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空投始末
1972年1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但在投掷实战氢弹时,却出现了种种令人难以预料的险情。被誉为“彝族之鹰”的空军飞行员杨国祥,置生死于度外,沉着镇定,以高超的技艺顺利完成了任务,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
1971年12月30日,飞行员杨国祥稳稳地握着操纵杆,从博斯腾湖畔某机场倏地腾空而起,像只大雕朝大漠深处飞去。他深知这次飞行任务重大――他的飞机正载着震动中国和世界的惊雷――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时隔几年,中国又成功地研制出第一颗氢弹。然而,要使氢弹具有实战意义,必须能运载,能投掷。“我们需要出类拔萃的飞行员。”核工业部九院的同志经过3个月的“跟踪”调查,选中杨国祥作为投掷氢弹的主飞行员。
杨国祥,1929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县一个彝族农民家庭。1948年,他在读中学时便参加了当时地下党的工作。1950年,杨国祥告别故乡云南,来到东北航校。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少数民族学员,一个语言不通、身体素质较差的彝族娃子,面对着各种复杂的飞行仪表、诸元,要跟艰深的物理、化学、数学公式打交道,要在各种自然、气候环境下驾着飞机在空中航行,路障重重,困难可想而知。但是,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之后,连傲气十足的日本教官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这次,为了完成这一特殊任务,杨国祥进行了十分艰苦的训练,在靶标圈内投掷了150枚大小、重量和氢弹按1:1做成的模拟弹,3枚样子和真氢弹相同的遥测弹。到最后,弹着点离白十字靶心仅距12米,这样的准确度,已经算是相当精确了。
飞机沿着干涸的孔雀河向西飞行。机下黄色沙漠中的白十字靶标、效应物群清晰可见,杨国祥进入预定地点,向塔台作了报告。
“注意!”塔台第二次发出信号。杨国祥知道,只要他的手指头在开关上轻轻一按,那么,全世界将会风驰电掣般地传播着一个爆炸性新闻―――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涌上他的心头。他聚精会神地校正着各种仪表,不断调整着投掷精度。精确,更精确。
塔台上发出了投掷信号,杨国祥迅速拉下安全防护遮光罩,把手伸向推脱装置的开关――
在强大的冲击波和光辐射面前,为了保存飞机,保存自己,也为了适应神秘莫测的罗布泊气候,杨国祥经过反复试飞,探索出45度上仰角投弹的最佳方案,这种方案能使飞机在准确投出氢弹后上升回旋,在长空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躲过氢弹杀伤范围,安全返回基地。
然而,推脱装置没有动作。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上,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投掷前,为了确保投出氢弹,他和专家们曾设计了常规、应急、超应急三种投弹方案。杨国祥愣了片刻,他架着飞机,绕了个“8”字,采用应急方案,再度进入投掷圈。他的手指第二次伸向推脱装置的开关―――然而第二次投掷仍然没有成功!万里长空,寂然无声。怎么回事?杨国祥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额头上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一咬牙,又飞了一圈,进入投掷范围后,采取超应急办法投掷,依然没有成功!氢弹死睡在飞机腹中,而副油箱中的航油仅够飞行半小时了。
这时在北京,周总理一直守着电话机,等待着西北机场的信息。终于,电话铃响了,对方急促的话音,使总理的浓眉微微一颤。
一颗具有巨大燃爆能力的实用氢弹,随着杨国祥驾驶的强击机在空中盘旋,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任何气候的、温度的、气流的、速度的变化,都可能使这颗氢弹突然爆炸;一旦那样,不仅飞机和飞行员瞬间灰飞烟灭,整个基地也会成为第二个广岛,一片火海,一片废墟……
在西北基地的观测圈内,数万名科技人员正翘首以盼,焦急等待着惊天动地的时刻。他们穿着防护衣,已经企盼了三个小时……
对应靶标,依次在地面或半地下摆放的武器、试验用动物以及修建的建筑物等各种效应物,默然等待着……
为了保护科技人员,总理下令:除塔台指挥外,所有人员,不得争辩,无一例外,全部撤离!杨国祥呢?总理拿着话筒沉吟半晌,终于沉重地说道:“要相信我们的飞行员!”
此刻,再看舷窗外的天空,比死亡更深邃。杨国祥知道,属于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从北京到西北,该有多少双眼睛在焦灼地关注着自己。他不在乎中国热核科研史上是否会增添一位烈士的英名,但党和国家的巨大财富、科学家的心血眼看就要毁于一旦,这真让人死不瞑目!更何况,此时此刻,国际上不知有多少情报网络、监测系统,也都瞪大眼睛盯着中国的西部天空呢!杨国祥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他对着话筒从容地讲了三点:
“第一,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第二,如果实在投不下去,我千方百计将氢弹带回去;第三,如果带不回去,我一定在沙漠里处理,绝不会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
塔台上的同志眼睛湿润了。杨国祥平稳地驾驶飞机,按规定的航线返航,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运行。在惊人的寂静之中,带着氢弹的强击机飞临西北某机场,缓缓下降,在离地面一米的高度开始平飘,在“T”字布旁“哧”地一声着地,轻捷得像一只归雁。氢弹没有爆炸,种种危险没有出现。杨国祥轻舒了一口气。人们蜂拥而上,向着杨国祥欢呼。
北京又来了电话,周总理说:“带氢弹着陆成功,这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
事故原因也找到了,是因为推脱装置变形而造成的故障。工厂连夜对投掷系统进行了改造。
再次空投的计划很快在指挥部作出。1972年1月7日,杨国祥驾机进行第二次投掷。周总理重新守候在电话机旁,几万名科技人员再次进入观测圈。
可天公不作美,纷纷扬扬下起雪来,整个机场一派银白世界。在这样的天气起飞,对飞行员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雪下得很紧,呼啸的北风使机场增添了肃穆的气氛。杨国祥驾机起飞了。
沙漠10里不同天。杨国祥驾机钻出云层,试验区天气尚好。塔台发出信号投掷。杨国祥戴好安全防护遮光罩,庄严地抬起手来,娴熟地打开进控开关,拉起机头,飞机上仰45度时,他按下了投弹按扭,推脱装置动作了!乳白色的氢弹像离弦之箭,直朝靶标―――白十字中心射去。杨国祥驾驶着飞机,一个大回旋,飞出氢弹杀伤范围,背对试验区。
几道蓝白相间的强光穿过光罩,灼射着他的眼睛,这种强光把座舱淹没了。好奇心迫使他又拉开遮光罩。随即,氢弹爆炸。一个通红耀眼的巨大火球跃动在沙漠中,好像一轮经过海水浴的太阳。清晰可见的十字靶标、效应物群,顷刻间被“太阳”吞噬了。冲击波伴着炸雷般的吼声袭过来,飞机抽风似地上下左右颠簸,如汽车驶过搓板路一般。
转眼之间,一朵硕大的蘑菇云扭动着粗壮的身躯,翻卷升腾,昂首冲天,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万米高空。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爆炸,世界舆论惊呼:1972年1月7日,北京时间15时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
人们张开双臂,向他欢呼,把他抬起来。为了满足群众一睹杨国祥风采的愿望,基地领导让他站在敞篷汽车上,绕场数周。人们看清了―――他,中等个,黑黑的面孔,机智干练,眉宇间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