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凉山喜德县 隐匿高原木器之乡
作者 雅安 2014-05-13
原出处:新浪旅游

  喜德县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中北部,幅员面积220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旅游资源独具喜德县特色。H2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西昌老城区的手工艺品小店里,我见到了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漆器:酒壶、酒杯、托盘、木碗、筷子、勺子,甚至啤酒杯和烟灰缸。不过我不是一个急于用纪念品装满行囊的匆匆过客,我想得到的是这些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与传奇。所以我要知道这些漆器来自哪里,而所有店老板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喜德。
 
  前往喜德的班车穿越了大凉山腹地最富庶的盆地部分,然后向东拐入山区。与大凉山其他地区不同,这里的山色因葱郁的林木而显得秀美了许多――是啊,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当然不会成为木器之乡。
 
  喜德县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中北部,幅员面积220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旅游资源独具喜德县特色。
 
  在西昌老城区的手工艺品小店里,我见到了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漆器:酒壶、酒杯、托盘、木碗、筷子、勺子,甚至啤酒杯和烟灰缸。不过我不是一个急于用纪念品装满行囊的匆匆过客,我想得到的是这些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与传奇。所以我要知道这些漆器来自哪里,而所有店老板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喜德。
 
  前往喜德的班车穿越了大凉山腹地最富庶的盆地部分,然后向东拐入山区。与大凉山其他地区不同,这里的山色因葱郁的林木而显得秀美了许多――是啊,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当然不会成为木器之乡。
 
  清澈的孙水河自山谷中流过,两侧的山坡上散落着彝人的村落。那些黑瓦黄墙的土屋、土楼几乎完全是汉地样式的,但屋脊和檐下的彩条装饰又令这些建筑显露出彝族的传统风格。
 
  喜德县城虽然交通方便,但依然保留了不少彝族传统风情:头戴圆形托盘般黑帽的大妈在清扫街道、缝纫机“嗒嗒”作响的衣服铺子中展示着裙子般的传统男裤、身披已辨不清颜色的察尔瓦的老汉在当街售卖彝文经书。
 
  穿过熙攘的商业街,我一路打听着,终于在一条僻静小巷的尽头找到了那些漂亮漆器的诞生地――一座破落的大院。指路人告诉我,这里曾是喜德县的漆器厂,现在已经倒闭了。
 
  在一间废弃厂房的门口,年轻的女孩儿吉伍伍各正和她的全家人为一堆木勺子上色,光鲜的色彩令这座废弃的院落平添了几分生机。不过这个场景一定会让吉伍家族的先辈心生不悦,因为按照老规矩,制作漆器这门手艺是不传女的。不过吉伍伍各的父亲认为现在男女都一样了,于是这个戴着闪亮牙套的女孩儿就成了古老漆器世家的第17代传人。
 
  吉伍伍各自七八岁开始学艺,先学填色,后学勾线,现在已精通漆器制作的整个过程。在她相当标准的普通话的介绍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得知了有关漆器制作的种种传奇。
 
  一件上好的漆器一定要用高山上的索玛木,也就是杜鹃木制成,这样才会久晒不裂,也才能禁得住沸水的浸烫。因为依着木头的天然形状手工削制而成,所以吉伍家制作的各种器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每只碗或每个盘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精品。
 
  经过一两个月的阴干之后,便可以涂底了。底料其实就是一种叫“土漆树”的汁液,原本是乳白色的,如橡胶一般,涂在木器表面就会神奇地变为黑色,这大概是氧化的结果吧。
 
  接着是勾线和填色。黄色用一种叫“石黄”的石头研磨而成,红色是银朱的粉末。吉伍伍各说,以前自己的父辈经常要远赴云南下关(大理),买回大块的石头,自己再磨成粉末。她又说,因为制作程序费工费料,以前只有贵族才用得起漆器。
 
  这一切我都听得津津有味,但吉伍伍各却不以为然。她说自己以后是不会留在喜德做漆器的,她要去成都上大学,原因是“做漆器没有出路”。是啊,谁不愿意选择那些更便宜也更耐用的日用品呢?这项从神话传说中走出的传统手艺,现在变得越来越像一只断翅的雄鹰。
 
  据说漆器的创始人叫狄也火扑,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做的鸟形酒壶化做一只木鸟,展翅飞进一片森林,他赶快骑马追去,只见木鸟飞进漆树林时全身变黑了,飞进杜鹃林时又被染上了红色和黄色的花纹。于是,当狄也火扑醒来时,便用这3种颜色绘制成了彝族人的第一件漆器。
 
  土房、土楼是大凉山一带最常见的彝族传统民居,其实彝族还拥有更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瓦板房。这种房子全部由木头搭建,最值得称道的是它所采用的悬挑拱架结构:屋顶的横梁由八个方向向房屋中央层层挑出,巧妙地解决了堂屋的结构跨度问题。
 
  更赏心悦目的是瓦板房的彩绘装饰,从屋檐到门窗,从横梁到墙板,都绘满了艳丽缤纷的装饰花纹和造型拙朴的图画。不过这种瓦板房如今已难得一见,即使是在彝族风情保存最好的美姑地区,境内的280多个自然村落中完全由瓦板房组成的也只剩3座。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