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音乐的艺术特征
作者 昂波维尔 2011-01-06
原出处:民族音乐

石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是其所表现的内容、方式,还是思想艺术,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以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为此,本文对石林彝族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民族音乐内涵质朴而丰厚

石林主要有撒尼族、阿细族、白彝、黑彝族等,其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曲。石林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等等。其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吹、拉、弹、唱等许多形式。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小三弦、大三弦、二胡、三胡等;管乐器主要有巴乌、葫芦笙、小竹笛、闷笛等;打击乐器有铜鼓、羊皮鼓、牛皮鼓等。三胡形似二胡,只是三胡比二胡多了一个耳朵一根弦,拉弓上的弓毛———马尾分成两半,从三根弦中间穿过。三胡演奏时无论触及内弦或外弦,都必须同时拉响中弦,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三和音。树叶可谓天然乐器,吹的声音尖细,清脆,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四根,每两根弦为一种音,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和音高;例如,撒尼人的音乐主要以1、3、5三个组成,但通过巧妙的排列,能出奇妙、优美的效果。撒尼人用三个简单的音符,通过音乐创作者的头脑谱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在国内耳熟能详、国外久负盛名的音乐作品。在撒尼人众多的歌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这首歌曲是著名作曲家麦丁根据海邑村文艺爱好者金国富原创歌曲改编的,它真切地反映了撒尼人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在1957年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这首歌曲已问世半个世纪了,可她的魅力经久不衰,至今我国大型文艺晚会上常用这首歌来压“轴”。在我国重大、庄重的场合,也常常以这首歌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心情。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闭幕仪式就是在《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的歌声中落下帷幕的。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民族音乐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石林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表现力很强,情感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表现。在表达情感方面,有平心静气的“叙事调”,有表现乐观的“喜调”,有表现痛苦的“悲调”,有表现愤怒的“骂调”,有表现爱情的“情歌”;在生产方面,有表现历史迁徙的“地名歌”,有表现放牧的“牧羊调”,有表现耕种的“犁地调”,有表现妇女绣花的“绣花调”,有表现织麻的“织麻调”;在生活方面,有表现娱乐活动的“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有表现庆礼的“婚礼调”,有表现祭祀的“毕摩调”,有哄儿入睡的“哄睡调”等等。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歌的唱词内容广泛,是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度具艺术感染力。民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酒歌和风俗歌等。说、唱是彝族民间十分活跃的文化现象,说和唱成为彝族群众传达情感、沟通心灵、增进友谊、表现勇敢、展示智慧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文化交流方式。无论是在隆重的婚礼场上,还是在庄重的丧葬场上;无论是盛大的祭祀活动,还是欢乐的节日庆典;无论是在田边的小憩,还是路旁的歇息;无论是拜亲访友,还是集贸市场边的小酌。彝族人都以质朴、自然的说唱艺术,表达热情而爽朗的生活态度,热烈而奔放的宽广情怀,深沉而执着的精神境界,纯朴而乐观的思想品质,说唱成为彝族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民族音乐在表现方式上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石林彝族音乐,最基本节奏和旋律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传承息息相关。旋律随曲调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比如“大三弦”的旋律粗旷、豪放,表现撒尼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悲调”的旋律舒缓、悲伤,催人泪下。不同的阿细人、黑彝人、白彝人、彝青人等音乐,在各自的风格、风采上都非常独到。例如,石林的撒尼人不但劳作,农忙时都要歌声来陪伴,就连谈恋爱也是以对歌、跳舞的方式来进行的。每当月幕降临,小伙子们扛着大三弦、背着月琴、插上笛子,约着姑娘们来到村旁树林间,小伙子随着清脆的短笛,弹拨着浑厚的大三弦,姑娘们随着音乐的旋律,默默含笑,迈着轻盈的舞步,左旋右转,跳起大三弦舞。气氛热烈、舞姿优美。男女青年从太阳落山跳到太阳升起。若跳得心投意合,就可以在舞场里订终身。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则是彝族毕摩在各种祭场上对名目繁多的经卷的演唱曲调。“毕”按其经文特点和祭礼习俗,可以分为“毕”、“加”、“果”、“日”、“洛”、“撒”等数百种曲调和唱腔。可以这样说,彝族毕摩的每一卷经书都有自己特定的曲调和唱腔。“毕”是彝族毕摩念诵经文时一种常见的唱腔,它可分为多种曲调,每一种曲调又有自身的演唱特点和演唱风格。“加”是一种怀念曲,音调哀婉缠绵,悲怆动人;“果”是一种呼唤调,毕摩头戴插着翎毛的法帽,身披棕衣,手执树枝条,站在祭场上,用高音唱着经文。毕摩唱完一节,众人齐声应和一段唱词,同时,还伴有众人对主人一家老小的呼唤唱词。曲调亲切柔和,充满温馨。“日”是诅咒调,表现的是对疾病、灾难、鬼怪的诅咒,每节都伴以众人的吆喝声。曲调节奏明快,语言简洁。“洛”是祭祖调,一般表达对先辈的怀念,祈求先辈和神灵的保佑,赐与平安和吉祥的唱词。曲调悠扬婉转、扣人心弦。“撒”是送神调,是毕摩举行送神送鬼、祛灾祛病仪式时的演唱,曲调轻快流畅,歌词生动感人。聆听彝族毕摩唱诵各类经文,你所享受的是原始音韵的美妙,感受的是天籁般的洞经音乐,也许你还能感触到古代人类的祭仪场景,原始的氏族生适习俗。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民族音乐的艺术手法灵活自然

石林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艺术手法灵活自然。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浑厚古朴的“彝族丰收歌”、热情奔放的“撒尼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仪式舞”等民间歌舞、音乐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彝族谚语说:“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做客。”这是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彝族还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民族,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深厚,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流传在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这种生活上的情调反映在诗歌上,造成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诗歌的特色。它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而又十分美丽的长诗,更是在中国人民文艺宝库中闪耀着民族色彩的一部长诗。《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说唱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极具代表性地表现出石林民族音乐灵活自然的艺术手法。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在石林彝族音乐这一艺术的海洋中,我们所看到的总是有限的。然而,其质朴而丰厚的音乐内涵、所表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方式上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石林民族音乐灵活自然的艺术手法,不仅增添了石林彝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而且使石林彝族音乐艺术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w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世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民族音乐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张兴荣.云南民族器乐荟萃.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5.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