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7月20日
地点:成都西南民族大学
沙马拉毅:教授,博士生导师,沙马拉毅输入法创始人,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
阿诺阿布:这是一个物的时代,某种程度上说,微软是这个物质化时代的代名词。有人说,能够拒绝微软的,全世界不会超过三个人。您当年在西雅图谢绝比尔盖茨,一路走来,到今天,您所捍卫的和失去的,在您内心深处,它动摇过吗?
沙马拉毅:那是1998年,我和其他四位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在美国西雅图Microsoft(微软)举行的国际信息标准WG2会议。比尔盖次问我,中国人都是三个汉字的名字,为什么你的名字是四个字呢?我回答说:中国不仅有四个字的名字,还有七个字的,如:司马义.艾买提,班禅.额尔德尼.确届坚赞等。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有很多种语言和文字。比尔盖次听后对我说,“请你到我们微软来,我每月给8000美元工资给你(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人民币120元),我们一起开发中国少数民族的计算机软件”。我说;“中国政府很重视我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事业,中国可以完全靠自己开发民族软件。不必要在美国来开发中国的少数民族软件。”
阿诺阿布:您是中国彝族第一位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专家,请为我们介绍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这个机构。
沙马拉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的学术性工作组织,学科评议组的主要任务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要求,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供咨询或提出建议;对新增、调整和撤销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学科进行评议,提出审核意见;对调整和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学科目录进行研究,提出意见或建议;参加质量检查和监督,对本学科领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工作提供咨询或提出建议;承担国际交流中学位相互认可及评价等专项咨询工作。
阿诺阿布:《通用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方案,以英国、美国、德国和爱尔兰等国学者的被淘汰而您的被认同在2000年9月第六次会议哥本哈根落下帷幕,时间过去了好多年,现在回想起来,有哪些难以忘却的感想或者说遗憾?
沙马拉毅:《通用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方案,是我主持制定的,1994年,作为中国国家提案在土尔其报给国际信息标准组织。此后,在新加坡、英国、希腊、美国、芬兰、丹麦等国家专题讨论彝文方案,当时外国也有彝文方案。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外国专家和中国专家之间展开了拉锯似的长达六年的知识战和口舌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代表中国方,翻阅了400多万字的资料,写了三万多字的驳斥对方和说服对方的材料,2000年9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WG2国际会议上,终于使对方无话可答了,五分中后,会议主席宣布“中国彝文通过”并宣布录入2000年版的《国际信息标准集》。即刻,中国代表团当场抱成一团流下了6年艰辛的泪水。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阿诺阿布:事实上您相继研发了《YWPS彝文桌面办公系统》、《ZWPS藏文系统》及《傣文DWPS系统》等计算机文字信息一系列处理系统。这主要是缘于您的科研需要还是民族情结?
沙马拉毅:当时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也是作为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当然,也是一种民族情节的具体体现。
阿诺阿布:您为现代彝文走向世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您还会让浩若烟海的古彝文有机会进入国际标准吗?或者说对由您制定的现行国际标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改?据我个人了解,云南、贵州、四川的一些领导和毕摩,以及部分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70后80后,他们对1989年,1998年所制定和通过的规范彝文并不完全接受。有一个无法绕开的事实是,规范彝文活生生地切割了语言历史。原本是日常生活的传统彝文,成为只有少数专家掌握的一种技能。历史的经验表明,其最终结果往往是:专家掌握→束之高阁→消失。
沙马拉毅:这是几个层面上的问题,一、1980年,国务院颁布了《规范彝文方案》,并在四川实施,这个方案主要针对北部方言区,即:四川省彝族地区,云南省的西北部。使用人口约230万。这是活生生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语言和文字,规范彝文实施后,这些方言区的人们踊跃学习,一时间高潮迭起,先后恢复了中央民族翻译局彝文室,四川省建立了彝语广播,出版社彝文编辑部、西南民院恢复和开办了各层次的彝文专业,四川省彝族地区也建立许多彝文工作机构。规范彝文广泛应用于国家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规范彝文的使用达到了最兴盛时期。计算机信息处理开始涉及彝文,1984年以后,先后有西南民院、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在研究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局为了规范信息处理技术,1989年,下任务要我主持起草三项彝文国家标准。因为是国家标准,云南、贵州等彝族人士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后来在国家标准局、国家计算机专家的主持下,云、贵、川、广四省区的彝族专家和领导一共96人在西昌讨论了三天,终于达成了共识,一致同意三项方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彝文信息标准。1992年,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1998年通过的彝文国际信息标准是在国家标准基础上的,国家标准都通过了,国际标准的通过,许多彝族同胞都为此而高兴和祝贺。二、云南省政府在1986年就批准并颁布了《云南规范彝文》,但是,云南省由于彝语方言多,方言差别太大,各方彝族群众难以接受规范方案,方案推行了三年后,1989年停止推行。1991年,由贵州省民委语文办、贵州省彝学研究会等单位规范编辑出版了《简明彝汉字典》。但是,由于不是聚居区,杂居使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彝文难以在公共层面上应用,即在多民族杂居的社区,彝文不可能用于公共层面的学校、公务等,这也就失去了日常应用性。云南和贵州本地彝文的使用现状就是这样。广西彝文也是如此。试想一下,再去搞一个所谓统一的彝文方案,这些地区会用吗?在什么层面上用?在公办学校,在国家机关,在公共事务中能用上吗?能像北部方言区的规范彝文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公共事务中广泛使用吗?为此,滇、川、黔、桂彝文古籍协作会2000年会议纪要中决议,把国务院1980年颁布的规范彝文进一步完善后,作为彝族文字在全国使用。统一彝文的事,四省区彝学会和滇、川、黔、桂彝文古籍协作会已经专门成立办公室努力过多年,但都难以达到目的。根据以往统一彝文的工作经验,为了迎合广大彝人统一彝文的心愿。目前,四省区彝学会和民语委正在讨论制定《中国彝文字典》(暂名),将各省的规范彝文集合在一起,统一注音符号,统一字体、字号。采用“互相学习、各自使用、逐步靠拢”的原则,先走名义上的统一之路。
阿诺阿布:彝文信息处理是一门全新的技术学科。以您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以您为主起草形成了三个国家标准和一个国际标准。勿容置疑,这几项成果可谓前无古人,具有划时代的原创性。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这种原创性。
沙马拉毅:所谓原创,就是最先的、原本的创造,即首创。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彝文信息处理的每一项成果都是艰辛创制出来的。没有别的路子。
阿诺阿布:目前彝文信息处理可以打印出8种不同字体,这8种不同字体都是由您设计书写而成的,关于这八种字体,您的设想是?我去年参加水族的一个会议,请中央民族大学的李生福老师写一幅彝文书法,他问我要的是传统彝文还是规范彝文。
沙马拉毅:现在计算机中使用的规范彝文字体有8种,都是我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其中最早写的两种字体写得很艰苦,后来有6种字体是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用了5年时间才完成。现在用于出版书籍、杂志、报纸是基本够用了,今后还可以不断增加彝文书法家的各种字体。彝文,可分为“规范彝文(通常是指国务院颁布的规范彝文)和传统彝文(又称古彝文)。就像称”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一样。
阿诺阿布:近千万人口的中国彝族,分别比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家的人口要多,您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造福于具有众多人口的民族,现在已经有彝英字典,彝文手机等新生事物出现。您设想的机器翻译系统、汉—彝语言对照词库、彝语语库、彝语各方言对照、各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工作,现在进行到什么地步了?
沙马拉毅:已经有6万条词汇录入《汉彝对照词库》了。彝语语料库已经有了六大方言和田坝方言的全部彝语音节。全部是规范彝文的“中华彝学网”站即将问世。其他一些彝文数据库也不断根据需要在做。
阿诺阿布: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还没有定型,还没有终结,还不断有新的编码技术出现,钱玉趾、董天罡等认为“以“沙马拉毅输入法”为核心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定型,已经成为一个终结的形态”,有人觉得这种说法为时过早,您的意见呢?
沙马拉毅:四川省科协研究员钱玉趾和四川大学专家董天罡说的“已经定型”,是指“沙马拉毅输入法”为核心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指广义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
阿诺阿布:20世纪70年代中期,彝文进入了金属活字印刷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输入、输出彝文及排版印刷胜利实现。尤其是最后这件事,可以说是彝族自太阳历等伟大的科学发明之后最了不起科学成果。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彝族从事自然科学的一些情况。
沙马拉毅:确实是这样,国务院颁布规范彝文后,随着彝文使用量的不断增加,首次进入了彝文的铅字印刷时代,80年代中期,汉字计算机印刷系统的出现,使铅字印刷退出了历史舞台。在1989年,彝文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也告别了彝文铅字印刷时代,进入了激光印刷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据我了解,彝族人的人生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青年人在默默的潜心研究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不少的彝族科学家产生。
阿诺阿布:您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同时又是西南民族大学的行政领导,您主编《彝族文学概论》,出版、翻译《猎村的歌声》、《汉彝翻译技巧探微》、《论彝族毕摩文学》等图书,这种跨学科的作为,在日趋专业化的今天,已经渐渐成为历史。您认为它们影响了您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吗?况且,谁都晓得,在中国,要做一个有学术成就的官员,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沙马拉毅:我的成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民族语言文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正是这两方面知识的结合,形成了边缘学科,“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学科”。专家所说的彝文信息处理是沙马拉毅的原创,就是我掌握了两方面的知识集为一体产生出来的。现代科学研究,需要有综合素质,而提高综合素质是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行。搞科学研究同时搞行政工作,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做到两不误,需要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阿诺阿布:我听说当初制定人民币的时候,作为少数民族文字,彝文是进入国家视野的,后来由于彝族的专家、学者、领导没有三位一体。各自为阵,意见不统一的结果是彝文最终被撤下。从传播角度而言,彝文悲哀地失去了万众瞩目千古流芳的机会。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您的态度是?
沙马拉毅:据我了解,人民币上的文字除了汉文以外,是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的文字体现的。既:壮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维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藏文(西藏自治区)、蒙文(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因为没有回族文字,所以人民币上就没有。
阿诺阿布:您曾经说过:“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就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文化。”这次彝文手机的面世,您认为是“彝语文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有些人认为,诸如彝文手机的推出,其情感因素远远大于经济因素,许多人并不看好它的前途,作为彝族杰出的知识分子,对于母语及彝族文化,如果可能,您认为最有价值的做法是什么?
沙马拉毅:对本民族文化,首先是要有情感,要热爱,要传承,要创新。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可以说,不热爱自己民族的人,就说不上爱自己的国家。彝文手机的面世,首先是我热爱自己的文化,竭尽全力去做。成功了,本民族的同胞可以拥有享受。至于经济因素,那是手机厂家的事,我只是参加前阶段的开发研制。当然,可以想象,规范彝文手机的适用人口是北部方言区,即:四川省彝族地区和云南省的西北地区,共有230万人口。也就是彝语最大的方言区。这里有80%的彝族不会汉语,只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彝文手机里有彝文经典、学习彝族文化教材、资料、文学艺术等,是传承彝族文化、学习彝族文化的现代化通讯工具。是很值得推广普及的。前景广阔。调查表明,广大彝族群众十分喜爱彝文手机。
阿诺阿布:众所周知,希伯来语曾经一度灭绝,是埃利泽·本·耶胡达等人的努力将其复活,可不可以乐观地认为,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呢?
沙马拉毅:是的,彝语的状况也使人十分担忧,经过调查,彝族人不会说彝语的急剧增加,许多会说彝语的人也是半句彝语半句汉语,不知说的是彝语还是汉语,很难听懂。在一些彝族地区,彝语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和传承彝语文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不能让一种语言消失后再想复活它。这是前车之鉴。
沙马拉毅,男,彝族,中共党员,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为彝语文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古老的彝文进入了现代化信息时代。多年来取得科研成果13项,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3项、国际标准1项,获国家专利1项,主要专著4部。研制的“计算机彝文输入法”被应用于计算机彝文激光照排系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的一项空白,该成果被王选院士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研制的“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和“彝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开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研制的“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彝语和汉语的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的“彝文书版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出版领域。同时,在电子终端设备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探索,如彝文手机的成功研制。个人先后获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阿诺阿布,彝族,1971年12月22日出生于贵州黔西县仁和乡。曾用名:昨夜。1994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先后出任《青年时代》、《笔墨纸砚》主编。著作有《秋天的最后一个处女》,长篇小说。《弯腰到情人高度》,长篇小说。《画家村》剧本。《水一直在岸上》,诗集。《酒桌上的光阴》,随笔。《剑比夜黑》,剧本。《去年的地老天荒》剧本。作品选编集:《权威访谈》、《重提学院派》、《第三座慕俄格——21世纪彝人诗选》、《阿西里西——21世纪彝族音乐作品选》、《水西传说——水西诗选》、《水西传说——水西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