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间的使者――毕摩普顺发
作者 杨红文 2008-08-24
原出处:大观周刊

  偷学毕摩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认识毕摩普顺发是2006年,在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的火把节上,普顺发作为主祭司主持着火把节的祭祀活动。他头戴黑帽,身披红色斗篷,被村民簇拥着,在仪式上打卦、开光、念经、舞大刀等,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不能不让人敬畏。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在彝族地区又有“布慕”、“拉摩”、“西波”、“贝玛”等不同的称呼,是彝族社会的祭司、民间知识分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普顺发有很多头衔,在他的名片上写着“云南省彝族四大著名毕摩之一、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楚雄州彝族毕摩祭司、楚雄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楚雄州彝族大刀舞传承人、楚雄州周易堪舆学研究者、禄丰县彝族火把节传承人”。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6年普顺发出生在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的一个毕摩世家。大花箐村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过去从盐都黑井(旧时称盐兴县)通往禄丰县城和昆明的古驿道就从村子中穿过。普顺发幼年读过私塾,学过《百家姓》、《中庸》、《大学》等老书。说起儿时的事情,老人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那时家境不好,但他聪明好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所以老师免去他的学费。1952年,16岁的普顺发在乡上当了秘书。那时共和国刚建立,在农村里像他这样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确实是凤毛麟角,就在这个一路顺风的过程中,年轻的普顺发却做出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影响了他的一生。18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毕摩,但以他的身份来说是决不允许的。然而,出于热爱,他偷偷地学。在1961年和1962年的火把节上,他作为主祭司的助手,参与了祭祀活动。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汉字注音毕摩经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火把节的前几天,我又来到了大花箐村,在村中的土主庙里我找到了普顺发,他正在墙上画着神像。这个土主庙是近年才重新修建的,庙内空空如也,只在大殿上的神台上供着三尊很小的神像。这三尊神像中间是彝族崇拜的“大黑天神”,右边是“关圣”,左边是“财神”。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有钱塑神像,难道还画不起吗?此时,普顺发正在神台上方的墙壁上画着真人般大小的神像。中间“大黑天神”,右边依次是“山神”、“土地”、“顺风耳”,左边依次为“牛王”、“马王”、“千里眼”。这些神像虽不是什么艺术作品,但也线条流畅精美。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顺发的家就在村子中心,落座后,我问他为什么要学毕摩?他说,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总得有人把它传下去,如果在他这一辈失传了,那是对不起这个家族的。他的爷爷普朝发就是当地有名的毕摩,除了会毕摩经,还会画画、大刀舞等。毕摩的传承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师傅教,徒弟死记硬背,没有其它方法。年轻人不爱学,就算想学也还要有毅力和灵气才行。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祭神。如插秧祭秧神,打猎祭猎神等,逢喜事或灾祸更是要进行祭祀,毕摩自然就成为村中必不可少的人物。毕摩熟知彝文,通晓史籍、占卜,懂天文、历法和各种经书,在彝族社会中被认为是能通神的人,是人神间的使者,颇受人们尊敬。毕摩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掌握毕摩经,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都要吟诵,还不能错。各种祭祀活动的经文都不同,但都有上千句,经文都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代死记硬背传下来的。这样一来,一代遗漏几句,经文就越来越不全了。普顺发凭着自己汉语的基础,和师傅普茂惠一起采用汉字注音的方法,开始整理撰写《毕摩祭祀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了3500多句,后来还写出了《火把节祭经》。按规矩师傅还健在,徒弟不能当主祭司,1987年普茂惠去世后,普顺发成为了主祭司,开始主持各种祭祀活动。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大刀舞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顺发告诉我们,彝族重葬礼。如有老人去世后家人要请毕摩主持葬礼,为亡灵指引回祖先发祥地的路线,沿途经过的地方、山川、河流都要交待清楚,否则亡魂会迷路误入歧途。在葬礼上就要吟诵“指路经”,对逝去的人做一个总结,并指引其回去的路线。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祭经”就是用在火把节祭祀上,主要是对神汇报人们一年来的生产、生活情况,将喜庆和病害之事告知诸神,请求天神把病害赶走,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安康。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刀舞是火把节祭祀活动中独特的舞蹈,祭祀时表演大刀舞,借助关羽的神力,驱鬼逐魔,永保安康。据说过去大刀舞有七十二套路,后来逐渐失传,大多数人只知一、二,而普顺发能舞十多个套路。亮刀、簸箕转、四梅花、蔡阳刀等,流畅自如一气呵成,1982年云南省民族运动会上,他的大刀舞还得了二等奖。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普顺发已71岁了,如何传承他的技艺,这个问题已摆在了普顺发面前。去年,他选定大儿子跟他学习,大儿子曾当过小学教师,再加上普顺发已写成《毕摩祭祀经》和《火把节祭经》,学起来要容易一些。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神”共舞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峰乡大、小花箐村的火把节,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和送火把六个部分,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神秘色彩,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祭祀礼仪和神秘的傩文化。农历6月24日晚,村里家家户户招魂祭祖,杀鸡献神,6月25日的下午,普顺发身穿法袍,手拿法铃以主祭司的身份出现在庙里。杀鸡献神结束后,唢呐开道锣鼓齐鸣,人们虔诚地向村后的山林走去。三声炮响之后,毕摩普顺发插上香火供上酒、米、红烛和三对卦木,几个助手用将一个烧红的犁头架起,并往犁头上浇醋同时围着面具绕圈,这叫“打醋汤”。然后率众人对三个大面具进行跪拜,并用彝族话吟诵火把节祭经。念完,普顺发手起刀落将羊宰杀,将卦木连扔几次以后,起身敲响大铜锣用彝族话高呼叫:火把节开始。众人也用彝族话呼应:不歇气、一鼓作气。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日的送火把仪式,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大刀队的98个队员,全部都要画上花脸,头上和腰间系上红布条或绿布带,埋伏在山梁上的树林中。此时,三位大神带领着欢庆的队伍从小花箐过来,大刀队便冲杀出来,在空地上上演征战厮杀场面。普顺发是老当益壮,只见他跳入圈中,接过一把铁制的大刀扔向空中,然后单手稳稳接住,顺势挥舞起来,一招一式干净利落,矫健的身影让人难以想像是71岁的老人……最后,普顺发和他的助手将这些面具旗子堆放在树林中的空地上,上香献酒,唱诵祭经后点火烧毁。至此,今年的火把节也意味着结束了。明年将又是一个新的吉利年。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文参考了李世康撰写的《穿梭于人神之间的彝族信使--毕摩》一书)p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