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玛务千:小凉山彝族”克哲“文化守望者
作者 聚焦宁蒗 2019-03-05
原出处:丽江广播电视台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写在前面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听着老一辈人读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克哲”时,感叹彝族“克哲”在将来还是大众娱乐文化吗?还是只供学究们研究的“三星堆”类似的文化?目前五六十年代的彝族人还能听、说彝语,而出生在九十年代以后又生活在汉区的彝族后人估计连听都困难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彝族人说彝语、学彝语,更要形成说彝语、学彝语的社会氛围,让彝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川流不息,彝族语言与彝族文字是一个民族先祖的智慧结晶与文化瑰宝。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jpg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克哲”、“尔比”是彝语文化的重要部分,有谚语、警句、格言的意思。“克哲”是流传在彝族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当于汉族的“单口相声”。表演者以幽默诙谐、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语言将天文地理、处事方法、做人的哲理、农耕知识、医药卫生等知识融入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克哲”这种娱乐方式深受广大彝族群众的欢迎。并且受天气、场地的限制,在田间地头,有人群聚居处就可以进行。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长卷中,“克哲”、“尔比”算是两朵瑰丽的奇葩,它们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深邃的视野,观察和记录着彝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等方面的朴素而独特的见解和心声,蕴含着很强的哲理和逻辑思维,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彝族版“诗经”或“史诗”,也是彝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积淀,更是彝族文化星河灿烂中的一颗明珠。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3.jpg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现在的彝族年轻人很多都已经不会读写彝文,对”尔比、克哲“也很少关注,在宁蒗小凉山却依然有这么一位彝族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他对彝族“克哲”文化的传承与决心。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拉玛务千——小凉山彝族”克哲“传承人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4.jpg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拉玛务千,书名:马勤,男,彝族,生于1953年6月,现年62岁。他出生在小凉山高寒山区宁蒗县大兴镇白牛厂马家村,自1974年开始从事小学彝语教学工作,2010年光荣退休,教龄36年。在36年的从教过程中,他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力所能及言传声教,弘扬和传承彝族语言文字知识。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6年来,他历尽仓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在各个村小学任教,默默为家乡的孩子艰辛付出。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特别喜欢彝族克哲尔布尔井,业余时间都会给同事和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克哲尔布尔井口才表演,也常常受人们邀请参加各大场合的克哲尔布尔井演讲。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5.jpg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退休后,他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地收集和整理自己的所有克哲尔布尔井知识,决心要做一张属于自己的彝族克哲尔布尔井专辑,希望能教诲后代,希望能让后代子子孙孙以及所有彝族同胞继续发扬和传承彝族克哲尔布尔井、彝族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知识文化。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经彝族人网加工编辑)m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丽江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