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报告还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育对于扶贫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教育扶贫是解决扶贫难题的根本举措。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把“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了深度调研,并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凉山彝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全州17县(市)中11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属于贫中之贫、难中之难。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凉山州坚持实施“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2015年我们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凉山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当地教育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规格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发展底子相对薄弱、制约发展的因素比较复杂,当前凉山彝区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教学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凉山彝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于学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学校资源不足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室不足、住宿紧张。截至2018年,全州校舍总缺口159万平方米。
义务教育发展相对不均衡。全州17个县(市)中尚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的11个贫困县,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馆、教师配备、仪器设备等都存在不足问题。而这些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也存在结构不优、可用财力拮据、自给率低的状况,在2020年如期实现县域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还存在困难。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凉山彝区由于学生人数增幅较大,导致师生比例明显失调,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交通通信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引进、留住优秀教师成为难题。
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凉山彝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设施设备配置不足和老化现象普遍存在,网络宽带资源不足和网速较慢问题非常突出,信息化技能在教学中运用率较低。
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学生流失现象。凉山彝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问题,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学前教育条件急需改善。对彝区贫困家庭而言,3—6岁幼儿听懂会说普通话,对他们正式进入小学接受教育至关重要。目前,凉山州在2018年5月开始的“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就学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基础还比较薄弱,学前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
提高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水平的对策建议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其教育状况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状况的基本考察,对发展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2020年在校学生预测数据,凉山州到2020年需新建学校37所,改扩建学校884所,需加大投资力度以补足资金缺口。因此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必须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及管理平台、设备更新及改造升级、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壮大师资力量。首先,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倾斜支持力度。其次,各级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协调合作,启动更大规模的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支教计划,从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或大专院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支教。再次,通过脱产进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最后,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双语教育工程。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培养双语技能合格、研究指导能力强的双语教师。深化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双语教育质量监测长效机制,提高双语教育质量。
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形成工作合力。持续用力压紧压实“控辍保学(控制学生辍学、流失,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就读,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责任和监测机制,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努力杜绝失学辍学现象。
加强干部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整合教育资源,注重提高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干部教育,继续办好本地成人夜校,对智志双扶意义重大。一是从党委、政府层面加大对本地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党性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强化干部责任意识,提高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二是增加针对成年贫困人口的基础性知识培训,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脱贫能力;三是强化针对贫困人口产业发展需要和实际接受能力的技术培训,拓展脱贫思路,激发脱贫动力。同时增强技术培训的系统性和多次重复性,持续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知识水平、生产技术能力和对现代社会的融入程度。
通过调研,我深刻感受到,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不能仅仅关注由资源禀赋不足和区位劣势造成的经济问题,更要聚焦由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管理薄弱造成的社会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公平的教育是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稳定脱贫奔小康,最终实现与全国人民同步现代化的核心与希望。发展教育,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逐步富裕的关键所在。
张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