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耕耘林间寻珍宝,追根溯源济苍生
作者 ​普显宏 2024-01-13
原出处:彝族人网

《叶片下的珍宝》是一部科技论文集。这部书稿,两年前文友刘忠颖就送我了一本,是他自己编辑彩色打印的科技论文集,大16开,图文并茂,排版格式与科技期刊一致,美观大方,如果不细看,还以为是一本正规的期刊杂志呢。这些论文,大多都在期刊上发表过,体例完全符合论文标准格式,“参考文献”罗列得清清楚楚,开头的“摘要”和“关键词”还同步翻译成了英文,这是国家级论文期刊的标准,是与国际接轨的态势,是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和心血才编著完成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忠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对基层林业科研、科技工作的献身精神。
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ji01.jpg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几天,刘忠颖电话告知我,他的这本《叶片下的珍宝》就要在天津大学出版社正规出版了,所收集的论文也由先前的38篇增至了60篇,请我为即将出版的新书写篇序言,我当然十分乐意,就满口应承了下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人才献身科研事业,而不是一味想着去当官发财。纵观刘忠颖的这本科技论文集,所涉内容均来自他的一线工作和社会实践,或珍稀树种栽培、或园林绿化推广、或特种经济植物培育、或名贵药材繁殖,均可转化成经济价值,造福一方百姓。体现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强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ji02.jpg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与刘忠颖一样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业余写了三十多年的医学科普文章。所以,读了刘忠颖的这本《叶片下的珍宝》论文集,其写作过程与我当年写医学科普的情境是非常相似的。刘忠颖善于观察和搜集资料,勤于学习和思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在工作中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写作素材。如果换一种说法,刘忠颖是一位热心科技工作的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不一定很聪明,但却往往能做出大成绩。刘忠颖的论文写作和发表,从2003年开始,至今坚持了整整二十余年,平均每年发表三篇,在中国知网、万方网、维普网等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均可查阅,没有坚韧的毅力和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如果刘忠颖把投入种苗培育、科技推广的这些精力、时间和心思,用于走仕途,他不会比任何人差。但他一辈子仍选择了他所钟爱的林草事业,也成就了自己在专业上的辉煌。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ji03.jpg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来,我与刘忠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认识,是近四十年的老文友了。那时刘忠颖在南华县高级职业中学当老师教书,是青年文学爱好者。我在离南华县城五公里的楚雄州吕合煤矿职工医院化验室工作,业余时间创办了“煤海文学社”,编辑出版了《星星》社刊。这本32开的铅印小刊物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南华职业中学,引起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于是刘忠颖和文友巫俊明就邀约周末一起到吕合煤矿拜访我,还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办刊建议。回想当年,我们刚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血气方刚,怀揣梦想,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热血青年。如今,热血已经耗尽,理想大多都没有实现。四十年的光景,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忙忙碌碌,一晃眼已步入银发岁月,我们的眼前只剩下了归路。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ji04.jpg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忠颖至今也还喜欢写作,有时参加我们作协的文学采风活动,写点诗歌或散文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尤其诗歌写得比我还好。在工作中,他指导年轻人写科技论文,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甚至帮助县医院、县中医院的一些医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和发表,使他们的职称和待遇都得到了提升。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忠颖热爱科技推广工作,周末经常深入山林农舍,采集珍贵树种,培育出种苗后,还要研究更好更快的育苗技术,观察生长适应性如何?然后就是普及推广,有的一试验就是几年时间。刘忠颖更注重发现南华本地有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的山野植物,每发现一样,他就欣喜若狂。有一次,他在南华城北瓦窑村一带的森林中发现一种当地人叫“石头果”的植物,秋天树上结满了桂圆大小的红色果实,农村人喜欢在喜事上当色素用。刘忠颖想既然能染色食品,应该是可入口当水果吃的,他品尝后有酸、甜、涩味,就试想着把这种“石头果”通过人工驯化后培育成像山楂一样的健康水果,或从中提取天然食用色素,或利用果实发酵成果酒。对那些民间偏方中有关活血化瘀,治疗跌打损伤、疮疖、痈肿、丹毒的植物,刘忠颖也十分偏爱,试图通过人工培育使人们更容易获得疗伤的药材,也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每当他寻觅到一种民间土药材,他就向山民请教用途和用法,并亲自煮食感受药理作用与功效,然后在网络上查资料核实,或请教其他植物学专家,在田园里试种培育,再把过程和经验写成学术文章。刘忠颖的这种科研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从事基层科技推广的人学习。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ji05.jpg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8月23日,一位名叫付豪的新西兰华裔商人想做高端品质的松茸出口,来南华考察松茸生长环境,这本来是相关部门的工作。刘忠颖出于热心,甘当向导,引导付豪考察了咪依噜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宏怡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攀星野生菌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华茂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野生菌出口企业,还多次到南华山区五街镇咪嘿们村的松茸山考察出菇规律,他的专业素养令外商感到非常满意。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写作上,我与刘忠颖也有一次交集。刘忠颖是楚雄州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第一人。2021年12月7日下午,有心人刘忠颖在南华县城北两旗海湿地公园首次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出于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刘忠颖把拍摄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发在了微信群里,并报告了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森防站的领导。我看到刘忠颖发出的信息后,也觉得有新闻价值,想记录下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什么时候传入我们南华县的?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发现的?这个记载对后人研究有价值,有意义。就向刘忠颖采访了他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过程。楚雄州南华县首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相关报道当日即在《楚雄日报》网上给予重点报道,2022年第1期《云南农业》也发表了我的这篇文章。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ji06.jpg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忠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楚雄农校,曾在南华县高级职业中学任教20年,系种苗培育高级工程师,主教作物栽培学专业知识,从事植物学研究,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位对南华有贡献的老科技专家,经常受顾客邀请进行园林绿化工程的技术指导工作,多年受聘为“云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对本职工作认真踏实、兢兢业业有担当,为南华的林业经济作出了贡献。到目前为止,他已在《绿色科技》、《内蒙古科技》、《甘肃科技》、《云南林业》、《种子科技》、《科学与技术》、《云南农村经济》、《林业实用技术》、《林业科技开发》、《科学与财富》、《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教育科学博览》、《自然科学》、《林业调查规划》、《林业科技通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这本《叶片下的珍宝》是他这辈子从事林业研究、技术推广的成就和结晶,是他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论文集在他即将退休之前出版,尤其显得有纪念意义。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恭喜老文友刘忠颖即将结束职业生涯达到法定年龄光荣退休,祝贺刘忠颖科研成果论文集《叶片下的珍宝》正式出版。U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