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追思与诗意的呈现——品读阿克鸠射和他的诗
每个人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我喜欢品读人,因为不同的人给我不同的启示。
阿克鸠射的名字为我所知,是他在2004年发表在《凉山文学》的几篇散文,他的散文如高山的一泓清泉,清澈、甘冽、沁人心脾,初读便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尔后,因首届中国彝族服饰文化节,我长达半年时间在他的家乡昭觉采访,我与他相识,并知道他不仅写散文、新闻、小说、摄影,而且用双语创作也是一把好手。他的散文,尤其诗歌,语言质朴生劲,意境悠远厚重,光从他前几天在网上传给我的这三十几首诗来看,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疼痛追思与诗意呈现的个性魅力。
诗歌是生命向美与哲学的无限靠近。
品读诗人和他的作品都一样,只要其人其作品是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那么他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诗人,他的作品也是最让人难忘的作品。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先进,城市与乡村,热闹与宁静,美丽与丑陋……阿克鸠射的诗歌常常在强烈的对比和对立统一中凸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敏感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觉察力,从中可以见出阿克鸠射用心的专一和对诗歌创作艺术的执着。更难能可贵的是阿克鸠射的诗歌中不仅有着彝族文化的特殊品格和精神气质,而且时时处处无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我们这一代彝族文化人撩人魂魄的一种忧思,一份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意识。正是这些,成就了阿克鸠射和他的诗歌的独特个性与可品读的价值取向。
疼痛使人深刻,而在疼痛中自觉地追思,并能将其以诗意完美地呈现,这无疑就是一种不一般的能力了。
阿克鸠射和他的诗,因不时脉动的都是对生活疼痛的一种追思,加之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就呈现出了别样的光彩。
在阿克鸠射传给我的三十多首诗中,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成都尔库印象》这组诗和《失语的青蛙》、《父亲戴着箬笠进城》、《怀念瓦洛觉迪牧歌》、《彝语》。对阿克鸠射和他的诗有网友这样评论说:“彝族人心灵手巧、能歌善舞,他们对美的事物有着近于本能的热爱,就像他们对朋友的热情一样,决不掺假。可以说,这样的民族本身就是诗性的,因此,彝族人中诗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阿克鸠射的诗中因饱含着沉甸甸的彝族文化精魂,它清新、纯粹,没有一丁半点的杂质,故而无论他写什么,都笔到意到,妙趣横生,扣人心弦。
我们先看看上面提到的《成都尔库印象》这组诗,该组诗共有八首,首首饱含真情,富有思辩,读罢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可以说首首精彩,句句闪光,字字含金。在《瓦洛觉迪与成都尔库》中,诗人这样坦诚地吟唱道:“从瓦洛觉迪到成都尔库/心灵距离仅一步之遥/实际距离不到600公里/可我却整整走了30年1000多天才到成都尔库/因为瓦洛觉迪到成都尔库的追求过程是/执着坚定而伴着泪水痛苦的/每天的日子掐得出辛劳的汗水/那是远方之于心中信念的力量/在我的梦想中/瓦洛觉迪与成都尔库的距离渐行渐远/日子在所谓的现代快节奏的忙碌中/在物欲横流的人心面前迷失了方向/安宁详和的瓦洛觉迪可以倾听/山上山下牛羊成群的快乐高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成都尔库/将快乐渲泄在高脚杯香槟酒中/到底成都尔库遗失了瓦洛觉迪/还是瓦洛觉迪把成都尔库走丢了。”初看,瓦洛觉迪与成都尔库似乎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但只要细细一想:这里不仅有着诗人思考的疼痛,觉悟的清醒,还有着更多无奈的坚守。这在如今这个时代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追求啊!
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和思想严重缺钙,文化的沃土过度地水土流失,阿克鸠射的疼痛追思,以及他美妙的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副可救世民于水火的良方。
我们再看看他的《邻居》:“瓦洛觉迪喜欢将邻居说成/远亲不如近邻/开着房门出远路/家里的小孩、羊羔、小鸡们/总会有邻居照管/在瓦洛觉迪/你家是我家/我家是你家/家家都是自家人/山路是连接村与村/家与家心灵的桥梁/瓦洛觉迪的房门/夜晚不用锁/尽管安然入睡/枕成甜美的梦乡/梦里有淳朴的乡村情怀/在成都尔库/一个鸟笼与另一个鸟笼/靠得很近/鸟笼挂在空中/家安在笼中/笼与笼仅几步之隔/却彼此不伸手/照面不说话/彼此没微笑/笼与笼之间隔着一道冰冷的铁栅栏/铁框中的梦/小得只剩下他自己/邻居在成都尔库/我不知道是什么含义。”疼痛,还是失落的疼痛,但这疼痛是因诗意而准确的表达令人撕心裂肺。若是心中还存有一点良知和善意的人,读过这样的诗,他都还认为阿克鸠射和他的诗歌是可有可无的,我看这人也就危险了,我们这个世界也非常岌岌可危,真正地站在了悬崖边上。
这就是我品读阿克鸠射和他的诗,所品出的疼痛的追思和诗意地呈现的现实意义。
品读一个人和他的作品,就像读书一样。你要想了解他和他的作品,就得把他和他的作品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将心比心地和他与他的作品交朋友。把握一个作家、诗人和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你想深入地了解阿克鸠射和他的诗?
那么,请你走进他和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