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鲁石:乡村蝶变
作者 沙马鲁石(彝族) 2024-11-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2024年8月的一天早晨,细雨淅淅沥沥。我和几位文友驱车到子耳彝族乡(尼玛铺子)万年村参加一个文化下乡活动。远远看见左手边一大片林立的石墙青瓦房,微雨中显得清新雅致。一文友向我打趣道:“这是尼玛铺子万年村,可以说是你半个老家哦!”
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5895.jpg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说此“老家”非彼老家,但我心底还是涌起几分家乡情怀。汽车缓缓从宽敞的门前驶过,生机盎然的绿化林带,水泥平坦的马路,进出不断的小车,悠然漫步的居民—映入眼帘。尼玛铺子(万年)村,俨然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最美乡村。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记载,清朝时,万年山区一带统称为尼玛铺子村,群山里分布着磨子沟、海子、小堡子、碉楼湾等自然组,蜿蜒的归依溪穿村而过。得益于下山脱贫的政策,10多年间,大多村民先后搬迁散居到了成都、西昌、康定和高原县城呷尔坝等地。而尼玛铺子大山深处的万年村真算是我的半个老家。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群山环抱的万年村,位于两州三县的交接处(凉山州、甘孜州;九龙县、木里县、冕宁县),村庄隐匿在深山之巅,此地山峦起伏,绿树复翠,山险奇石,对崖深山丛荟,风景颇佳。昔日“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绵延横亘的高山深涧,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岁月里,勾勒了舟车不通、地狭民贫的悲情轮廓,印记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无奈。过去的万年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树木连绵。村民们靠山吃山,几乎人人都会制作箩筐、竹篮、畚箕等家具。能说会道的姑父是凉山盐源人,在瓦泥拉达村寨做活时,与唯一的孃孃暗生情愫,私订终身。孃孃不顾家人竭力反对毅然嫁进深山尼玛铺子安家落户,开始了上山砍柴、做农工活、操持家务的艰难繁重生活,带着七个儿女艰难度日。作为老大的表哥哥木古扎西,成年后凭着一身木工手艺跑到山外打工贴补家用,生活慢慢有所转变。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9岁那年,我与阿爸浩浩荡荡地一大早从甲坝老家出发,一路上或歇息或吃干粮,直到天黑才走到尼玛铺子村。坑坑洼洼的山路,把坐在马背上的我屁股震得酸痛。阿爸把我送到尼玛铺子孃孃家,在万年小学读书,说是放假前再来接我回去。那年快到秋节时,我第一次踏上尼玛铺子村的土地。第二天早饭后,我和表兄木古阿比惹在村里溜达。这里的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从一户走到另一户,有时还得爬山越岭。一间间石墙房、木质房或竹巴房灰败简陋,三三两两的山民坐在自家房前埋头做木工活。我俩很快失了兴趣,就跟着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钻到树林里玩耍。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天后深刻领悟到孃孃家的生活真是拮据,老旧的土泥房,残缺的家具,打补丁的衣被,两盏煤油灯伴晨昏……虽说一年到头,父亲会送一些钱物过来,孃孃和姑爷也拼命地做农工活,可随着不计划生育的多生多子,家庭开支越来越大,50岁出头的孃孃已熬得满头白发。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鲜劲过去后,我开始度日如年。尽管孃孃一家挑最好的给我们吃,可粗糙的玉米糊、玉米饼,没有油腥的酸干菜,实在难以下咽。我疯狂地想吃肉,想吃在甲坝吃到过的一切点心,以至睡梦中常常流出口水。好在孃孃家有一个邻居——叫李开华,与我阿妈是同龄老根,我称呼他为李叔,西番族;他是中国四川省“玛达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叔他喂养有一匹大红马,一周骑马到山下一趟,除买些生活必需品,还会给家里带回点零食。慈祥的李叔待我很好,每次去山下不忘给我们带一份零食。尼玛铺子村的贫穷困苦,零食的美妙滋味,随同李叔和蔼可亲的面容一起深深镌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记得读高中暑假和工作后的休假,我又去过万年村两次,还特意给李叔带了一些礼物。可那时的万年村,山路依然坑洼,房屋依旧破败,老去的村民仍坐在门前做活。孃孃去世后,她的儿孙们渐渐长大,他们不愿待在山里,或远嫁山外云南,或成官外工作人员。半个老家只剩下几个孤独的表兄老人与孤峭冷寂的山林与黄土地厮守,细数着岁月的沧桑。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外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终究也度了万年村。2003年,乘着“下山脱贫”的春风,万年村的一些村民与邻近几个村的村民一起走出大山,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听说李叔一家也在下山脱贫摘帽行列,而我离世的孃孃却没了这个福分。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往事如烟随风去,此情此景堪品味。当天的文化下乡活动结束后,我邀文友上我的“半个老家”尼玛铺子(万年)村逛逛。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子耳河沟至上湾曲公路驶车进入大风梁子,只见左边是一块高大的红色五角星村牌,上书“万年村”,右边有“万年村景区导览图”“游览指示牌”等牌子。停好车,一行人沿指示牌所指方向边走边看:尼玛铺子内外树木葱茏,花艳草绿,一条红色漫步道在围墙外蜿蜒着伸向远方;联户道路四通八达,路上除树叶花瓣,难见垃圾;数十幢楼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阳台上,绿意盎然,花团锦簇……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步行走到原万年小学校,因天下雨,广场上空旷静谧,人影寥寥。只有村民委员会一侧的生态垃圾处理站,有一位保洁员在使劲地擦着垃圾桶。不远处的村委会,LED显示屏上播放着垃圾分类优秀户和不到位农户的名单。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观望着,远远地见七八位老者撑着伞向休闲长廊汇聚。我们的到访,打断了他们有说有笑的聊天打趣,几人扭头齐齐看向我们。这一看不要紧,我惊喜地大叫一声:“李叔!”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算算年龄,李叔今年应该八十四了,可看他精神很好,脑子反应也快。他愣了一下马上认出了我,并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身边的两位大娘也是万年村人,连连说认识我的父母。问及现在的境况,不善言谈的李叔还没说话,她们就激动地抢过了话头。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生活好着呢!我和丈夫每月有近4000元钱的养老金,喂猪牛羊每年还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儿子儿媳在里伍铜矿的国企上班,工资也不低。”有位阿娘这样说。“这里生活发生了反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到了各家门户,门口就有客运车,有各种小卖部也有,百货家电进了每户人家,阿啵啵,完完全全不愁吃穿,到二区赶集也方便。广场上只要天晴,到处是跳舞、打球、健身的村民,热闹极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海虎说道。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叔嫌两位太喧宾夺主,硬拉着我们到他家做客。李叔家是藏式风格石墙大瓦房,院子里绿植盆景相映,鸡鸭顺水成趣,室内装饰奢华大气,电器音箱高档齐全。在李叔热情的张罗声中,我们得知,他生活条件都不错,平时,只他一人住家里,但并不觉孤独。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说:“平时我爱去找老友聊天,喜欢唱歌、跳舞、逛路。我还经常跟村里人结伴去外地旅游。”李叔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写着“满足”两字,“这样的日子过不够呀,真想活到120岁!”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万年村的美丽蝶变,正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脱贫攻坚成果为村民带来的美好生活;也似一支画笔,描绘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I2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沙马鲁石,男,彝族,四川九龙县人。2010至2011年任九龙县《彝族谱系》编委、《九龙县彝族历史风情人物》编委,2019年~2023年任政协九龙县第十三届委员会中共界委员、政协九龙县2023~2024年《村史》编委。

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新时代摄影》全国理事会会员、四川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溥学会士)、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孜州作家协会会员、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会员、甘孜州摄影家协会会员、甘孜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九龙县摄影协会理事、九龙县作家协会会长等。

酷爱文学.摄影创作,各类作品散见于《四川党建》《康巴文苑》《星星诗刊》《作家》《天府散文》《新时代摄影》《彝族人网》《西南作家》《凉山文学》《贡嘎山》《四川政协》《文昌文艺》《民族研究》《甘孜日报·康巴周末》等报刊媒网。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