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解码”后生传奇——评传记文学《彝山之鹰》
作者 ​李明泉 2022-04-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这是一位81岁的老人为比他小十多岁的“奇人”沙马拉毅写下的人生传记。
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0年3月23日清晨,四川雷波县乌角村,年仅6岁的沙马拉毅在母亲带领下,和两个姐姐光着脚板离开故乡,向远在甘洛县斯觉区石海公社的父亲所在地,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去。母亲背着被褥和小皮箱,揣着9.5斤粮票走了11天。途中,小拉毅走不动了,母亲用绳子把他缚住坐在小皮箱上,背着他走,没走多远,母亲也步履蹒跚。小拉毅也不要母亲再背了,坚持自己走,靠毅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走向父亲工作的地方。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11天600多里的艰难行走,锻炼着小拉毅的意志和决心。我认为,沙马拉毅的成功与他6岁的这次行走有着内在联系,是他不断成长的一次大磨炼大锻炼大考验。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的人生颇具戏剧性。因当时甘洛教育比较落后,直到1962年秋,斯觉区有了民族小学,他9岁才读上一年级。当时的七名汉族教师不懂彝语(这成为他以后致力于研究彝文信息和彝族文字统一规范的诱因之一),小学生们差不多都逃课去爬树、打鸟,小拉毅也难免逃学。一次,他因逃学被父亲打。这次挨打,使小拉毅一改往日不上学的态度,天天坚持上课,13岁时以优异成绩读完小学。1967年9月,他意外被校长聘为民族小学的代课教师。14岁的他教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由于他用汉彝双语教学,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一干就是两年。1969年,16岁的拉毅按当时政策到哈布生产队插队当知青,不到一个月,公司党委通知他去斯觉中心校当代课教师,教小学的美术和体育课,一直干到1971年7月。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当了两年代课教师,拉毅进入初中一年级后刻苦学习成绩好,跳级升入初三。1972年,甘洛县初级中学开设了高中班,他于次年就读高中。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5年9月,他高中毕业在斯觉初中再次担任代课教师,教初中语文、美术和体育。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沙马拉毅人生的重大转折。拉毅考进了西南民族学院彝语言文学专业班,接受了系统扎实的专业训练。1982年1月,沙马拉毅留校从事彝语文教学工作。一方崭新的天地为之打开了,一个为彝族文字献身的梦想启航了。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研究彝文信息处理的日子里,沙马拉毅大量购买计算机与文字信息处理的图书,参加计算机培训班,从研究《彝文规范方案》入手,把传统语言学科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为彝文插上计算机腾飞的翅膀,为祖国彝文告别铅与火,一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他研制的彝文编码输入方案,被王选院士定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这是中国唯一用人名命名的输入法。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为了编写彝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从1993年11月到1994年春节,他安排家人回西昌岳母家过年,买上挂面、肉末、白菜等,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地编写,饿了煮面,困了打盹,靠毅力和创新完成了方案。历时六年,沙马拉毅在2000年9月哥本哈根会议上,以多次练习后十分流利的英语演讲和无可挑剔的陈述,终于战胜了迈克尔的彝文信息处理方案,《通用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成为国际标准,为中国争得了巨大荣誉。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没有在荣誉面前止步,他行事的低调和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性格与智慧,让他瞄上了手机与彝文的融合研发上。北京网道信通科技公司主动找到沙马拉毅联合研发彝文手机输入法和彝文字库。2009年5月9日,中国彝文手机首发式在四川西昌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彝族语言文字正式进入信息化领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彝文手机使用和信息交流时代。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山之鹰》(团结出版社2019年2月版)的作者钱玉趾先生今年81岁,是一位既精通电子专业,又热衷文学研究,从事巴蜀古文字、良渚文化古文字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专家。为采写沙马拉毅,他深入雷波、甘洛等地调研,体验当年拉毅走过的羊肠小道,因此,这本传记显得格外真实,具有考据考证的写作风格。读完此书,我为钱老先生严谨的写作态度所感动,他每写到拉毅的成长生活和研究领域,都荡开一笔,把县志、史料、气候、环境等逐一介绍,以证其言不虚,甚至考证了当年小拉毅母亲从美姑县启程的线路。如果是一般作家,会想象性描写小拉毅们经历的其难其险,抒发感慨,而钱老先生却是考证写法,客观记述行走线路,虽少了抒情,却多了真实感。因此,仅仅把这本书当作一般人物传记来读是不够的,因为本书有作者许多关于人生、关于奋斗、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感悟和知识,是一本需要慢慢咀嚼才能读懂的“知识性传记”读物。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与沙马拉毅相识于省社科院与西南民大的学术交流中,尤其是2016年底之后,与他接触更多,常在一起畅谈文学和美术。有几次,偶尔听他说起彝文字信息处理获得过国家专利的事,我惊叹一句,也没有再深入地追问。这次,拜读了钱老先生的大作,对沙马拉毅的非凡成绩,敬佩之极。试想,一位学彝族语言文字的教师,却在计算机领域自由畅游并创新不断,其原始动力、创新源泉、智慧生成是怎么来的?个中甘苦,唯有自知;而个中愉悦与成果,却广播天下。他把绘画的超凡想象力与信息编码技术的枯燥与突破结合得如此有趣,印证了“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的真理。科学与艺术,做好其中“一面”,已属不易,把“两面”玩得如此潇洒、如此精到、如此成功,沙马拉毅让人肃然起敬。这是我读完此书的真切感受。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中国信息处理技术最高奖“钱伟长中国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现任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沙马拉毅的传奇经历、奇绝发明、奇特贡献,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奇人”。在这个意义上,《彝山之鹰》是一部奇人传记。本书将告诉读者,这个社会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为祖国为民族呕心沥血、顽强奋斗,譬如奇人沙马拉毅。kn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主席。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