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山寨芭茅因大三弦而远近闻名,山寨浓郁的群众三弦文化造就了众多形式各异的工艺大三弦。和其他地方的彝族大三弦不同,芭茅大三弦已不仅仅是民族乐器,而是一种聚乐器实用性与工艺性为一体的特殊乐器。这些大三弦大都由形态独特的本地原木材制成,制作每把工艺大三弦,三弦制作师都要对原材料的外形和质地进行观察后,再决定作品的构思和创作意图,最后由全手工打造而成。
芭茅工艺大三弦大多都具有生动朴实的外形,制作者力求在满足乐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三弦形式与构造上的拟态,将来自于彝族人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的丰富文化元素汇集于三弦上,不仅体现了当地彝族人朴素而达观的审美情趣,而且也对大三弦赋予了各种文化内涵。
芭茅目前有众多三弦制作者,大多师从毕光明大师,因此这些大三弦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的风格特点:其做工精练而朴素,看起来就象木雕工艺,但又能让人首先认识到这是三弦,这也许就是芭茅大三弦最大的特色吧。
眼见为实,下面来欣赏大三弦精品。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民间有深厚的“火”文化,火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彝人的劳作生息。因此,天下第一的彝族大三弦自然就是“火之弦”,绝非浪得虚名,闻其名见其物,“火之弦”从其名声与外形大小上,都能证明这是大三弦中的至尊。
“火之弦”重120公斤、长6米、高近3米,圆形弦筒直径1.5米,正面蒙牛革,写有彝文“石林.芭茅”字样;弦筒背面以木质板材封闭,中央雕有二牛争斗图,外围是燃烧的火把;“火之弦”有硕大的弦把,造型优美,象燃烧的火把;弦线用结实的牛革编织而成,击奏声铿锵浑厚。
“火之弦”的全部缝接处均采用木材,虽然细部构造结实粗壮,但整体远观时外形精巧,丝毫不觉笨重。
偌大的“火之弦”,自然无法击奏舞动,但它却闻名四方,成了芭茅三弦文化的标志,芭茅彝家人以此来象征自己对幸福与美好的向往,并祈愿彝族文化之火长盛不息。
太阳之弦
“太阳之弦”是芭茅大三弦的佳作,是真正具有很高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三弦精品。彝族人自古崇拜天上的太阳,人们对太阳赋予希望的精神,所以“太阳之弦”(当地彝族撒尼语为:罗之莫)也就有了更多积极进取的内涵。
“太阳之弦”重18公斤,长2.6米,高1.6米,其弦筒如太阳,直径0.5米,在弦筒与弦把相接处,雕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鹰。鹰是彝人崇拜的图腾之一,鹰在天际翱翔,在彝人看来,那是天地相通的使者,因此,芭茅人赋予“太阳之弦”希望的象征。当“太阳之弦”响起,人们将歌唱美好。
彝族人的传统观念中,有太阳必有月亮,太阳是阳刚的,月亮是温柔女性的象征。“月亮之弦”在大三弦中是最富创意的,和“太阳之弦”相比,“月亮之弦”弦声清亮圆润,多了几分柔美的意蕴。
“月亮之弦”重20公斤,长2.2米,摆放时琴头高1.74米、重20千克、弦筒形如一弯新月,弦把取材于曲线优美的自然树木,弦筒正面用彝文写着“月亮桫椤树”,示意为:“月亮升起,婆娑树下,娇美的彝家女儿”,是对彝家女性的赞颂,对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