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彝族春节
作者
张跃
2014-01-24
原出处:中国文化报
在中国著名的锡都个旧市南部山区,有一个彝族村寨,名叫他期,彝族传统文化就在这个与世无争的村落中自然地沿袭着。但个旧作为产锡之地,很早就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作为距个旧市区仅28公里的他期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春节就是其中之一。
1976年的春节至今记忆犹新。此前一年的8月,刚过17岁的我与18名年龄相仿的同伴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了完全陌生的他期生产队插队落户,半年后迎来了第一个他乡的春节。
腊月的他期,2127米的海拔使它还笼罩在冷风习习的冬日。从腊月二十五起,全村130多户人家就开始宰杀养了一年多的肥猪。生产队长姓李,是一个结实的红脸中年汉子,他看我们这些小知青恋家,就请所有人到他家过年。村里的民居为土掌房,一般为两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用来待客、就餐、放置生产生活用具。吃年饭并不固定在除夕夜,而是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了,因为村里的亲戚们要轮流请客、赴宴,通常会持续到大年三十。由于到李队长家吃饭的人多,年饭地点选在了院子里,共有10桌,从下午5点开始。按照传统,院子里铺满了前一天从山上“拢”来的青松毛,12碗肉、菜就摆放在上面,青松毛的清香钻到鼻子里,非常惬意。开饭前,李队长先向一层堂屋供奉的先祖祭拜、祈福,然后所有人依次跨过门前摆放的火盆,以此祈盼红红火火。酒必不可少,是自家酿制的包谷酒。席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持续到深夜。那个年代虽然已经通电,但村里还没有电视机,广播室向全村播放的是红歌,伴随着家家户户的年饭。凌晨1点,李队长带上水桶上山去“抢”新年的第一桶水,期盼新年大吉。
大年初一,村民们都起了个大早,在放过炮仗(鞭炮)后,互相串门道喜。早饭则各自回家吃糯米饭、包谷粑粑。中午,穿上传统彝族服饰的村民聚集在村中的空地上举行对歌、转秋、摔跤和射弩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