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平:杨柳河村印象
作者 郑国平 2023-09-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每一个地方的人,都喜欢说自己的家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我眼前的这个叫做杨柳河村的村庄,却是一个只有六十来年历史的年轻村庄。然而它却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一个流芳百世的村庄。
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liuhed1.jpg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电影叫《龙江颂》,它宣扬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困难面前舍小家、顾大家,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龙江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这种物欲横流的年代,也许有人不相信,当做“假、大、空”的典型来鞭挞。然而,现实生活中,杨柳河村,就是这一典型的代表。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柳河村坐落于大路溪社区东南部,海拔1750米,地处杨柳河畔,全村辖三个居民小组72户283人,有耕地594.5亩,其中水田305亩,旱地289.5亩,人均耕地二亩多。境内地势平坦,阡陌交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村庄,当年却是一个娶不进媳妇,物质匮乏的“茅草村。”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末,为改善禄丰市杨柳河下游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条件,政府在决定在和平镇的东河,建总库容达1731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水库的建设需要搬迁库区内的数十户居民。世代居住东河水库库区的52户居民,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从库区迁移到杨柳河畔,新建“杨柳河移民新村”。当时的“杨柳河移民新村”,仅建有数栋茅草房对村民安置,田地与路溪村调剂,是村民从荒芜中白手起家,经过村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建立起现在有村民72户283人,其中汉族221人,彝族43人、苗族15人、傈僳族4人的多民族聚集村落。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今的杨柳河村,茅草房已经不见踪影,居民住宅实现了茅草房,土木结构房到混凝土砖混结构洋房的三级跳。杨柳河村民以种养殖业为主,305亩水田种植优质水稻和烤烟等经济作物,旱地种植玉米豆类果树等,现在,全村有黑山羊养殖38户、肉牛养殖10户、烤烟种植户36户。2022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2,100元,群众的生产水平从前基本的满足温饱到如今的富裕生活。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月的金秋,数百亩稻谷飘香,一阵微风吹过,稻田一片金黄,果园硕果累累。老乡们说,又是一个丰收年。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杨柳河村,在乡村振兴的指引下,村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道路、排水、排污、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村民民族团结和睦。2022年,杨柳河村被评为州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清廉村居”示范点。村民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一派安居乐业景象。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杨柳河村村民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敬仰,同样,杨柳河村村民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值得人们称赞。q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郑国平,云南省禄丰市人,楚雄州作协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爱好文学,有小说《王妃故里的女人》,散文《播种在王妃故里的乡愁》,《老鸦关寻找埃德加斯若笔尖下的记忆》,随笔《‘红楼梦’中的云南方言》等作品在《云南日报》《小小说月刊》《春城晚报》《民族时报》《楚雄日报》《大理文艺》《鹤城晚报》《云南政协报》《精短小说》《今古传奇》《金沙江文艺》等报刊发表。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