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以“鼓韵彝乡·绣美峨山”为主题的2018年火把狂欢旅游节暨第四届彝族花鼓舞艺术节隆重开幕,四方宾客慕名而至,是峨山火把节最热闹的一天。当天,钻木取火仪式、火种传接仪式、祭祖仪式、点火仪式、文艺晚会、千人挝啰·万人狂欢夜等活动相继举行,呈现了一场人火共舞的盛宴,既盛大又瑰丽,几场滂沱大雨都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古老取火仪式
8月5日一大早,峨山彝家儿女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到位于大西神山之巅的火坛,四面八方的游客也随之而来,纵使天空下着绵绵细雨,火坛也被围得水泄不通。钻木取火仪式开始,锣鼓喧天,长号、唢呐齐鸣,彝族毕摩围着火坛中央的神石念诵《取火经》。之后,神石顶上的取火者把钻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里,不停地转动。渐渐地,神石顶上冒出缕缕青烟,取火者用火种点燃第一根火把。火把点燃后,取火者站在神石顶上,把火把高高举起,神山之巅顿时欢呼雀跃。
钻木取火仪式
早上十点半,火种传接仪式开始。浩浩荡荡的取火队伍簇拥着火把,一路向县城传递,火种传到哪里,哪里就变成欢乐的海洋。沿途,各乡各镇、各村各寨派来取火的人络绎不绝。
火种传接途中
夜幕降临,从大西神山火坛取来的火种,在取火队伍的护送下传递到了峨山县城阿普笃慕文化园。吉时一到,随着长号、礼炮的响起,祭祖仪式开始,锣鼓声、歌声、彝族独特的号角声响彻整个文化园。结束后,取火队伍又簇拥着火把,传递到县城民族团结广场。
彝族独特的号角
点火仪式开始,彝家儿女欢呼雀跃地用从大西神山火坛经钻木取火得来的火种点燃位于县城民族团结广场的主火把,一瞬间,熊熊烈火蹿起,照亮了整个夜空。随即,彝家儿女的热情也被点燃了,他们弹起四弦、吹起唢呐、敲起锣鼓,围着火把舞动起来,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宾客也与当地群众手拉手、肩并肩,伴随跳动的火焰、优美的四弦声,大家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话说峨山火把节
如今,火把节已经成为峨山县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活动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彝族火把节起源于何时?传说很久以前,天神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向大地撒下无数蝗虫,蝗虫啃食庄稼、噬咬草木。这时,勇敢的彝族英雄黑体拉巴率领大家砍树枝、点火把、烧蝗虫,经过艰苦奋战,蝗虫被全部消灭了。后来,为纪念这段日子,彝族人民就形成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的习俗。
在峨山大西彝族支系山苏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以前,大西山上有一个俊俏的山苏小伙子,他有一手用竹篾编织器具的绝活,在集市上出售器具时,与山下一个财主家的美丽姑娘相爱,可姑娘的父母嫌弃他家贫,把姑娘锁在了闺房里。姑娘逃出家门后,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与他爬上大西山巅殉情。后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人们相聚大西山上,就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坚贞的爱情。
过去,峨山彝族群众过火把节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与新平、双柏交界的大西山,二是与红塔区、晋宁交界的高鲁山。1987年7月1日,《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条例》明确规定,火把节为峨山彝族传统节日。1989年起,县政府开始在县城举办彝族火把节。不过,远离县城上百公里的大西山,仍以自己传统的方式欢度彝族火把节。从2004年起,峨山县将钻木取火、火种传递纳入火把节活动内容,重建了大西神山火坛(取火台),每年火把节当天上午在大西神山火坛举行钻木取火仪式。
精彩活动目不暇接
在8月5日晚上,点火仪式结束后,文艺晚会就在舞蹈《鼓韵彝乡》中拉开序幕,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震撼的鼓声很快吸引了观众。随后,彝族女声小合唱《拾菌调》、彝族男声小合唱《厨房歌》、彝族舞蹈《舍不得》、彝语红歌《走进新时代》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轮番登台,给人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彝族歌舞视听盛宴。晚会结束后,千人挝啰·万人狂欢夜开始,大家尽情狂欢,共度火把狂欢不眠夜,共庆太平盛世好日子。
县城民族团结广场的主火把被点燃 本报记者 潘泉 摄
此外,今年峨山火把节系列活动从7月27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还有彝绣展示、彝族广场舞大赛、“星耀杯”极限挑战赛、抖音原创作品大赛、登大西山·迭白水瀑布露营大会、彝人谷竹海火把节夜、全域旅游·峨山自驾游、重点产业投资推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展现峨山民族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8月3日至8月31日,115幅反映峨山城市建设、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在峨山县图书馆展出,作品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观赏性,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峨山神奇秀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人文历史。
通过火把节,更多人了解到峨山的民族文化,纷纷前往感受彝山气息,进一步提升了“天下彝家·笃慕梦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助于促进峨山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