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杨娟副研究员编纂的《汉彝新词术语词典》,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杨娟在主持完成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彝语新词术语翻译整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经7年全面搜集、系统整理、认真研究、精心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该词典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获得2024年度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资助出版。《汉彝新词术语词典》是对文化交融发展中出现的新词进行深入研究的最新成果,是首部汉文彝文对照新词术语及其文化交融现状的科研新著,体现出4个方面的特色,并且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汉彝新词术语词典》封面)
一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词典最早致力于研究彝语新词术语翻译,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发现专门的彝语新词术语翻译难以为广大读者认识和接受,依据专家审评意见,进一步拓展为研究汉、彝新词术语,在学术视野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在解决实用问题上前进一步,紧扣工具书的特点在学理上不断深化,在应用上更加体现如何服务读者的实用性。特别是从单一的彝语新词术语研究拓展到汉彝双语文的新词术语研究,体现了从语言文字交流交融维度和文化认同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术上的跟进。
二是注重时代特色。该词典打破旧有字典、辞书编纂中古今词语全部收集整理研究的常例,专注于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出现的汉、彝新词术语,紧跟时代发展,提供最新研究成果,搜集、编纂、研究的目标十分集中,充分聚焦于新时代、新词语,特色鲜明。
三是选词聚焦新词术语范围。主要选择汉语、彝语皆有的新词,不选古语、旧词,不选地名等不易改变、数量很多、又不是新词的词语,致力搜集表述新事物的词汇,研究解决其在汉语、彝语中的共同表意形式,图新而不念旧,体现了面向未来的目标导向,和解决当下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展陈介绍等需要编译标语、对联、介绍文字等无工具书可用的现实困难的问题意识。
四是列举条目系统有序、条理清晰。条目编排按“汉语—彝语—国际音标—注解”形式呈现,标音、翻译、释词科学。基于彝文认识者少的现实,所列词头、词语、例句的彝文进行国际音标注音,汉语解释。对一些无法对译其意义的词语直接采用音译,不搞硬译伤害词意。
《汉彝新词术语词典》有多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汉彝新词术语词典》是首部搜集整理研究汉彝新词并进行系统对照研究的大型工具书。此前关于汉语与彝语对照的类似工具书,只有一部《汉彝新词术语对译手册》,编纂的词条数量有限,其编纂只列举了词汇对译,体例单一,没有注音、释意、举例,缺乏系统性,作为工具书使用功能有限,不便运用,传播也不广;此外再无其他新词术语方面的工具书。该词典是第一部正式的工具书,具有开创性价值。
第二,《汉彝新词术语词典》以《新语词大词典》《汉语新词新义词典》《新词新语词典》《汉藏新词术语词典》《汉哈尼新词术语词典》等为基本参考进行对标,避免在新词搜集、选择的遗漏,并结合实际搜集整理彝语中出现的新词。同时吸收已有同类工具书的编纂经验,使该书编纂更加科学,具有推进学术创新的价值。
第三,《汉彝新词术语词典》是目前搜集新词术语最多的词书。全书共收集16000多条新词,囊括了当下能够发现的所有汉彝对照新词,版式以大16开出版,页码达680页,字数体量有84万多字,是目前出版的有关彝语词语方面最大的工具书,堪称皇皇巨著,具有拓展研究范围、推进学科发展的价值。
第四,《汉彝新词术语词典》突破了此前一些彝文工具书没有国际音标注音、释词的局限。凡列举彝文必然以国际音标加以标注,在体现学术性的同时提供给只要懂得国际音标的读者,就可以读懂弄通,便于需要学习或研究彝语文者学习使用,在实用性上取得突破,服务于更多的受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开辟新通道,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当然,《汉彝新词术语词典》也不是十全十美,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如因为翻译、释义需要而反复使用国际音标注音占据了较多篇幅,显得重复;在极少数新词的彝语文翻译方面不够贴切,在本词和释词出现不一致(如第247页“抗灾”);由于传统彝文没有全面整体标准化规范化而在彝文的选用方面有的还值得商榷等。但是瑕不掩瑜,这部词典是文化交融发展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汉彝新词术语研究的系统性、开创性、科学性、实用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推进汉彝词语工具书编纂和多元文化交融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简介: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专家。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