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自治县(简称漾濞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地处横断山脉南段,东邻大理市,南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连永平县和云龙县,北靠洱源县。全县总面积约1860平方公里,县城距大理州府下关镇仅29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漾濞县,因江而名,境内的漾濞江古时写着“样备江”,彝语意为“出门干活的河”。是云南省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
(漾濞县城远瞰,来自:搜狐-漾濞教育)
作为大理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漾濞县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漾濞县正逐步成为滇西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漾濞县城街景,来自:搜狐-漾濞教育)
称号荣誉
漾濞县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成就,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2000年被国务院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2017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文化领域,漾濞县也屡获殊荣。2010年,"漾濞彝族打歌"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漾濞县被命名为"云南省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漾濞核桃种植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此外,漾濞县还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县城"、"云南省卫生县城"、"云南省平安县"等荣誉称号,展现了全县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成就。
地理交通
漾濞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苍山马龙峰4122米,最低海拔为漾濞江与顺濞河交汇处1174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图片来自:云游万花筒)
漾濞县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漾濞江、顺濞河、雪山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其中漾濞江为县内最大河流,流经县境65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农业灌溉和水电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云上村庄光明村,来自:奉贤文旅)
交通方面,漾濞县区位优势明显。大瑞铁路(大理至瑞丽)穿境而过,设有漾濞站;杭瑞高速公路(G56)横贯县境,设有漾濞互通;国道320线、省道228线等干线公路构成县域交通骨架。县城距大理机场仅40公里,距大理火车站30公里,交通便捷。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全县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漾濞县城一角,来自:掌心漾濞)
历史沿革
漾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时,漾濞属邪龙县地。唐初属姚州都督府,南诏时期属蒙舍诏。宋大理国时期属天水郡。元代设蒙化府,漾濞属之。
(苍山崖画,图片来源:搜狐-法海说体育)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漾备驿,属蒙化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漾濞巡检司,仍属蒙化厅。民国二年(1913年)设漾濞县,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直属云南省。
(云龙桥,图片来源:搜狐-法海说体育)
1950年1月,漾濞县解放,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撤销大理专区,设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属之。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成为大理州内唯一的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漾濞彝族自治县辖4个镇、5个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顺濞镇;富恒乡、太平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县政府驻苍山西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航拍漾濞县城。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全县共有65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683个自然村。各乡镇根据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苍山西镇为县城所在地,商贸服务业发达;漾江镇依托水电资源和交通优势,工业发展较快;平坡镇和顺濞镇农业基础较好,是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其余山区乡镇则以林业和特色种养业为主。
(图片来源:大理日报 杨艳玲)
近年来,漾濞县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漾濞县城一角,来自中国日报,李灿美 摄)
人口与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漾濞县常住人口为98,723人,其中城镇人口31,591人,城镇化率32%。全县户籍人口约10.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人,属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来自掌心漾濞)
漾濞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彝、汉、白、回、傈僳等17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48.6%;汉族占34.2%;白族占12.5%;其他少数民族占4.7%。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彝族打歌,来自:掌心漾濞)
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聚居在漾濞江、顺濞河等河谷地带及半山区,高寒山区人口相对稀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部分山区人口向城镇和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人口分布格局有所变化。
(白族传统舞蹈,来自漾濞政府网)
民族文化
漾濞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尤以彝族文化最具特色。彝族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二月八、尝新节等,其中火把节最为隆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有耍火把、打歌、对歌等传统活动,展现了彝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对火的崇拜。
(图片来源:掌心漾濞)
彝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包括打歌、跳菜、对歌、刺绣等。"漾濞彝族打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多在节庆和婚丧嫁娶时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漾濞彝族打歌,来自漾濞统战)
在饮食文化方面,漾濞彝族特色美食有坨坨肉、苦荞粑粑、核桃油等。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一颗印"式院落,适应山区地形和气候特点。传统服饰以黑、红、黄为主色调,妇女头饰尤为精美,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彝族彝族刺绣,来自澎湃网)
漾濞县还保留着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建设了彝族文化传习所、民族博物馆等设施,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石门关彝族大刀舞,来自漾濞文旅)
气候与自然资源
漾濞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83.97%,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栎类等。已知野生植物2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动物300多种,包括黑熊、猕猴、白腹锦鸡等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铜、铁、铅锌、大理石等,其中锑矿储量较为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50万千瓦,已开发20多万千瓦,建有漾濞江梯级水电站等多座电站。
(图片来源:掌心漾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漾濞县是云南核桃的主产区,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现存百年以上古核桃树18万多株,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漾濞核桃产业,来自:云报)
旅游资源
漾濞县旅游资源丰富,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苍山西坡风景区是核心旅游区,包括石门关、玉皇阁、马尾水瀑布等景点,以险、奇、秀、幽著称。石门关为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外的第五景,峡谷深邃,崖壁如削,景色壮观。
(石门关风光,来自漾濞政府网)
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可体验彝族打歌、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参观彝族传统村落,品尝民族特色美食。历史文化遗迹有云龙桥(茶马古道重要津梁)、博南古道遗址、玉皇阁道教建筑群等,展现了漾濞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
(漾濞石门关,常泽荣 摄)
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苍山杜鹃花海、高山草甸等。近年来开发的乡村旅游业态丰富,如核桃采摘体验、农家乐、民宿等,深受游客欢迎。漾濞县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积极发展康养旅游,打造"核桃之乡·康养漾濞"品牌。
(图片来源:大理日报 杨艳玲)
经济实力
2022年,漾濞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6亿元,同比增长6.5%;人均GDP达46,180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9元。
(漾濞核桃产业园区,来自:大理日报)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36:42。农业方面,核桃产业为主导,种植面积达107万亩,年产量5.6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被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工业以水电、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总收入达12.8亿元。
(漾濞核桃产业,来自:云报)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100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电力、通信网络全覆盖;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有效灌溉面积达8.6万亩。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人和广场,来自:大理日报)
近年来,漾濞县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改善民生福祉,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