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西县立足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抢抓“动车时代”重大机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底蕴,以文旅强省、文旅强州为引领,以建设百里“越西画廊”为主轴,以“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为载体,规划实施城乡建筑风貌塑造、越西河景观建设、“花重嶲州城”、特色民宿聚落建设等工程,着力建成清凉避暑旅游目的地、川渝“后花园”,文旅产业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越西概况
越西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面积2256.47平方公里,下辖20个乡镇,总人口39.1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伴随成昆铁路复线的开通,越西到成都缩短至2.5小时,到西昌仅47分钟。夏之越西,青山如黛、碧水绕城、田园如画,全境皆是“20℃避暑圣地”,是畅行“大凉山”的清凉首选地。越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璀璨文化闪耀在山水之间,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于此,文昌文化溯源品牌“全国唯一”,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要塞纵贯南北,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诞生于此。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坐落东南,阳糯雪山、碧潭水镇、云上梯田、油菜花海等旅游资源富集,已建成7个A级旅游景区,享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巴蜀气候康养地”等殊荣,已成为众多游客寻觅清凉的山中佳城。
百里“越西画廊”多姿多彩,文昌文化、南丝路文化、蜀汉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五大文化”交相辉映,“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处处有景、月月有节、四季精彩。
二、文旅先行
近年来,越西立足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抢抓“动车时代”重大机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底蕴,以文旅强省、文旅强州为引领,以建设百里“越西画廊”为主轴,以“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为载体,规划实施城乡建筑风貌塑造、越西河景观建设、“花重嶲州城”、特色民宿聚落建设等工程,着力建成清凉避暑旅游目的地、川渝“后花园”,文旅产业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深挖资源禀赋,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
近年来,越西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农业为基调,生态气候为本底,文化赋能为灵魂,旅游提值为形态,围绕“全域建景区”目标,把发展农文旅融合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
① 规划引领农文旅高质量融合。越西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据2024年度文旅资源普查成果,越西有优良级旅游资源166个,其中五级旅游资源9个,四级旅游资源14个,三级旅游资源143个,有“天然氧吧”申果庄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海子”长海湖、“生态绿肺”书古田园风光、普雄五彩梯田等15处原生态避暑休闲旅游资源和7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通过深挖资源优势,越西编制完成了《越西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立足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编制《农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以主题乐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文旅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促使一二三产业高效互动,打造具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② 生态气候优势做大文旅康养文章。越西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41.5%,全域均是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夏季气候舒适凉爽,全境皆是“20℃避暑圣地”,是畅行“大凉山”的首选地,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巴蜀气候康养地”“中国天然氧吧”气候生态品牌,越西“20℃夏天”IP广为人知,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越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投资兴业。
③ 文化赋能提升文旅内涵。越西县至今有2000多年建制历史,是南方丝绸之路要塞,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于此,司马相如、诸葛孔明等历史名人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故事,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带领的红一方面军在此播撒革命火种,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诞生于此。近年来越西深挖“五大文化”,恢复重建“嶲城楼”“笔塔”“今日山头”“零关古道”等历史遗迹,首部大型舞台剧《箭无虚发》成功首演,图书馆成功评定为国家二级馆,文化(美术)馆荣获四川省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基地,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传习基地4个、州级体验基地4个、县级非遗工坊10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个、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个、县级非遗项目名录53个,国家级挂牌扶贫工坊2个。省级传承人5名,州级传承人19名,县级传承人112名。不可移动文物102处,等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保1处、省保2处、县保9处,管藏文物545件,其中等级文物33件(二级5件、三级28件)。
④ 交通优势激发旅游潜力。越西东邻美姑、南接昭觉、喜德,西界冕宁、北连甘洛与石棉,是州委八届五次全会确定的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成昆铁路横贯全境,县内4条国省干线(G245、G550、S218、S309)。随着2022年底成昆复线通车,越西到成都缩短至2.5小时,到西昌仅47分钟,旅游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2024年彝族“火把季”期间,成功吸引了109.36万游客到越旅游,其中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央视频客户端、四川发布客户端、“凉山日报”视频号等24个直播平台累计观看人数达177.18万人次。四川忆程旅游社、四川趣途旅行社、四川省文旅酒店协会等70家行业协会和旅行社齐聚越西,北京、成都、重庆、宜宾、眉山等12家旅行社精准发团4899人到越参加火把季活动,实现带团进越旅游“新突破”,夏季避暑游不断火爆发展。
⑤ 特色生态农业提升文旅格局。越西独特的生态优势、气候条件,培育出苹果、花椒、甜樱桃等数十种原生态、无污染的优质农特产品。近年来,越西大力发展苹果、花椒、草食畜“三大”主导产业,烤烟、蔬菜、苹果、花椒、粮油及其它特色果蔬产业规模,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铸魂,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①农文旅融合多元业态共同发展。本着“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的发展理念,先后实施文昌故里、天皇寺、陶家营、南新村等精品景区建设提升行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炼乡村文化特色,以“普雄尝新米节”“腐乳酿造技艺”“越西传统九大碗”等省级非遗项目,量身打造普雄呷古村为集“技能培训、生产销售、文旅体验活动”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的“彝绣第一村”,带领搬迁群众把“指尖技艺”真正变为“指尖经济”,实现“富民”、“兴村”、“强业”。以乡村文化力塑造为先导,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书古田园等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文创农业、智慧农业,开发建设呷古村、陶家营村等传统村落、民族村落。
② 变“闲”为“宝”,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围绕越西“百里画廊”建设目标,发展好乡村旅游、康养民宿等业态,编制出台了《越西县促进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九条措施(试行)》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全县民宿产业发展定位、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管理职责等,构建越西民宿业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工作格局。截止目前民宿培育达40家,床位700个,带动群众就业150余人,民宿产业综合年收入达995.2万元。
3、实体筑基,打造文旅产业新业态
① 以项目建设提增业态质效。近年来,越西按照“全域建景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资金配置,形成“1+1>2效应”,累计完成观音河景区建设项目、大瑞镇郑家湾村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建设项目、南箐镇南新村文化景区项目、小相岭村文旅产业扶贫项目,鲜花经济、南方丝路-零关古道、大屯农文旅融合、书古农文旅融合项目等10余个重大文旅项目。陶家营村、呷古村农文旅项目的实施,奏响了乡村振兴曲,奠定了越西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样板。通过文旅项目深化包装,打造了申果庄自驾游营地、“最美彩虹公路”等,进一步完善了全县旅游标识标牌。
② 以品牌创建打造文旅新IP。以文昌文化为主体,以水为媒介,创建文昌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水观音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为州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探索“城区+景区+园区”三区联动发展模式,通过业态提升、文化植入和科技赋能,完成了水韵花红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陶家营村为基础,深挖零关古道、农耕文化等内涵,成功创建陶家营石龙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以乡村振兴发展、农文旅融合引领越西天皇寺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彝绣非遗技艺和成昆铁路文化为基调,引导“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普雄呷古彝寨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创建河坎村、南新村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越西芳香养生文化休闲园被授予“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③ 拓展宣传营销渠道。越西依托宜居生态、气候资源,打造了“避暑旅游目的地”和“20℃夏天”品牌IP,依托东西部协作和托底性帮扶等契机,组织美丽的姑娘、帅气的小伙身着民族服饰,到成都、重庆等高温城市,哈尔滨、天水等网红城市,以及社区、高校等地进行“路演”推介,宣传20℃的夏天和浓郁的民族文化,以及特色美食、山水田园风光。按照“月月有节、四季精彩”思路,成功举办“非遗国潮”“嶲州花事”“清凉火把季”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越西文旅品牌影响力。
三、发展瓶颈
近年来,越西县在完善文旅产业结构、业态提升、宣传营销等中下足功夫,县委、县政府把文旅发展作为推进越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旅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文旅发展工作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① 游览亮点不足。在抓好景区的起点和亮点,实施独树一帜的游乐项目,集中展示景区的特色、气质、品质,不断提升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第一印象”,让“要留客”变为“客要留”方面还不足。
② 业态布局较差。在结合游客求新、求奇、求异需求,挖掘利用当地的风土民情、民族风俗、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宗教习俗,发展特色餐饮住宿、特色娱乐养生、特色旅游商品,合理布局景区业态方面还较差。
③ 创新营销较弱。在利用旅游行业资源优势、平台、新媒体矩阵等方式宣传推介越西文旅资源、品牌及产品,对越西文旅重点资源及相关产品进行展览展示和宣传推广,进一步擦亮“文昌故里·水韵越西”、20℃夏天、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巴蜀气候康养地金字招牌,扩大越西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较弱。
④ 线路培育不够。在优化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线路通畅、深度开发7个A级旅游景区资源,将越西县优质旅游线路及避暑康养旅游与旅行团开展线路推广、深化合作,推动避暑旅游专线向越西县精准发团还不够。
⑤ 产业挖掘不深。在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产业,组织实施文旅资源调研、普查、挖掘、保护及利用,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信息化、智慧化,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还不深。
四、路径探索
越西县自2021年10月提出:“全域建景区”“奋力建设高品质生态休闲与避暑度假目的地……”战略以来,旅游行业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如何才能让游客“在20℃夏天里,寻觅静谧之家”更好地提升传统景区转型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助推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呢?本人围绕越西县自然资源禀赋、文旅发展现状和历史人文底蕴,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不妥之处,敬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批评指正!
(1)加快多元品牌塑造
① 加快文旅创新推介。持续以“文昌故里·水韵越西”、“20℃夏天”为宣传基调,立足气候优势、四季农事、民俗文化、山水田园、特色美食及重大节庆活动进行专题策划宣推,构建“官媒+自媒+网红+广告”的宣传矩阵,切实扩大宣传广度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擦亮“文昌故里·水韵越西”、“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巴蜀气候康养地”金字招牌,提升越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城市品牌塑造。
② 强化景区提档升级。做好区域文旅资源普查,按照“开发培育一批、提升完善一批、积极创建一批”的原则,统筹做好现有7个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人才培养、智慧服务等工作,持续提升景区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③ 开发历史文化品牌。持续挖掘传承“五大地域文化”,加大对越西九大碗、彝族服饰、银饰等的宣传培育,依托非遗元素开发一批优质的文创产品,规划实施越西县非遗手作文创产业园项目,让地域文化呈现活态化、场景化发展。
(2)强化美丽图景打造
① 抓实文旅项目建设。以实施越西零关民宿群、中国彝族文化博物馆、文昌石刻艺术廊、张亚子故居暨文昌文化博物馆等项目为抓手,集中展示彝绣品牌衣迪阿诺、银饰产品嶲瓦曲等非遗精品,延伸越西文旅产业链条,推动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创建工作。
② 抓牢精品线路培育。深入推进小相岭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和融入凉山州“北线”精品线路,以越西优质的户外徒步资源为主,成立小相岭户外登山协会,打造2条精品徒步旅游线路,提升越西综合配套功能。
③ 抓细城镇品质建设。加大中所镇、新民镇、南箐镇等古村古镇、古树古民居、古道古驿站传承保护项目,完成越西县博物馆建设展陈展示和文物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保持老镇村、老街巷格局肌理,强化历史建筑、历史要素与周边环境一体化保护,打造有山水人文特色的城镇印记。
④ 抓准业态布局。立足“每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工作思路,依托菜花节、火把节、苹果采摘节、尝新米节、彝历新年等特色节事活动,以“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分区域、分阶段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和新业态,拓宽延伸旅游产业链和附加值,重点开发越西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旅游产品和半程马拉松、自行车拉力赛、山地越野赛等全域旅游环线,初步构建“快旅慢游”的旅游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蓬勃发展。
⑤ 抓好文旅融合。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西部协作等重要战略为契机,以“一村一景一户一品”的发展思路,将旅游发展与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文昌故里、南丝重镇、古蜀名城、红色彝乡、民族走廊等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文旅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信息化、智慧化,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
综上,越西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等重要指示精神,以文旅强省、文旅强州战略为引领,以建设百里“越西画廊”为主轴,以“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为载体,积极探索融入凉山州“北线”旅游精品线路,强化饮食独特、住宿舒适、交通通达、游玩安逸、产品丰富、节庆多彩、通信流畅等旅游要素建设,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持续提升景区转型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助推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川渝后花园、避暑首选地,让游客群众充分感受越西20℃清凉和100度的热情,在20℃夏天里,寻觅静谧之家,文旅产业有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部分文、图来源:越西县文广旅局、越西县景区管理局、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简介:田玉华,男,彝族,1982年7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彝学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凉山州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凉山州彝文书法家学会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