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的源流》简介
作者 孔祥卿 2005-11-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作品介绍 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孔祥卿《彝文的源流》一文,研究彝文共同的起源形式和复杂多样的地域变异,论题有很大难度。作者在精研商集到的大量彝文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借鉴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各彝语方言区的彝文确定187组共同彝文字,并逐组分析字的本义、字形的共同性表现、形义或形音的联系及字形来源。分析的量不仅很大,而且分析得细致、稳当,精彩之见迭出。这最能表明作者不寻常的功力和很好的文字学素养。此外,作者对共同彝文和方言彝文的区分,对方言彝文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其形成的论说,也都有创新性,而且作出了理论的升华。论文末后一章作方言彝文间差异与战国汉字异形差异的比较,给彝语不能像秦代汉语那样书同文提供有力的论据,更是作者新见上再放异彩,论议上再次挥洒。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如能对个别不涉及全局的命题再加斟酌、修改,当更为完善。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论文提要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对彝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彝族方言文字的比较为突破口,上溯彝文之源,下析彝文之流,揭示彝文的产生过程、构造方式、性质特点、演变规律,解释彝文方言差异现状的形成。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根据彝族的社会历史、民间传说、彝汉文记载、地下考古、社会调查资料和彝文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研究,推断彝族文字系统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古夜郎地,即滇东北、黔西一带。这里是彝族“六祖”的发祥地,彝文首先在这里形成,并随着民族的分支、迁徙传播到其它地方,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区差异。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提出“共同彝文”和“方言彝文”的概念。共同彝文是方言彝文之源,方言彝文是共同彝文之流。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通过方言彝文形音义的比较,上推共同彝文字,并对180多个共同彝文字的字形来源和形音义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即彝族文字的“说文解字”。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共同彝文的五种构字方式:象形、示义、假借、分化、借字。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比较各方言彝文之间的具体差异,分析方言彝文对共同彝文的新发展,提出方言彝文之间存在文字系统和文字类型的不同。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比较彝文的方言区差异与战国汉字地区差异的异同,指出二者之间在社会背景、语言背景、差异的表现、差异的性质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秦始皇“书同文”的成功经验并不适用于彝文。 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论文已经集结成书并由民族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B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