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拉毅——让彝文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作者 彝族那些事 2019-09-03
原出处:彝族那些事

1984年,沙马拉毅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彝文输入法“沙马拉毅输入法”。在1998年在西雅图召开的国际信息处理学术会议后,沙马拉毅参观微软公司,比尔•盖茨以当时8000美元(约合当时人民币近7万元)月薪聘请沙马拉毅加入微软。被沙马拉毅拒绝,他说:我们中国已经具备开发的条件,我愿在国内从事技术开发。
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0.jpg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在美国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国后,很多朋友都问拉毅:“为什么不跟盖茨干?”拉毅思绪万千,心潮难平:“我是新中国培养的,我不能把中国的技术拱手交给外国人,让外国人转过来赚中国人的钱。”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1953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雷波县乌觉村一间茅草房里。父母为他起名“拉毅”,“拉”即彝语中的“虎”,“毅”是文明,合起来即“文明之虎”。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时候的大小凉山虽然解放了,但有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奴隶制仍然延续着。沙马拉毅家属于贫苦“曲诺”,在民主改革中被划为“半奴隶”成分。一间土坯墙、茅草顶的小屋,三个石条支一只铁锅形成的“锅庄”,这就是他家的全部家产。幼弱的拉毅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常常饥饿地守着“锅庄”取暖。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岁时拉毅兴奋地走进学校。由于语言障碍,37人的班级,毕业时只剩下9人;能考取初中继续学业的只有拉毅一人。然而,“文革”开始,学校停了课。小小年纪的拉毅拜泥瓦匠为师,砌砖、打地坪、粉刷墙壁,干了两年,后来在村里的小学校当代课教师。1971年中学复课,聪慧勤奋的拉毅跳级了,两年读完三年的课程,并考取甘洛中学高中。毕业后,拉毅进入甘洛水电厂当了一名工人,并参加了县文化馆美术培训班。县文化馆认为他是个好苗子,便借用工作。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1.jpg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甘洛。县教育局长找到拉毅,摔下“强制令”:立即复习,参加高考!只有八天时间,但大学梦像狂飙掀起了拉毅心中奋发的浪涛。他八天八夜读书、做习题,不松劲,不上床,困了就靠在桌上小憩一会儿。最后,他终于闯进了西南民族学院的大门,攻读彝语言文学专业。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2.jpg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考入西南民族学院时的沙马拉毅(左一)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大学里,这头勇猛进取的虎没有一丝懈怠。他品学兼优,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他平时少言寡语,登台却口若悬河;他待人真诚,又不乏幽默。在彝历年、火把节等节日里,拉毅身披“察尔瓦”,头饰“英雄髻”(天菩萨),放声高歌,潇洒起舞,令许多同学敬慕不已。同班同学孙国英(后成其妻子)说:“他是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的拉毅,顺理成章地留校工作了。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3.jpg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初,沙马拉毅在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翻译室工作。当时汉字印刷已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而彝文还在采用“铅与火”的生成方式。拉毅决心改变这个局面,但彝文字符的码化极为复杂困难,拉毅又使出了勇猛进取的虎劲。他骑车跑遍了书店,购买了37本有关书籍攻读。通过不断的努力,他最后确定:彝文编码用57个笔画单元,1165个字符,所有字符编成一套拼音码,外加一套字形码,及简码、词组码等。1985年,此项成果通过了鉴定。1986年,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在鉴定会上,北京大学教授王选赞扬说:“沙马拉毅输入法值得推广”。从此,这个输入法被定名并流行于世,这是中国唯一用人名定名的输入法。2003年,“计算机彝文字输入方法及其键盘”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三年多审查,正式授予发明专利权。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4.jpg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为民族尊严和知识产权而战,开创了“沙马拉毅输入法”,他让彝文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让古老的彝文进入了现代化信息社会,推进了彝族社会进入现代化信息时代的进程,对我国彝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Qz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