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鸠射:彝族母语作家的文化担当
作者 ​阿克鸠射 2022-07-27
原出处:​民族文学学会

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母语文学作为根性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体系,承载着民族身份的标示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传递着民族风格、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尊严的本质属性,它以多维视角呈现亘古不变的山地文化自然景观和本质特征,深刻透视彝族文化生态的变迁历程,真切表达彝族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理念与“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发展趋势,理性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传承和保护活态的彝族原生文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语境下强势语言文化的日益冲击和影响,同时,在多元文化大撞击、大整合、大汇流的时代潮流下,彝族母语文化生态遭遇到空前的震荡和损毁,人们的精神家园急速变迁,伦理道德逐渐丧失,为此,有先觉意识的彝族母语文学作家们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投入到追溯历史记忆与书写现实生活的创作之中,客观地展示本土文化生态,理性地检索母语文明元素,诚挚地表达民族文化精神诉求。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这片大地以她的神奇与高远成为一片诗性的土地。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凉山文坛的这个圈子里,彝族母语文学创作一直都不乏其人,虽然其创作风格不一、创作主体不同,但是他们的坚守都为彝族文学发展提供了促其枝繁叶茂的丰裕肥料。特别是彝族作家创作的母语文学,作为一种能集中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对彝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描绘,对彝族文化中独特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彝族民间文学题材和民间文学形象的选取和再创造,对民间诗歌形式的借鉴和运用,使当代凉山彝族母语文学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由此,当代凉山彝族母语文学成为了中国多语种民族文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大凉山这片土地上,到处散溢着母语文学的芳香。阿蕾、贾瓦盘加、罗庆春、时长日黑、阿牛木支、木帕古体、阿克鸠射、贾巴甲哈、吉俄伍萨、沙马加甲、马海吃吉……彝族母语作家的出现,激发了更多的彝族母语文学创作者。不能否认,这是一片被彝族母语文学深深眷恋的土地,也是被彝族母语作家们长久吟唱的土地。正是这些用母语创作的作家们的辛勤耕耘,使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不仅拓展了读者的阅读视线,更丰富了四川文学的画廊,为当代中国多语种民族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所周知,在中国,用汉语创作的作家比用母语创作的作家拥有更多的受众和读者群。各少数民族母语写作正在萎缩,有的民族甚至处于一种濒危状态。作为中国境内多民族文化人,我们必须通过多方的努力,真正意义上进入到这个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塑造并展示一个彝族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精神形象和生命姿态,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坚持用自己的民族文字和民族身份的写作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这样,当代彝族母语在经济文化“全球化” 的背景下,具有了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更迫切的现实意义,对母语得心应手的驾驭,不仅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尊重、保全和传承,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担当与捍卫!他们热爱自己的土地,并对哺育自己的精神家园深怀感恩。他们用自然之美和灵魂之美,用与生俱来的天赋,用经文般的语言来写作,来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彝族母语文学的创作亦是如此。当创作者以自己民族的方式进行捍卫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彝族母语文学更为广泛的受众体限制于某一固定的圈子,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很难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语言只能在很小的圈子里进行传播。如果不翻译的话,主流社会无法洞悉其灿烂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彝族母语文学更为广泛的流传。这些凝聚着一个民族智慧和语言美的佳作,若只局限于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读者群和学术界,实属遗憾。因此,还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她熟悉她并且了解它。于是,作为彝族母语作家的另一种文化担当,翻译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这也是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的双向选择,我们不仅需要彝族的母语文学创作,也需要大量深谙彝族文化,熟悉彝族历史的翻译家。从而将彝族母语作家们真实的创作心态、情感、风格、语言、心理,以及作品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准确地介绍给汉语读者。在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翻译技巧,通过相互翻译,让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彼此心灵接近,增进了解,文化互融。而作为汉语彝语都兼通的本民族翻译者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彝族母语文学翻译质量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翻译是基于文学的第二次创作。“如果作品写得好、翻译得好,大家都会感动。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和民族、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彝族母语作家专注于从事彝族文学创作,不仅仅意味着他们具备高超的彝文写作技巧,更拥有令人羡慕的民族文化底蕴。彝族同胞的质朴、热情、智慧和博大胸怀,风趣、流畅的民歌风格和睿智的谚语、格言,都使这些创作在民间的文学蕴涵了丰富的文化韵味,尤其在保留民族文化的气脉中深深打动着人心,使读者在面对人生经验的叩问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震撼。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代彝族母语作家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创作群体。在文学失去全社会的“轰动效应”时,一些作家一味随着市场的脚步为求畅销而进行不断地创作转向,而彝族母语作家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以一种文化担当的责任把审视目光朝向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坚持在严肃文学领域辛勤耕耘,表现出了彝族母语作家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强意识,对民族和祖国的高度历史责任感。有了这样一批思想成熟和具有事业心的作家,彝族母语文学不仅取得了今天的繁荣兴旺,还预示着其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激励,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我国多语种民族文学事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位置,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情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这样才能创作出“有底气”、“接地气”、“通心灵”富有特色、独具风格的精品力作,从而为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彝族母语文学的发展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无论何时何地,让我们都能自信而坦然地亮出我们的文化身份证!5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阿克日布,笔名阿克鸠射,彝族,生于1979年12月生于四川昭觉县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