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奇石:万种风情与谁诉
作者 沈虎子 2010-03-23
原出处:凉山日报

每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一段传奇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奇石:万种风情与谁诉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争分夺秒》 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进儒在院子里端详特征类似“轩辕石”的奇石       这就是收藏26年的《祭祖》 
 
  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瓜熟蒂落》              王兴元最新收藏的《秋高图》 

  近年来,越西民间刮起一股“玩石”的风潮,不知内情的人把这批人称为“石疯子”。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就是这群“石疯子”做了一件让人赞叹的事情:他们以越西县城为中心,东面到过与甘洛交界的白沙河、西面到过与冕宁交界的阳糯雪山、南面到过与喜德交界的小相岭、北面到过与汉源交界的大渡河,发现了许多藏在深山、落在河畔的“宝贝”,并通过这些“宝贝”让外界了解越西、认识越西、关注越西。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有石,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越西石头里有名堂。在越西民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玩石”,几近痴迷,他们认为“玩石”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对文化的重新审视。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称,越西人新时期“玩石”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奇石爱好者的多年探索,越西目前发现的石种有50多种,涉身其中的人有58人。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月7日,记者走近这支越西民间奇石爱好者队伍,聆听了许多关于石头的故事。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事1】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进儒:精美石头会说话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午10时,在朋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越西县越城镇北大街,去找奇石爱好者马进儒,但遗憾的是他不在家。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听才知,马进儒与两位奇石爱好者一大早就上山寻石去了。朋友电话连线马进儒,电话那头他说尽快赶回来。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午3时许,背着两大砣石头的马进儒一路风尘地回来了。一天的奔波,但精神还好,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年过半百。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不足10平米的屋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这是马进儒5年的心血。曾有人到他家给出“无论大小每块30元”的价格,但他舍不得。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日,他们所去的地方是当地叫黄毛老林的山上,离县城有20多公里,那里有一种类似“轩辕石”的石头,而且只有方圆1亩地的范围有这种石头。这种类似“轩辕石”的石头形状很独特,像老人历经沧桑的脸,又像少女褶皱的裙,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据有关资料显示,“轩辕石”目前只有北京一个小地方才有。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患有椎间盘突出,背不起重物,但还是背了三四十斤,我还一路跑下山呢!”马进儒说石头能给人以力量,他与石头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与石头结缘回溯到2002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马进儒跟随朋友去捡石头,这一次他竟不小心捡到了一块很有看相的石头,并取名“力举千斤”。从那以后,用他的话说“基本上就是喜欢了”,5年多来没有间断过。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4月,马进儒带西昌石友在越西境内捡石头。一趟下来,腰疾复发,腰杆都直不起。同年9月的时候床都下不来了,后来不得已到西昌做了手术,休息了半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石头的诱惑力太大,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累了、孤独了,只要看看石头,心中的困倦与苦闷也会随之化解,于是身体刚好又开始动手动脑琢磨起石头来。”马进儒微笑道,由于妻子是医生,她对他不顾自己身体“玩命”捡石的做法不赞同。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去也行,但必须有个伴。”妻子的叮嘱马进儒记在了心里,所以他外出捡石头从不单独行动。他说,外出捡石完全是靠一种毅力在支撑,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力量,力量就在石头里面。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进儒收藏的奇石以人物图案为主,他最为得意的是有一套《毛泽东》头像大小5个,还有让人遐想的《情侣相拥》、《仙女散花》、《借尸还魂》、《争分夺秒》、《猪八戒背媳妇》等等。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事2】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韩勇:用“羊肝石”拼大图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越城镇武曲街115号,是凉山奇石协会理事韩勇的家。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日上午,记者见到了韩勇,他正在给几块刚捡来的石头弄底座,他邀请记者首先参观一番。短短几分种,记者可谓看花了眼,有些目不暇接。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与石头的缘分,韩勇说那是2003年初的一天,电视上正在播放“西部奇石”,他被深深吸引了。之后,他去了越西干河坝,并在河坝里捡到了拳头大小的当地人称为“羊肝石”的石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捡,就再也放不下了。“三天两头不出去,不去干河坝,心里就觉得不踏实,不舒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韩勇说,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拣些小石头来玩,单个看、组合起来看都有不一样的地方,逐渐地,“像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爱不释手”,并有了“要整个名堂出来”的打算。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年来,韩勇已经深深爱上了奇石。他说每个月有20多天在外面跑,既锻炼了身体,又结交了不少朋友,并且还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让人终生难忘。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我们的石头为越西争得不少荣誉。”韩勇介绍说,越西的石头已经远销到香港、大连等地,并且参加了很多石展。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介绍,2004年4月第十届国际爱石协会中国洛阳赏石展上,韩勇、马进儒、唐道诚、张如谨每人带了6件奇石作品,代表越西前去参展,韩勇的《百仕图》、马进儒的《盼》摘取了铜奖,韩勇的《民族风情》赠给了洛阳奇石馆收藏;2005年5月,首届成都温江国际石展上,韩勇的《咱们的大中国》获得铜奖,该作品同年7月还进入了广西南宁中国奇石王擂台赛入围资格。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韩勇说,越西石头人物图案比较多,这是由56块“羊肝石”拼成的《咱们的大中国》就挂在韩勇奇石屋的中央,代表56个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拉练部队经过我们越西也会买上几块石头带走,我们很知足。”韩勇说,石友们用“以石养石”、“以石换石”的方式,继续着兴趣爱好,是为人生一大快事。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事3】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兴元:石头缘情难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爱石十余年,家当无几许,满庭石头阵,观者是嘉宾,谈笑皆故人,盛世兴藏,石头缘,情难却,苦了人生共享,平淡求石,心安然。”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这段话是记者在《藏石家》杂志上摘录的沁源《清平乐·奇石心得》。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的沁源就是王兴元,越西县新民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7日,记者见到王兴元时,他递上一张纸,上面写着“秋高色润满山红,枫林尽染诗意浓。采药先生画中游,爱我家园锦更绣”,这是他为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捡到的奇石《秋高图》所做的诗。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奇石协会会员王兴元在当地有着“才子”的美誉,因此对自己的“宝贝”总爱弄些笔墨上去,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兴元工作之余的一大兴趣就是玩石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盆景根雕奇石展上,越西组队参展并占有一席之地,专家评价越西奇石为“上帝之手、神来之笔”。之后,越西把玩石头的人越来越多,王兴元就是其中的一位。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年49岁的王兴元,1986年在雷波县松树乡工作的时候就接触了石头,那时主要精力是花在组装假山盆景上,而真正的弯下身子去捡石头是从1996年春在下乡的途中捡到一块珊瑚石开始。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山形复杂,境内沟壑纵横,石种多,精品多,初步了解,越西目前有近60人参与在把玩石头,并且正在深入普及,卖出去的石头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经济效益初见端倪。”王兴元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7年6月,王兴元孤身一人到阳糯雪山捡石头,途中涉水过河时险些被水卷走,家人对他捡石头起先是反对的。但“反对”阻拦不了兴趣爱好。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兴元在“玩石”路上逐渐入了行道,尤其是《汉子》在首届成都温江国际石展上获得“芙蓉奖”后,兴趣也就更大。“我家里的精品石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石头要两三大东风车来拉,家里的空位都留给了石头。”王兴元说,10多年来,只要闲暇下来,在家里是呆不住的,不会玩牌,不会抽烟,是石头让他的生活安然自在,充实而有期盼。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事4】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童敏:一块奇石珍藏26年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识童敏,是因为听越西的奇石爱好者说他有两块特别的石头《祭祖》、《“福”到》。7日,记者决定前往一看究竟。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到越城镇童敏的家,他和妻子抱出了那块用红布包裹珍藏多年的《祭祖》。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简直就像一个煮熟的猪头,猪嘴筒子比较长,说是野猪头更贴切,好难得哦!”同去的奇石爱好者对石头连连发出称赞。现场测量,这块石头长38厘米、最高处20厘米、最宽处18厘米,行家认为“是被老虎或豹子吃剩后留下的遗物”,两只眼睛非常明显,栩栩如生。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中国人都有用猪头祭祖的风俗,因此这块石头也有了特别的名字《祭祖》,2002年有上海的买家给了3万元,但童敏想要更高的价钱而没有成交。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这块石头的来历,还得追溯到1982年夏天。当年19岁的童敏到越西五里箐山上挖刺黄莲,在山上与同伴吃午饭的时候,这块半掩在土里的猪头石头就在他的脚下,他朝这石头蹬了几下,有松动,搬起来一看,有些特别,于是背回家,放在安全的地方。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想到的是,这一放就是26年。如今,当年19岁的青年已然步入中年,成家立业。但他对石头的热度仍未减当年,从2005年开始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捡石头上,于是《天书》、《思》、《喜上眉梢》、《生命之源》、《春雁》等奇石进了他的家门。aT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