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喂养的诗” ----加撒古浪诗歌的一种解读
小凉山,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俗称,县境内有蜚声中外的泸沽湖。许多诗人在这里生活写诗,形成著名的文化品牌“小凉山诗人群”。诗人作家勤奋创作,业绩突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都作过介绍。一些专业的文学研究刊物,比如《民族文学研究》、《南方文坛》、《民族文学》、《作家》、《诗探索》、《创作评谭》、《云南社会科学》等,陆续刊载了研究小凉山诗人群诗人的专业学术论文。诗人们的作品入选了《诗选刊》、“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选”、《中国新诗年鉴》、《20世纪彝人诗选》等权威诗歌选本。小凉山诗人群的领军人物是荣获两届骏马奖的鲁若迪基,有参加过第23届“青春诗会”的诗人阿卓务林,获骏马奖的诗人曹翔等。
诗人加撒古浪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在小凉山众多诗人中,作为后起之秀,他的诗歌独树一帜,引起广泛关注。他汉名叫杨振华,现在是宁蒗一中高中语文教师。这之前,他在我县交通闭塞的拉伯中学教过书,后来也在新营盘中学任过教。不管在哪里,他总是笔耕不辍,到现在已经写好几百首诗歌,时下微信方便,他随时发几首,质量越来越好,有一个好诗人出现,让我们小凉山诗人倍感自豪。我重新阅读他的诗歌,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首先是一首诗歌的阅读笔记,括号里的是我的批注。诗人在《打工的彝人》写到:“南高原的凉山,群山绵延∕向着远方生长,一群人∕揣着故乡,奔跑,在沿海(奔跑,把打工者的状态写得出神入化)∕他们习惯了用山名称呼彼此∕仿佛每人都是一座山头(虚写,实际每个人就是一个山头,一种不忘故乡的自豪)∕万格忍、塔尔波忍、卷补尼西……∕简单直接,省略了繁琐的辈份∕山风吹过的地方都是故乡∕积雪撒满的梁子都有亲戚(把一种地方文化,在打工背景下来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现代表达。)∕不同的车间,几个山头凑一起∕仿佛几个人就是八百里的凉山(只有几个人是一种悲壮,可也是一种自豪。)∕酒瓶失落的夜晚,在心里种下∕一棵悲伤的云南松,孤独生长∕风吹得肆无忌惮,吹灭了灯盏(底层的娱乐方式,他们是在酗酒吗?不是,那酒是一种乡愁。)∕坐在海边,聆听海浪的喧嚣∕那波涛的声响恰似故乡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锥心、刺骨(从群体的孤独到个人的心痛,这个形象,把整首诗歌的抒情基调,从孤独,失落转成一种思念。)∕一个人的衣兜如故乡般洁净∕只剩下一张暖暖的火车票……(小小的车票是一枚淡淡的乡愁,衣兜里揣着回家的心情,感觉到这个世界也是温暖的。)”
这首诗歌,在网络上点击率比较高,保持他诗歌的风格,用诗人的诗歌来说,就是“小时候,站在村庄,遥望远方∕长大后,站在远方,遥望村庄∕如今,站在村庄与远方之间∕怀念远方,怀念村庄”(《归》)。这首诗歌直截了当表明作者的观点,引用在此,我觉得这是诗人诗歌的一个抒情和写作的源头,很多诗歌都从这个基本点朝着各个发现发展。
小凉山的民族诗人,他们在家里、和亲戚朋友日常的用语,都是母语,彝语,而工作时用普通话,和汉族朋友交往,用地方汉族方言。写作时用标准汉语,这是一个大跨度的语言跨越。他的诗歌就带有母语所蕴含的母语文化传统,有具有现代汉语的魅力,这样的诗歌,有一种有别有韵味的审美享受。
短诗中,他这样写道:“打开这扇门∕风停止了游荡”(《金沙诗雨》)。瞬间的思绪,却有不能复制的美感,留下无尽的想象给读者,可以拓展,这就是好诗歌,
写内心的伤痛,他这样抒怀:“再怎么坚固的城堡∕也必须留一个洞∕不然,内脏伤了∕它怎么呼吸(《金沙诗雨》)。哲理深刻,诗歌的穿透力强,说的是城堡,说的也是人,能让受伤的内脏呼吸,这就是人文关怀,也是绝境中的希望。有了这呼吸,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笔下,也妙趣横生:“看小镇的黄昏∕如何长成风里的人“(《小镇的黄昏》)。虽然是信手拈来,却又回味悠长,值得慢慢品味,这就是诗歌带来的审美魅力。“夜归的人,是一朵洁白的雪∕一到屋里,便渐渐融化……“(《在塔尔波忍》)。是静态的描写,却处处充满生机,这两句,突然转化开去,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人是雪,怎么渐渐融化,这就是好诗歌,带给读者的美的艺术享受。
小凉山的持续开放和民族文化的繁荣,作为抒情主体的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既能立足民族风格,同时又面向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诗章。诗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文化选择的原因,他的诗歌始终指向村庄、父亲这些物象。他的诗歌有忧伤的咏叹,最关键的是贴近现实的及物的。
他这样写自己的村庄:“如今,一条二级公路穿过∕穿过了父亲的包谷地,田野∕穿过村庄,穿过童年的麦∕唯有爱恋依如往昔∕我只爱这一个村庄∕这个叫马金子的村庄”(《我只爱这一个村庄》)》
他这样写自己“我把根扎在高山上∕穿着风送来的雪∕摇曳在云朵里∕无论身在哪里∕我真的想长成一棵树∕一半坚强,一半脆弱∕而冷杉就是我的样子∕有时住到了天上∕有时住到了人间”(《自画像》)》
有时诗人是这样调侃自己的“其实,我们的人生都与一匹老马有关”( 《老马》)特殊年代的印记,寓意深长,可以从多角度解读,这一句,可以是人命运的写照,也可以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还可以作魔幻现实的解读。
他要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再过五十年∕我就要住到天上∕我在天上给你写诗∕一首又一首往下写∕直到我的诗歌连起地面∕铺满故乡的每一座山峰∕到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你是我一生也唱不完的歌谣”(《小凉山》)对故乡的大爱,真挚地表达,让人过目不忘,也是他诗歌的风格之一。
这些诗歌,加撒古浪唱出的是对故乡的赞歌,是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完成这些之后,他向着更深的领域进发,开辟一片属于诗人自己的艺术空间。
“另一侧,母亲的爱阳光明媚∕牵着我儿子的手,穿过一块包谷地∕再穿过一条弯曲的水泥路∕最后把孙子送至公办的幼稚园∕学着过马路,让车辆,说汉语∕就这样重复着自己,重复着日子”(《春天,你是母亲的另一只手》)。这一节诗歌,是一个细节,就是母亲怎么样送儿子去幼儿园。看起来简单,实际写出母爱,我和儿子童年的对比,写出民族的跨越。但是也写出一种莫名的悲凉,因为学着过马路,让车辆都说汉语,而不是母语,对母亲,对儿子来说,是对一种全新文化的接受,他们心灵的颤动,不是过马路这么简单。
《一封未送出的便条》中打工,让一对夫妻,心怀鬼胎,最后各奔东西,这是时代给山里人的现实,但这个血淋漓的现实是让这些人背叛自己的故乡,还自以为是,这更大的悲哀压在读者心头,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诗人直面现实的重要收获,这种有责任的写作是难能可贵的。
“禁酒三日,燃尽,三小袋,兰花烟∕今早,到地里,收割,荞麦∕突然,不适,一坐下,口吐鲜血∕第一,反应,要叫,孩子,可是∕我忘了,该叫谁,怎么叫……∕转过身,我已,泪流满面∕眼泪如父亲的荞麦,一颗又一颗”(《叙述》)。这首诗歌有情景,有细节,有亲情。没有大段抒情,却感人至深,没有形容词,却将父亲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两句,把对父亲的爱展露出来,让诗歌升华,言简义丰。
在阅读加撒古浪的诗歌中,诗歌有抒情和写作的源头,能直截了当表明作者的观点,诗歌始终指向村庄、父亲这些意象,有忧伤的咏叹,最关键的是贴近现实的及物的。他在诗歌中写道:“粮食喂养的诗歌∕肯定幸福,肯定不会像今晚∕孤独到只剩下无奈的旁白”(《粮食喂养的诗歌》)。这是诗人的独白,也是我解读他诗歌的钥匙。我的解读也许挂一漏万,让行家贻笑大方。
作者简介:李永天,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青年诗人、评论家,丽江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喝着山泉行走》。
诗人加撒古浪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在小凉山众多诗人中,作为后起之秀,他的诗歌独树一帜,引起广泛关注。他汉名叫杨振华,现在是宁蒗一中高中语文教师。这之前,他在我县交通闭塞的拉伯中学教过书,后来也在新营盘中学任过教。不管在哪里,他总是笔耕不辍,到现在已经写好几百首诗歌,时下微信方便,他随时发几首,质量越来越好,有一个好诗人出现,让我们小凉山诗人倍感自豪。我重新阅读他的诗歌,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首先是一首诗歌的阅读笔记,括号里的是我的批注。诗人在《打工的彝人》写到:“南高原的凉山,群山绵延∕向着远方生长,一群人∕揣着故乡,奔跑,在沿海(奔跑,把打工者的状态写得出神入化)∕他们习惯了用山名称呼彼此∕仿佛每人都是一座山头(虚写,实际每个人就是一个山头,一种不忘故乡的自豪)∕万格忍、塔尔波忍、卷补尼西……∕简单直接,省略了繁琐的辈份∕山风吹过的地方都是故乡∕积雪撒满的梁子都有亲戚(把一种地方文化,在打工背景下来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现代表达。)∕不同的车间,几个山头凑一起∕仿佛几个人就是八百里的凉山(只有几个人是一种悲壮,可也是一种自豪。)∕酒瓶失落的夜晚,在心里种下∕一棵悲伤的云南松,孤独生长∕风吹得肆无忌惮,吹灭了灯盏(底层的娱乐方式,他们是在酗酒吗?不是,那酒是一种乡愁。)∕坐在海边,聆听海浪的喧嚣∕那波涛的声响恰似故乡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锥心、刺骨(从群体的孤独到个人的心痛,这个形象,把整首诗歌的抒情基调,从孤独,失落转成一种思念。)∕一个人的衣兜如故乡般洁净∕只剩下一张暖暖的火车票……(小小的车票是一枚淡淡的乡愁,衣兜里揣着回家的心情,感觉到这个世界也是温暖的。)”
这首诗歌,在网络上点击率比较高,保持他诗歌的风格,用诗人的诗歌来说,就是“小时候,站在村庄,遥望远方∕长大后,站在远方,遥望村庄∕如今,站在村庄与远方之间∕怀念远方,怀念村庄”(《归》)。这首诗歌直截了当表明作者的观点,引用在此,我觉得这是诗人诗歌的一个抒情和写作的源头,很多诗歌都从这个基本点朝着各个发现发展。
小凉山的民族诗人,他们在家里、和亲戚朋友日常的用语,都是母语,彝语,而工作时用普通话,和汉族朋友交往,用地方汉族方言。写作时用标准汉语,这是一个大跨度的语言跨越。他的诗歌就带有母语所蕴含的母语文化传统,有具有现代汉语的魅力,这样的诗歌,有一种有别有韵味的审美享受。
短诗中,他这样写道:“打开这扇门∕风停止了游荡”(《金沙诗雨》)。瞬间的思绪,却有不能复制的美感,留下无尽的想象给读者,可以拓展,这就是好诗歌,
写内心的伤痛,他这样抒怀:“再怎么坚固的城堡∕也必须留一个洞∕不然,内脏伤了∕它怎么呼吸(《金沙诗雨》)。哲理深刻,诗歌的穿透力强,说的是城堡,说的也是人,能让受伤的内脏呼吸,这就是人文关怀,也是绝境中的希望。有了这呼吸,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笔下,也妙趣横生:“看小镇的黄昏∕如何长成风里的人“(《小镇的黄昏》)。虽然是信手拈来,却又回味悠长,值得慢慢品味,这就是诗歌带来的审美魅力。“夜归的人,是一朵洁白的雪∕一到屋里,便渐渐融化……“(《在塔尔波忍》)。是静态的描写,却处处充满生机,这两句,突然转化开去,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人是雪,怎么渐渐融化,这就是好诗歌,带给读者的美的艺术享受。
小凉山的持续开放和民族文化的繁荣,作为抒情主体的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既能立足民族风格,同时又面向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诗章。诗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文化选择的原因,他的诗歌始终指向村庄、父亲这些物象。他的诗歌有忧伤的咏叹,最关键的是贴近现实的及物的。
他这样写自己的村庄:“如今,一条二级公路穿过∕穿过了父亲的包谷地,田野∕穿过村庄,穿过童年的麦∕唯有爱恋依如往昔∕我只爱这一个村庄∕这个叫马金子的村庄”(《我只爱这一个村庄》)》
他这样写自己“我把根扎在高山上∕穿着风送来的雪∕摇曳在云朵里∕无论身在哪里∕我真的想长成一棵树∕一半坚强,一半脆弱∕而冷杉就是我的样子∕有时住到了天上∕有时住到了人间”(《自画像》)》
有时诗人是这样调侃自己的“其实,我们的人生都与一匹老马有关”( 《老马》)特殊年代的印记,寓意深长,可以从多角度解读,这一句,可以是人命运的写照,也可以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还可以作魔幻现实的解读。
他要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再过五十年∕我就要住到天上∕我在天上给你写诗∕一首又一首往下写∕直到我的诗歌连起地面∕铺满故乡的每一座山峰∕到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你是我一生也唱不完的歌谣”(《小凉山》)对故乡的大爱,真挚地表达,让人过目不忘,也是他诗歌的风格之一。
这些诗歌,加撒古浪唱出的是对故乡的赞歌,是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完成这些之后,他向着更深的领域进发,开辟一片属于诗人自己的艺术空间。
“另一侧,母亲的爱阳光明媚∕牵着我儿子的手,穿过一块包谷地∕再穿过一条弯曲的水泥路∕最后把孙子送至公办的幼稚园∕学着过马路,让车辆,说汉语∕就这样重复着自己,重复着日子”(《春天,你是母亲的另一只手》)。这一节诗歌,是一个细节,就是母亲怎么样送儿子去幼儿园。看起来简单,实际写出母爱,我和儿子童年的对比,写出民族的跨越。但是也写出一种莫名的悲凉,因为学着过马路,让车辆都说汉语,而不是母语,对母亲,对儿子来说,是对一种全新文化的接受,他们心灵的颤动,不是过马路这么简单。
《一封未送出的便条》中打工,让一对夫妻,心怀鬼胎,最后各奔东西,这是时代给山里人的现实,但这个血淋漓的现实是让这些人背叛自己的故乡,还自以为是,这更大的悲哀压在读者心头,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诗人直面现实的重要收获,这种有责任的写作是难能可贵的。
“禁酒三日,燃尽,三小袋,兰花烟∕今早,到地里,收割,荞麦∕突然,不适,一坐下,口吐鲜血∕第一,反应,要叫,孩子,可是∕我忘了,该叫谁,怎么叫……∕转过身,我已,泪流满面∕眼泪如父亲的荞麦,一颗又一颗”(《叙述》)。这首诗歌有情景,有细节,有亲情。没有大段抒情,却感人至深,没有形容词,却将父亲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两句,把对父亲的爱展露出来,让诗歌升华,言简义丰。
在阅读加撒古浪的诗歌中,诗歌有抒情和写作的源头,能直截了当表明作者的观点,诗歌始终指向村庄、父亲这些意象,有忧伤的咏叹,最关键的是贴近现实的及物的。他在诗歌中写道:“粮食喂养的诗歌∕肯定幸福,肯定不会像今晚∕孤独到只剩下无奈的旁白”(《粮食喂养的诗歌》)。这是诗人的独白,也是我解读他诗歌的钥匙。我的解读也许挂一漏万,让行家贻笑大方。
作者简介:李永天,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青年诗人、评论家,丽江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喝着山泉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