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乡街
作者 李绍德 2018-09-06
原出处:彝族人网

  插甸街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旧时逢属鸡、兔日赶集,就是民间所说的“七天两头街”现在固定星期一为赶集天。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日,恰逢插甸街,我早早起床,迎着山村清新的山风,顺着新建的水泥路朝街子奔去。一路脚步轻快,心情愉悦。道路两旁,有郁郁葱葱的高高的玉米,也有笑弯了腰的水稻。斜坡上的核桃、板栗挂满枝藤,远山云雾缭绕,浓绿触目皆是。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路上,遇到了3个赶集的孩子,每人嘴里含着一个棒棒糖,脚步轻捷,像小鹿一般。其中1个孩子手里拿着一撮野生重楼苗,肩上的竹篮里放着苤菜根,腼腆中高兴地告诉我:折耳根是她妈妈昨天挖的,野生重楼苗是她和小伙伴到山里找的。她找到了20棵,按每棵5块钱的价格,重楼苗能卖100元。她和小伙伴赶个早市,到街子上早卖完早回家。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聊天中,不知不觉就能望见插甸街,坐落在大山皱褶里,顺着山洼形成了近1000米长两条十字路的街道,其余岔道有几条。 到了街头,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微型车已经停放着好多,尤以摩托车最多。山里人家,上山种地摩托车最方便,一脚油门,坡坡坎坎全部被“拿下”。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街上早已经沸腾开了,四路八山的村民都聚拢来了,就连远隔数十公里的武定、禄劝、元谋、禄丰的经商户也早已摆摊营业。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贸市场,各式各样的山里蔬菜格外惹人喜爱。绿茵茵的野芹菜、水香菜、青菜白菜,红通通的老品种酸茄,满身小刺的“袖珍”野生苦瓜,红绿相间的豆角,扎成小把的鱼腥菜和各种野菜根,弯弯尖尖的辣椒,拖着尾巴的藠头,刚刚脱去“外衣”的玉米,圆的、葫芦形的大大小小的南瓜,黄澄澄的芒果、红通通的火龙果和满是儿时记忆的老品种葡萄等等,在简单的讨价还价、称斤过两中与买家“结缘”。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街上还有卖猪肉、活鱼、鲜牛肉、烤鸭、猪头肉的,卖豆粉、包子、饵丝、玉米粑粑、苦荞烤粑粑、凉拌菜、火腿肠、鸡柳的,卖棉花糖、氢气球的。本土的原生态“山货”与外地来的“干货”在市场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气质”。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我更钟爱带着农家味道、山野气息的山货。几串老品种葡萄,让我在清香酸甜中寻到了久违的儿时记忆;一碗豌豆粉,伴着酸醋、辣子油、芫荽、大蒜的酸爽下肚,一如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块苦荞粑粑,苦凉味中泛着微微的甜,脑海中都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开;一个黄澄澄的玉米,青甜鲜香都是“妈妈的味道”;一把农家制作的干茶,给你在热气氤氲中慢慢咀嚼人生;一捧花红豆,播种之时便是希望萌芽的守望……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后到了大牲畜交易处。这里称为全州第二大牲畜市场,有上万头子猪简易的铁栏里关着大大小小的白毛猪,咂巴着手卷烟的老伯守在一旁,悠然吞云吐雾。横山平台处,一片黄土地上,人们运送成千上万牛、马、驴、骡、黑山羊儿来了,买畜的人也来了,一问一答,认真相看,不急不躁。这样的买卖交易场景和着山乡情韵,悠然奏响,午后的大牲畜交易市场,随着南腔北调的声音、彝腔汉语,合着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的轰鸣声渐渐撒去。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穿街而过,已有赶集的人采买完毕后开始回家,乡村客运、摩托车上、骡子背上、背篓里,大包小袋,都是赶集的收获。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冲击,带来了深山坳的变化。有了7天1集的便利和热闹,有了山里娃手举棉花糖和氢气球的欢乐,有了老人穿上新衣后舒展的笑容,有了熙熙攘攘的街道和街边陆续消逝的老房子,有了砖砖混结构的高楼大厦、农贸市场、超市等等。  我举着手机想把所见所闻都记下,无奈自己的拍照技术很不行。想留下的太多太多,却无法一一记录下想要表达的情愫。带着这些特殊的收获,我把它们捧在手心里,沉甸甸的都是“乡街情”!zL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