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彝族凤(那)氏土司,曾经在武定乃至西南地区彝族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也是彝族历史上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在其存在的700多年中,对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发展历程在西南彝族中最具有代表性,是西南彝族土司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武定土司与东川、沾益、丽江、水西、建昌、乌蒙、芒部等土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姻亲关系,形成了区域性的联姻集团、彼此相互依靠,无论是对朝廷的反抗还是冤家的械斗,都可向自己的姻亲求援,即“有事则相互救援”,从而寻求在政治、军事上的相互庇护和依靠。
云南省楚雄武定县彝族那氏土司系彝族六祖德布德施后裔,那氏土司在罗婺部族的历史上是书写过许多让彝人骄傲与自豪的传奇。现当代不少关云南彝族的电视剧作和影视题材以及文学作品不少都取材于凤氏土司包括那氏土司的有关人文历史故事与史料。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少数民族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民族文化及遗产保护这一重要课题已经破在眉睫。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是明代凤氏土司的后裔。武定县万德乡是那土司最后的驻地。那氏土司在万德乡统治三百余年,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封建土司领主制度,还兴建了许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体现土司领主特色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那土司三进院风格。武定那土司在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许多珍贵的物品。武定那土司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35年万德乡农民土司反土司起义以后,那土司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最近30年内,由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缺乏认识,没有根本的遗产保护概念。加之地方政府对遗留建筑的随意拆迁改造,导致那土司遗迹遭遇了毁灭性的劫难。由于人为的破坏,以及当地经济状况的限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土司遗迹面临濒临消亡的现状。对其的保护因结合当地实际,寻求经济效益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平衡点。以便更好的保护那土司遗迹,传承彝族土司文化。
据史料记载,那氏土司为明朝凤氏土司后裔,但其形成过程,尚无具体史料可以考证。到目前为止,人们所了解的那土司的形成过程,是由长者口传而得知,即:自明朝凤继祖叛乱,朝廷实施改土归流后,流兵开始在武定境内到处追缴其残部。凤氏余系于万历年间逃往武定西北,为躲避追杀,分别易姓那、李氏。易姓后的李氏逃往武定县环州一带,建立起了后来的李氏土司家族,而逃遁往万德方向的那氏,先在大黑山[1]安营扎寨,后由于此地气候寒冷,缺水短粮,故从大黑山搬移至万德滑石板山坳的大寨子。康熙末年,那备从大寨子迁入万德村,逐渐建起了土司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