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受古蔺县委宣传部委托,我与古蔺同志组成课题组,以《奢香与古蔺彝情研究》为题,向市里申请立项。后来。贵州同志也来参加。今年,形成了个材料《川黔边彝族历史文化考述》,送请结项。今天,泸州市社科联电话告诉我说,经评审,市里同意结项了。现将送请结项的申报材料中的《最终成果简介》发布于此,与大家分享。
最终成果简介
申请结项课题名称:《奢香与古蔺彝情研究》
立项时间:2013年3月
完成时间:2015年3月
最终成果名称:《川黔边彝族历史文化考述》
最终成果形式:学术专著
赵永康编审主持研究并完成的《川黔边彝族历史文化考述》,是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奢香与古蔺彝情研究》的最终成果。包括最终成果《川黔边彝族历史文化考述》和阶段性成果五件:
1、史话《彝风酱酒奢王府》51篇(共79千字,《洒城新报》2013年连载)
2、史话《川黔边彝族史话》31篇(共44千字,《洒城新报》2014年连载)
3、泸州市“酒城论坛”川黔边彝族历史文化学术演讲四场(讲稿四篇共19千字,四个PPT多媒体课件。泸州电视台公开播发)
4、明、清专题史料汇编辑《川黔彝事》(280千字,已由古蔺县民宗局交付出版
5、《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音乐研究》(70千字,已由古蔺县委宣传部交付出版。
包括古蔺、叙永在内的川黔边境赤水河两岸诸县、市,历史上是是默部彝族和恒部彝族扯勒家支(鳛部)聚居的地区。彝族默部安氏家支,主要居住在以水西(今黔西、大方)为中心的毕节、六盘水市一带,贵州方面,对这支彝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彝族恒部扯勒家支(鳛部),主要分布在川黔边境地区的古蔺、叙永、兴文、仁怀、习水、赤水诸县、市。学术界对于四川彝族的研究,过去只主要只是围绕大、小凉山的恒部古侯家支进行。对于彝族恒部扯勒家支(鳛部)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
国家组织实施乌蒙山区扶贫开发规划,着眼于促进这一地区脱贫致富,从根本上保持其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古蔺、叙永虽已列入这一规划,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证明历史上自己是与毕节和大、小凉山同样重要的彝族主要聚居区,宋、明两代,这支彝族大举起事,反抗中央政府,兵连数省,耗举国之资,历时多年,将士死亡数万方始平息。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截至现在,地方通过这个规划得到的实惠不多,安排的投资和项目,远比贵州为少。
中共古蔺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果断调整战略发展取向,明确提出建设“美丽古蔺、郎酒奢香”,组织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最初目标是,弄清奢香和古蔺彝族的基本情况。随着研究深入,课题组注意到彝族恒部扯勒家支(鳛部)是以柏雅妥洪(今古蔺)为其政治、军事、社会事业中心的一个整体,扩大了研究的地域范围,而把研究的下限截止到奢崇明反明失败、永宁宣抚司改土归流的明崇祯三年。
鉴于汉文史乘对于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记载语焉不详,且多谬误的实际。本课题综合采用巴蜀沿革地理大家任乃强先生的“比较研究法”和范文澜先生认可的刘尧汉“寻找‘山野妙龄女郎’法”:从调查研究出发,先后前往古蔺、叙永、兴文、毕节市七星岗区、赫章、威宁、金沙、大方、仁怀、习水、赤水等处考察,进行田野调查,获取鲜活的新资料,充分利用彝文典籍,并与汉族文献对读,努力寻求和发掘相关的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汉、彝典籍文献与考古学材料以及当代彝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综合,科学论证,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使知识系统化,从中得出新的观点,进而寻求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1、考证、认定了早在汉代,彝族就已进入川黔边境的赤水河两岸并且居住下来,建号“通雍”(鳛部),在柏雅妥洪(古蔺)建立君、师、臣三位一体的部族政权。晋代,中央王朝授予其部族头人墨者扯勒以“令长”之职,从此遂以“扯勒”为号,是为彝族恒部扯勒家支(鳛部)。宋代,发展成为称雄泸州长江以南地区的乌蛮斧望个恕部,与中央连年武装冲突,迫使宋王朝不得不对之进行招抚,建置羁縻归徕州(今古蔺县城)、姚州(今贵州大方县城),任命其头人为行政主官,不征租税,生杀自专,职务世袭。元、明两代改建土司,仍然保持这样的政治、行政制度。
2、前辈史家方国瑜、谭其襄先生认为,彝族扯勒家支(鳛部)的世系已不可考。本成果利用彝族文献,证以实地勘查,查明了彝族恒部扯勒家支头人(首领)从通雍(鳛部)一世祖赫德辉(又译德额奋)到清末叙永水潦彝族土司头人“余官家”的世系,并且采用川黔边境地区人们世代对于这个家族的传统称呼(称谓),名之为“奢王世家”。
进入南宋,这支彝族发展为“阿永蛮”,元代,阿永蛮归附中央王朝,其头人受封西南蕃总管府大总管,改永宁路宣抚使。终元之世,“叛服不常”,中央政府几度用兵。明代永宁宣抚司土官奢氏,就是阿永部的头人。
奢香,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本成果以确切的文献依据和科学的论证,驳正了《中国彝族通史》(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关于明代永永宁宣抚司奢氏源于宋代“吕告蛮”及其所称宋建羁縻姚州治所地在今日合江尧坝镇等错误。论证了宋建姚州地在今日贵州的大方。
3、以汉族文献为主要依据,论次了宋代泸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以及少数民族与官家武装冲突不断的根本原因、由来和经过。着重论次了扯勒乌蛮与宋王朝的战争“乞弟之役”和明代奢崇明反明起事。驳正了官修《宋史》、《明史》对于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王朝的诸多诬蔑。还通过实地考察,证诸典籍文献,查明了《宋史》、《明史》关于这两场战争中涉及的落婆、老大人山、黑崖、白崖、鸦飞不到山、桃红坝等若干历史地名的具体地望。作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奢崇明反明起事史话在《酒城新报》公开连载发表以后,在古蔺、叙永、习水诸地产生了相当的反响,各族干部群众普遍肯定和认同,说“感谢(课题组)为奢大王平了反。”
4、查明了古蔺县乃是由明代建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关“永宁卫”发展而来,清代初年,改置为永宁县,与叙永厅同城而治,叙永厅治今叙永县西城,永宁县治今叙永县东城,光绪三十四年迁治落红(古蔺场),更名为“古蔺县”,从永宁卫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有历史。
查明了地志所传的“蔺州”实为载在《宋史》的“能州”和“蓝州”。唐代羁縻蔺州的治所在唐朝坝(今贵州习水县同民镇)北宋中期,重建为“归徕州”,治所就是现在的古蔺县县城。
6、记述了奢香夫人和她开通的龙场九驿的情况,客观、科学地论次了这条驿路的战略价值,肯定了奢香的历史功绩。同时订正了官、私史书和民间关于奢香的不实传闻。
7、考证了历史上永宁地区彝族咂酒、黄酒、酱香白酒的由来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这一地区多个县、市领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以及毕节彝文翻译所、毕节学院、遵义地方志办公室、习水县政协和叙永水潦乡、古蔺县石屏乡等相关单位的帮助和支持。本课题的三个阶段性成果,已先后分别通过泸州“酒城论坛”电视学术讲座和《酒城新报》公开发表。另外两个,也已公别由古蔺县民族宗教局和古蔺县委宣传部交付出版。
川黔边境地区彝族历史文化底蕴内含丰富,断非一两个课题项目可以揭示无遗。只靠个别学人自行选题研究,不能成功。需要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官方科学组织力量,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投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对于后来新秀,研究者有深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