庄稼。此后每年彝家都要举行火把节以示记念,庆祝丰收,庆祝胜利。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年。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彝语称“枯史”,在每年农业十月十六至三十之间,具体日子由各村自择吉日,过年时间为三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清扫房屋、清洗用具。小伙子们分组到各家宰杀年猪,猪以死得快、血流得多为吉利。剖腹后要看胆和膀胱,胆汁多兆吉祥,人丁兴旺,尿多兆来年大丰收。饭前祭祖,祭祀的食物要保留三天,祭祖并由家长念完一段求平安、吉祥的话后方可开饭。夜间需要有人在火塘边守岁,火塘中的火不能熄灭。第二天,老人逐户喝酒庆贺,彝语为“紫依簸”,青少年自发聚集在一起举行喜爱的活动,亲戚之间开始走访拜年。通常是嫁出去的女儿向父母拜年,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年,孙儿孙女向爷爷奶奶、公公婆婆拜年。拜年的礼物通常是一至两快肥膘肉、香肠、白酒、米酒、大米、挂面等。受拜的人除殷勤招待外,要回赠“卡把”(礼钱),通常是回赠钱、鸡、猪、羊等,第三天是年节结束的日子,鸡鸣前家家户户在虔诚地祭祖后,欢送祖先灵魂归天。据说祖先在归天时要清点人数,故男女老幼都来送祖,送行者在心中默默祈祷来年吉祥如意。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彝族年时,如村寨里有无力杀猪、宰羊、买酒的贫困户,全村寨的人家都要去送肉、送酒,使他们的年也过得好不逊色。rr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