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诗歌的民族味与民族情――读《梦中的橄榄树》
作者 毛文洪 2002-12-12
原出处:《攀枝花晚报》2002年11月24日

  沙马作品中浓烈的民族味和民族情,形成了沙马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身上流着彝人的血,脚下走着彝山的路,“扶着古老的木犁/用粗壮的手臂/使出全身力气/(在南高原的红土地上)/刻下拓荒的标记”(《大地之子》)。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阅读沙马的作品,不经意地就会感受到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浓烈民族味。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的东西最能打动人。我们说的民族味,不光是语言、服饰等等表面的东西,指的是更深层次的气质。离开了民族最基本的东西,你就是给一个小姑娘披上五彩的“查尔瓦”,再抹上厚厚的粉,搽上红红的胭脂,她也不是彝家的阿咪子。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写南高原上彝人的火塘、烈酒、兰花烟、天菩萨和“查尔瓦”,写漫山遍野的橄榄树、野铃兰、苦荞花。沙马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已经深入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内心世界,抓住了彝人最本质的东西,对南高原上彝人社会的文化、哲学、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最后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彝人独特的世界,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从而也说赋予了他的诗歌浓烈的民族韵味。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充满浓厚的民族情,这是沙马的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写山寨,他的诗句就像是彝家南高原的红土地一样深沉;写烈酒,他的诗句就像是彝家三色碗中的荞子酒一样醇香醉人。就是写火,他也是倾注了一腔热情,把诗句写得像彝家的火塘一样炽热。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祟尚火的民族。用沙马的话说,有火的木屋,就有祖先的灵魂。从沙马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也祟尚火。在他的诗集《梦中的橄榄树》里,就有好几首诗直接与火有关,譬如《火塘》、《火之鸟》、《火葬地》、《南高原:火与神话的怀想》、《在南高原的火葬地》等等,也有一些如《在落漠寂静的山岗》等,虽然没有直接写火,但或多或少地也涉及到了火。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作者看来,火是彝家的生命、彝家生活的向往,是彝族(包括与其他民族)交往的纽带。“火苗跳动,一个民族/始终围坐在一起/从夜的眼里看到天亮/那些赶马的人,远行的人/可以随意走进敞开的木门/暖暖身子,喝碗烈酒/友情的歌谣在岁月之河一直流淌。”(《火塘》)火与彝人实在是太密切了。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沙马的笔下,即使是火葬,也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令人心颤:“月亮下边,神灵低语/倾听歌吟与哭泣/火焰吐出死亡的词/与火相融。化为灰烬/有什么方式/比这种更接近诗意。”诗中没有凤凰涅pan那样的悲壮与喧嚣,也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死去活来的呼天抢地,有的只是一个民族深邃的理想和面对死亡平静的心态。掩卷沉思,我以为沙马能够挥洒自如地写出如此感人的诗句,恐怕要归于他的内心炽热浓厚的民族情结。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沙马的诗,细细体会诗中蕴藏的民族味与民族情,是一种享受。惟其如此,便得感谢沙马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好诗!          x1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