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方县如何解放思想创先争优
新年伊始,大方县的一组统计数字,刷新着发展的历史记录:
2012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1.29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56%;完成财政总收入30.7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数的1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28元,同比增长20.0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06元,同比增长18.1%。
与经济发展相伴,精神文化建设和民生事业亮点纷呈。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央视黄金时段和各省卫视的热播,扩展了大方在全国的知名度,开启大方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保100%全报销,换来群众100%的满意度。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全覆盖,使社会更加和谐。教育事业向纵深推进,筑牢了后发赶超的根基。
一系列发展成绩,使大方县走在了发展前列:
全省88个县(市、区)全年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大方县排名从2010年的第3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1位,进12位。毕节市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大方县连续六年获得一等奖,并且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省文化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殊荣。
可喜的成绩,来自于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来自于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破敢立的工作作风,来自于执政为民的一件件实事、一个个细节之中——
三化同步:唱响经济发展主旋律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主旋律。大方县在“三化同步”中,既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又受地理环境、思想观念、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如何把优势做大做强,变劣势为优势,大方县肯动脑筋,勇于探索,破解难题,举一反三。
离大方县城不远的落脚河边,有一个叫岩下村的地方,属于大方县东关乡。目前,该村有大方永贵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成投产,200多群众就地务工,最高月收入达到5000元,还有不少人跑运输,开餐馆,失地农民领失地养老保障金,不少家庭开始用6位数计算年收入。
然而,建材厂在落户该村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开始调查民意时,大部分村民都表示同意建厂,但涉及土地征用和迁坟时,阻力立刻显现。”建材公司有关同志回忆,有人担心污染环境,有人在征地上漫天要价,有人认为祖坟是“风水宝地”不愿迁移。五花八门的想法,构成基层干部做工作的强大障碍。
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是,问题如果久拖,投资方可能另选他方。为了让工程及时上马,县政府领导亲自挂帅,一方面另选两个厂址,东风不亮西方亮,哪里的积极性高就落户哪里,打消当地群众认为“离了萝卜不成席”的想法,同时登门召开群众会和家访,用发展的观念开导群众。“企业落地,相当于新女婿上门,带来的是发展机遇。”建材公司的同志记得,时任常务副县长张瀚时三番五次来到岩下村,与群众算账,讲清发展工业对地方的好处。针对部分群众认为祖坟是“风水宝地”的事情,张瀚时说:“既然祖坟是风水宝地,为什么你们这么多年都不富裕?什么是风水,经济就是风水。企业进来了,大家致富了,岩下村才算得上风水宝地。”
领导的话说到了群众心坎上,征地拆迁工作终于解决,建材厂迅速上马并不到11个月就投产,群众尝到了发展工业的甜头,“经济就是风水”的观念根植于心。随后,岩下村成为了大方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一部分。
经验在探索中积累,观念在发展中转变。岩下村发展工业的曲折经历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探出了做群众工作的路子,转变了群众观念,还得到了意外收获:选择石漠化地带搞工业园区,尽管工程量大,但开挖的石料可以作为建厂和搞基础设施的材料,平衡了建筑施工成本,将多余的石材支持城镇和交通建设,降低了园区建设的投入。
随后,大方县的工业园区就选址石漠化地带,既不占用良田好土,又降低建设成本。这种做法被大方县总结为“智叟移山”。
大方县继煤电产业勃兴后,一手抓煤炭、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量,一手抓工业园区建设,在循环工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上做足文章。
一组工业发展数字,彰显大方县在“两加一推”中的速度和成绩。
2012年,大方县完成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52万平方米,占全省的11%。招商引资上共签约项目42个,资金达226亿元,续建新项目193个,总调度资金57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15亿元。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药品食品产业园、陶瓷工业园三大园区。
大方县工业化走在全省前列的同时,城镇化和现代农业也异彩纷呈。在城镇化发展中,大方县根据城市和各个集镇所处的区域,围绕特色城镇建设的主题,扬文化和生态优势。在大方县城,旧城改造立足于做足文化品牌,继贵州宣慰府、慕俄格古城名胜古迹恢复重建后,奢香公园、奢香大道、莲花塘等一批、名胜古迹的建设也紧锣密鼓跟进。新区开发围绕对接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规划方案“西移北扩”,几条主街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整个县城正向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的目标靠近。同时,加强对特色集镇建设,建成了雨冲、黄泥塘、羊场、六龙、鼎新等一批宜居宜游的特色集镇,使全县城镇化率达到了30%。
现代农业如何闯出新路,大方县做特色文章。大方县是“中国皱椒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圆珠半夏”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殊的气候和土壤培育了特色生物资源,县里立足于特色调整结构,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目前,全县形成了烤烟、中药材、辣椒、蔬菜、生态畜牧业五大产业,一批种养殖示范园引领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80多家专业合作社组建,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搭建了桥梁。
三化同步,唱响大方经济发展主旋律,为财政增收、农民奔小康,以及后续产业的发展铺出了道路。
三位一体: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家园
从大方县星宿乡出发,沿着油杉河风景区新修旅游公路转一圈,让人耳目一新。
星宿乡松树村,海拔1700多米,是过去穷出名的村子。“说起火干坝,人人都害怕。荞子洋芋当主粮,杀个年猪没鸡大”。已经退休的老支书曹端贵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过去的松树村。
然而,松树村变了,自从2010年县委书记卢林“高位嫁接”——担任松树村“第一支书”以来,在集团帮扶整村推进的工作机制下,仅两年时间,这里通村油路、通组公路、连户路全部完成,特色村寨形成市场,中药材产业呈规模化发展,两名返乡农民工办起了腊肉制品厂、蕨苔加工厂,生猪和野竹笋收购价大幅提高,当地漫山遍野的野蕨苔变成了财富。
在大方县雨冲乡油杉村,过去由于不通公路,群众生活艰难,姑娘往外嫁,小伙子难找媳妇,不断地有人举家搬迁。从2011年开始,随着油杉河风景区的开发,通往景区旅游公路的修建,不少人家又搬迁回来。村民黄佩华,20年前举家搬到金沙县西洛乡做生意,2011年,他又搬家回来,修起了一幢三层新房,开起了农家超市和旅店。
在雨冲乡集镇所在地,去年夏天,随着特色集镇的建成和油杉河景区的开放,前来旅游度假的重庆、遵义、金沙客人每天超过200人,农家餐馆和旅店异常火爆。三年前搞集镇建设时,乡干部们捏着一把汗替村民们担保贷款7000多万元,到目前基本还清。
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是大方县奔向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丽明天的又一条通道。大方县要按照既定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实施工业、城镇、现代农业“三化同步”发展,做大经济总量,而且要以培养后续支柱产业为切入点,把边远贫困的深山区、石头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做好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和扶贫开发篇章。为了实现三者有机结合,大方县在全县森林覆盖率2012年达到41.8%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进行扶贫攻坚。
大方县作为历史上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奢香墓、贵州宣慰府、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九洞天、油杉河、支嘎阿鲁湖等文化和自然景观,彰显着发展旅游的强大后劲。2011年10月,随着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央视黄金时段的热播,大方县在全国声名鹊起,前来参观旅游、考察学习、投资兴业的团体络绎不绝。大方县以此为契机,围绕一个人(奢香夫人)、打造一座城(慕俄格古城)、建设三个园(文化产业园、漆器和农民画产业园、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园)、激活六个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成立专门的油杉河风景区,投入资金开发油杉河旅游,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吸金纳银。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与此同时,针对深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区域群众经济贫困、致富门路少的实际,大方县实施集团帮扶、县领导下挂村第一支书等办法,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实施产业扶贫,发展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茶叶等产业,念好“山字经”。从1988年到2011年,大方县净减少贫困人口41.2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1元上升到4229元。目前,一批中药材专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村、生态旅游专业村兴起。
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缩小了同步小康过程中边远山区与中心区域的差距。同时,那些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展示出后发赶超的强大力量。
三大民生:构筑同步小康保障体系
每年从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作为教育奖励专项资金,奖励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全县各阶段品学兼优的学生。
2012年3月,大方县下发红头文件,重奖激励教育战线的同志爱岗敬业。
而在近3年来,大方县投入专项资金8.65亿元,用于解决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营养午餐,让教育优先不仅喊在嘴上,而且用实际行动诠释。
从单纯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到出台政策重奖教师,大方县对教育机制的创新,激活了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方县决策层深知,经济发展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全县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基础,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修课。
创新,不仅要有好的机制激活全盘,还在于勇于突破体制障碍,以成绩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支持和鼓励勇于在教育工作中创新的人。
牛场乡果宝小学校长朱光俊,采取自己带领老师为教育担保贷款的办法,10年间建成一所有教师周转房、学生食堂、宿舍、游泳池等设施的山村“豪华学校”,却欠下了200多万元贷款。县委书记卢林深入调研,对这名山村教育的探路者给予充分肯定,不仅由县财政买单,而且朱光俊本人还获得了2012年度大方县“十佳校长”。
同获“十佳校长”的大方镇文惠实验学校校长黄凯,多年来带领全校教职工把该校办成了大方县一流的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县里就给他“压担子”:让文惠实验学校的领导班子兼管秩序较差的理化中学,开了初中学校班子管理高中学校的先例。一个学期下来,理化中学奇迹般地走上了发展正轨。
创新,不仅要做好人的文章,而且要选准教育发展方向。
培优与素质孰轻孰重,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矛盾体。大方县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实施培优教育,让更多孩子走进高一级学校,成为高端知识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开设诗词、农民画、剪纸等特色课,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吸引学生兴趣。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让不能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技术,为就业做好铺垫。
走进大方县鼎新乡则鸡小学,围墙上画满了学生和老师的农民画作品。学校里有专门的画室,供学生课余练习。在马场镇,16所学校都选定一种特色来开课,以农民画、手工剪纸、国画、水彩画为主体的特色教育基本成型。在六龙中学,诗词文化走进了校园,学校成立了诗社,每学期出一本诗词集,谈诗论诗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风气。地处大方县东关乡的毕节同心农工中等技术学校,为初中毕业生敞开了学习职业技术的大门。
大方县在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探路的同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也紧密跟进。
新农合100%全覆盖,100%全报销,实现群众100%满意,是大方县在医疗卫生上“探路子、做示范”的具体体现。这一举措2012年6月15日就开始实行,实现了“有病就住院,看病不花钱”的惠民效果,有效防止了群众因病返贫,老百姓感言“做梦都不敢想”。
新农合带给百姓的惊喜,伴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大方县通过争取项目投入、社会援助、地方财政投入三条路径,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现了县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完工并即将投入使用,以及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的一期工程即将开工,32个乡镇卫生院和16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改造完成,并配备了相应的医疗卫生人员。
新农合工作的创新,给大方县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剩余劳动力能找到事情干,困难群体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深切地体会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在就业方面,2012年,大方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2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92人,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5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131人,本年累计外出就业52694人,“千企万人”就业工程就地就业6538人,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4111人,各项就业指标均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住房和养老保障方面,2008年以来,大方县累计建设廉租住房和公租赁住房5368套,总投资3.9亿元,其中地方政府筹资高达2.56亿元;截至2012年12月,大方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62571人,占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216925人的121.04%,全县9.8万名60周岁以上的群众全部领取了养老金。
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三大民生事业,直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构筑起同步小康的保障体系,让大方县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过程中,社会更加和谐,明天更加美好。
神奇秀丽的油杉河风光。
慕俄格古城一角。
果宝小学住校生达800多人,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大方县永贵建材有限公司厂区。
台沙小学农民画进校园。
《奢香夫人》影视拍摄基地——贵州宣慰府。
休闲避暑胜地——雨冲新貌。
工业园区建设一片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