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牧场风光 本报记者 陈修甫
日使博肯,即普格海口牧场,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海口牧场位于螺髻山南段,海拔高度3200米,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盆地,盆地西南有一高山湖泊,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50米,形如弦月,镶嵌在海口高原之上,皓映碧空,属于典型的高原湖泊。
日使博肯可牧面积达67000余亩,牧草繁茂,水源丰富,上万亩的索玛花海独一无二;牦牛、羊儿成群在湖边生息,与湖鱼相映成趣。日使博肯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这里还典藏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让这片土地成为彝人心中一片温暖的港湾。
走遍万水千山 海口索玛花海最让人梦绕魂牵
人间四月芳菲尽,海口索玛始盛开,海口牧场的初夏在四季的轮回中如期而至,满山遍野的索玛花肆意地绽放在牧场的周围,粉红的、雪白的、淡紫的……一片一片铺满一个又一个的山坡。
海口风光 宾文才摄
蓝天白云,青青芳草,绚烂索玛,湛蓝湖水,日使博肯的色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成群的牛儿羊儿,有的如绅士般行走在草地上,有的如优雅的少女,低眉于绿荫间,不紧不慢地咀嚼着人间四月天的赏赐。
索玛花被称为大凉山的“迎客花”,每到初夏,把千里大凉山点缀得美轮美奂。无论是布拖乌科山的索玛花海,还是会理龙肘山的索玛花海;无论是金阳百草坡的索玛花海,还是昭觉七里坝的索玛花海,都是凉山索玛花中的极品,但和海口索玛花海比起来,都显得稍逊风骚。
海口索玛的气场,海口索玛的雍容华贵,海口索玛的晶莹剔透,都来源于这里是大凉山索玛花的发祥地。
海口索玛花海 杨黎明
美丽的梦沉淀着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着海口索玛的美丽传说。
在很久以前,海口牧场居住着一家日使土司,土司家有一女儿叫索玛,索玛长到17岁时,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引来说媒者无数,但索玛都没有答应,原来她爱上了英俊的平民之子木呷,双方爱得如胶似漆,他们发誓要作天上比翼鸟,愿做地上连理枝。
海口索玛 杨黎明
日使土司知道索玛和木呷的事后,气得天昏地暗,使出棒打鸳鸯的狠招,将木呷五马分尸,将索玛囚禁在灰暗的地下室。索玛知道自己和心爱的人已经阴阳相隔后,悲痛不已,终日以泪洗面,汩汩眼泪便化作了美丽的海口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索玛逃出地下室投湖自杀,凄凉的灵魂追随木呷而去。
后来,索玛和木呷的灵魂变为两只美丽的杜鹃鸟,常常在湖岸比翼双飞,在林中相向和鸣,夜夜达五更。听到婉转而哀怨的鸣叫,日使博肯的耕者忘其犁,牧者忘其羊。久而久之,两只杜鹃口中啼血,鲜红的血液染红了满山遍野的杜鹃林,第二年便开出无比灿烂的杜鹃花,人们为感念这段美丽而坚贞的爱情,将花儿称作索玛,后来的后来,凡是彝人居住的地方都能闻见杜鹃鸟的啼声,也能望见索玛花的花开花落。
传说虽然美丽,但依旧是传说。漫步海口湖边,我们总是感叹这湾高原湖泊的神秘,也感叹它的神奇,当满山遍野的索玛花环绕在它身旁时,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融合,让我们浮躁的心灵顿感安宁,疲惫的身躯瞬间轻松,在灵魂深处,我们每一位凡夫俗子都有一种成仙的冲动。
天下母亲最伟大 这里是彝族孝母文化的起源地
我们总是在想:是山依湖而绵延起伏,还是湖依山而碧波荡漾,还是山与湖就像索玛和木呷一样永远厮守,直到天荒地老,直到海枯石烂;我们总是在叩问:是谁的呼唤在这里千年传响着,是谁的期盼在这里千年传递着,是谁的思念在这里千年流淌着。湖与山的牵手就这样从远古走来,走到了今天,将走向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春到海口,娇艳动人的索玛让你超凡脱俗;夏到海口,连绵起伏的绿意让你流连忘返;秋到海口,一望无垠的金黄让你宁静致远,冬到海口,一尘不染的飞雪让你心如明镜。四时的轮回让你感受到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感悟,旅阅海口就是阅读人生,感受酸甜苦辣,品尝喜怒哀乐。
尊母石 宾文才
海口的美景总是和美丽而凄凉的传说相生相伴。每次到海口,一定带着神圣而沉重的心情去凭吊尊母石,一块平凡的石头承载着彝人千年的孝母情结,也是这块小小的石头衍生出了彝族传统文化中“母贵舅大”的伦理道德,彝族经典《创世经》记载:
站在日使特补,望见日使博肯。日使博肯这地方,蒲合三子在此生。蒲合家三子,因故起纷争。为争牛羊归长子,为争土地归幺儿……长子阿图说,产权归长子,我的母亲该依我;次子阿格说,次子两头空,我的母亲该依我;三子吉敏说,幺儿供祖灵,我的母亲该依我……兄弟三人不相让,便将母亲来开剖。坚硬磨石打母亲,尊母石上分母身。长子得母头,次子得母腰,三子得母脚……
从争夺财产演变为争夺母亲,人性中善心始终还是战胜了恶念,他们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用最残忍的手段完成了一次最公平的分配,三人的形象在瞬间由丑陋变为伟大,从此,“三分母亲”这个鲜活而残忍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海口湖边徜徉。
三子吉敏啊,为要超度母亡灵,托人请毕摩,请来提毕扎木,请来尼毕始祖,请来阿地学徒。身背除魔具,手拿花皮书,动身来主家……尼毕始祖作祭师,山中绵羊扇骨拿来灸,檐下家鸡腿骨拿来插,柏杉树枝作神枝,捉来小猪小鸡作祭品,红枣树枝作祖灵,拔来竹根绕头转,念经又超度,祖灵挂家中……
《创世经》详细记载了三子吉敏费尽千辛万苦请来毕莫为母亲亡灵超度,回归祖地,蒲合三子也开创了彝族“尼木措毕”的先河,这种超度亡灵的仪式千百年来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从远古到现在,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日使博肯的尊母石告诉我们,母亲永远是彝人心灵深处的最爱,母亲的名字永远是彝人心中最温暖的名字。彝族另一部经典《训世经》记载道:“天下人类史,源起母亲身;世间烦事多,母亲最忧伤”,经典告诉我们,在我们幸福人生中,是母亲孕育了我们,她是你在这个世间最亲最近的人,母亲的一生都生活在无尽的担忧和操劳中,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担心自己的儿孙不幸福不安康,担心和操劳伴随着母亲走向生命的尽头。因此,我们也把最美的赞美给了母亲,“驰骋疆场的骏马多又多,它们是无名母马的良驹;纵横天下的英雄数不尽,他们是平凡母亲的好孩子”,这句彝族谚语道出了母亲的形象在彝人的生命中是如此的光辉。
彝人由敬重母亲到敬重舅舅,再延伸到尊重天下妇女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彝族谚语:“天下什么最遥远,那是通向远方路;世间什么最伟大,那是我的亲舅舅”,将路的远长和舅舅的伟大进行形象的比较,让我们更加生动把握舅舅在彝人生命中沉甸甸的份量。在彝族女孩出嫁时,送行的人们会唱道:“远嫁的女孩啊,请记住父母,父母是你的后盾;远嫁的女孩啊,请记住舅舅,舅舅是你的翅膀,没有翅膀你无法飞翔”,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把深深的“爱母”情结拓展到“敬舅”情怀,舅舅成为了彝人生命中最大的精神气场。
夕阳的余晖静静洒在尊母石上,此刻它是如此静谧与安详,太阳在群山与群山间缓缓地坠落,透过云层的阳光如一层巨大而瑰丽的幕布被缓缓开启,将阴影一步一步压到湖边的草地上,那些间杂着斑驳的云影,在对岸的缓坡上拾阶而下,从容不迫隐入平静的湖面,尊母石在如血的残阳中走进黄昏和黑夜。
海口一角 杨黎明
大凉山彝族的历史实际是一部迁徙史,从传说中的祖地兹兹蒲武出发,翻过天险金沙江,进入大凉山,一路艰辛一路跋涉,《创世经》记载了当时迁徙的盛况:
西方住的伙,来到西方时;上游从吕黎渡口过,成百上千阉牛领头来,偶蹄家禽数不清;成千上万神马领头来,圆蹄家禽数不清。中游从尔基渡口过,金银跟着渡江来,财帛用不尽。下游从俄措渡口来,三百男丁领头来,三百姑娘领头来,人丁兴旺数不清……
大凉山独特的地理地形让彝民族的耕牧文化有别于一望无垠的草原文明,也区别于沃野千里的稻作文明。人丁兴旺,牛羊满圈,五谷满仓成为这个迁徙民族的座右铭,并在此理念的促成下形成了独特的耕牧文化,《训世经》记载道:
居木之后代,种植五谷者,五谷堆成山;饲养牛羊者,牛羊满山坡;喂养骏马者,出门骑骏马……子孙想幸福,勤种五谷是出路,后代要安康,饲养牛羊是途经。
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为的是一方丰美的水草,一片能够种出庄稼的土地。不断在迁徙的彝人深深懂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为了能丰衣足食,他们在不断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居住地,在《创世经》中借对祖地“兹兹蒲武”的描写表达出了对理想居住地的要求:
兹兹蒲武这地方,屋后有山能放羊,屋前有田能栽秧,中间人畜有住处,坝上有坪能赛马,沼泽地带能放猪,寨内既有青年玩耍处,院内又有妇女闲谈处……兹兹蒲武这地方,屋后砍柴柴带松脂来,屋前背水水带鱼儿来……兹兹蒲武这地方,小马到一岁,肚带断九根;小牛到一岁,犁头断九架;小羊到一岁,羊油有九捧。
海口夕照 体哈日波摄
在祖地的选择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他们从来没有随遇而安,总是从大局出发,总是从群体的利益出发,总是站在子孙后代的立场上,确保能生存能发展,坚决抵制短暂的诱惑,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好的选择,这既是生存的技巧也是生存的智慧。
人们总是惊叹,经典中所描述的故土难道不是这里吗?抬头望去,这里草场绵绵,牛羊成群;低头鸟瞰,日使普基良田起伏,稻浪滚滚,而郎干忝土地肥沃,出产丰盛。这里森林茂密,溪流潺潺,河流、山川、草场、良田能为先民提供他们想要的一切,这里便是传说中“兹兹蒲武”的现实版。于是,疲惫的脚步在此停息,孤独的心灵在此疗伤,炊烟和梦想在这里升腾,日使博肯成为彝人心中永远的故乡。
站在日使博肯远眺,对面群山中隐藏着一块同样富饶的草场,它叫日都迪萨。日都迪萨是中国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地,在流火的七月,借着多汁的绿草,斗牛膘壮,骏马扬蹄,此刻来一场精神的盛宴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于是小伙角力,姑娘比美,悠扬而动人的“朵乐嗬”便响彻云霄。
当厚重而悲壮的日使博肯遇上多情而浪漫的日都迪萨时,这里便碰撞出了一群具有特殊气质的彝人,人们叫他们为“阿都”,他们凭借着剽悍、耿直、重情、朴实等特质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这块土地也成为了阿都彝人的心灵牧场,精神家园,从此,人们亲切地称从日使博肯到日都迪萨这一代都叫“阿都木地”,这里也成为阿都彝人魂牵梦绕的居住地。
到了深秋时节,满眼金黄预示着丰收已过,牛羊满圈,五谷满仓的美好愿望在日使博肯终于变成现实,祖先们在这一刻选择吉日宰杀肥猪祭祖,追寻迁徙路上的点点滴滴,祈福纳祥,祈求人丁兴旺,于是便衍生出来“库史”,这些节日更加坚定了先民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后来更是演绎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
站在日使博肯,远方的群山、森林,还有河流都尽收眼底,神话与传说和美丽风光在这片土地上交辉相映,我们总是感叹时光的流失与相承,那么多悲情与美丽在这里相伴相生,相互依存。夕阳已经西下,落日将对面山壁涂抹上迷幻的金黄和暗红,日使博肯沐浴在一片宁静与祥和中越发美丽。(本报记者 宾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