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凉山2021年11月4日电(起钰婷)“这四个彝文用汉语翻译,意思是‘五谷丰登’。”4日,56岁的彝文书法家、四川省彝文书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拉伙坐在工作室的书桌前,铺上宣纸,调好墨色,手握雄鹰羽毛制成的书写工具,神色从容地进行着彝文书法创作。
卢拉伙用羽毛笔书写彝文。 王磊 摄
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历经几千年传承,是巴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卢拉伙孜孜不倦研究彝文书法三十余年,其作品被陕西华夏碑林艺术苑、国家图书馆、民族文化宫、韩国青州博物馆等收藏,为彝文书法艺术研究开创了先河。
卢拉伙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一个彝族家庭,家中延续着毕摩(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世袭的传统,卢拉伙的舅舅们都是毕摩,这让他从小就见过很多彝文经书。上世纪80年代,卢拉伙在成都上学,对汉文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习汉文书法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写汉文书法的人很多,也不缺少我一个,我何不学习一下写彝文书法呢?”越学越深的卢拉伙,不光探索起彝文书写,还专门研究了彝文书法艺术。
卢拉伙誊抄彝族毕摩经文时使用的书写工具和纸张。 起钰婷 摄
“我开始学习彝文书法时并没有学习范本,只有借经书来抄写,去收集一些碑刻的复印件、照片来临摹,后来慢慢就形成了个人探索研究的项目。”卢拉伙说,他发现彝文书写的理论、规律一直靠毕摩口口相传,在历史上缺乏相应的文字记载,便决定认真从书写学习中总结经验,把经验总结为理论,通过个人努力填补这一空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卢拉伙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排形状古怪的“笔”:杉木片、竹签、麻杆,以及用从森林里捡拾的雄鹰羽毛制作的羽毛管。笔尖上都有干涸的墨汁,这些是卢拉伙自制的书写工具。“经过时代的演变,如今彝文书法跟汉文书法的学习程序、审美规律相通,但在具体的书写中,彝文仍保持使用古老的书写工具。”据卢拉伙介绍,他所在的盐源县还有900多人在用这种最古朴的方式传承彝文。
翻阅满屋的资料、练习千万张字稿、拜访老毕摩讨教……通过长期的执着坚持和艰辛努力,卢拉伙的彝文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渐渐走向成熟。2016年他所著的《彝文书法研究与彝文碑刻临摹》《规范彝文书法字帖》,填补了彝文书法理论和字帖的空白;他的彝文书法艺术作品也出现在各种重要的书法刊物、展览上,在国内外重要的书法活动中获奖,让更多专家学者认可了彝文书法艺术的价值。
卢拉伙三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彝文书法练习。王磊 摄
为加强彝文书法教育,更好传承民族文化,卢拉伙每年会走进高校开展彝文书法讲座,并在各地积极举办彝文书法展览。2013年,“盐源县彝族文化研究协会”成立,卢拉伙也开始通过协会召集学生群体在假期进行彝文书法的学习。“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期就有135人来学,汉族、彝族,乡镇、城市来的都有,效果还不错。”传承有门路,这让卢拉伙很欣慰。
经过数年教学时光,卢拉伙如今选中3位徒弟作为传承人培养。“要真正学好彝文书法,热爱是必须的,还要有吃苦耐劳的坚强品性和终身从事研究的志向。”卢拉伙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深入彝族书法艺术的学习钻研和创意实践,让彝文得以在更多领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