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姚安县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调查研究
作者 ​戴国斌 2024-10-25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多年来,姚安县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旗帜引领下,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在全县各民族群众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姚安县官屯镇马游村为例,就当地彝族梅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g1.jpg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姚安马游村彝族梅葛

姚安县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而世代口耳相传、被彝族人民视为“根谱”的“梅葛”则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梅葛”一词是彝语音译、是一种彝族曲调名,译成汉语,“梅”是“说”的意思,“葛”是“古”的意思,“梅葛”就是说唱远古故事。彝族人民把自己的历史用诗歌的形式以“梅葛”这种曲调来演绎传唱,因此被称之为“梅葛”。“梅葛”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姚安、大姚、永仁等地的彝族地区;而集中流传地是姚安县官屯乡以马游村为中心的左门、地索、三角、黄泥塘、葡萄等渔泡江流域区及附近的大姚昙华、永仁直苴、南华岔河、牟定腊湾等金沙江流域彝族聚居地区。因最早在姚安县马游村被发现,并以马游村彝族的演唱素材为依据,搜集、整理和翻译出版了《梅葛》一书。因此,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公认姚安县马游村为梅葛的发源地;“梅葛”也被称为“姚安县马游村彝族梅葛”或“姚安县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没有一个从头至尾贯成一气的完整故事,没有文字记载,全靠一问一答的口耳相传世代保存下来。一般来说,宗教祭祀场,婚丧嫁娶,节日村头,火塘边就是“梅葛”的传承场所。它的每一部分由许多篇组成,每一篇又可以独立成章,单独咏唱。但同时,每一篇章又是全诗的有机构成部分。将神话与纪事相结合,用创世这一根主线贯穿全诗,呈现了彝族先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朴素、大胆、神奇的想象,又概括了彝族人民生活历史的发展轮廓,反映了古代彝族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此,又被彝族人民视为“根谱”;被学术界称为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形式上看,彝族“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类型。“老年梅葛”也叫“赤梅葛”。内容有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一般由中老年传唱;“中年梅葛”主要是青年男女所唱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难困苦,内容曲调比较凄婉忧伤;“青年梅葛”也叫“山梅葛”。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生活,属于情恋山歌性质,主要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内容一般不固定,演唱时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伙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从内容上看,“梅葛”所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是包罗万象。大致又可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及丧葬。创世包括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造物包括修建房屋、狩猎、畜牧、农事、造工具、生产盐和蚕丝;婚事和恋歌包括相配、说亲、请客、抢棚、撒种、芦笙、安家;丧葬包括死亡、怀亲等。史诗“梅葛”反映了彝族人民在不同时代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以及恋爱、婚姻、丧事、怀亲等社会习俗;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古社会的历史及生活全貌。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g2.jpg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

“梅葛”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千百年来都始终处于一种口耳相传、自生自灭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照耀下,党和国家将各民族文化提升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历史高度,把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促进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楚雄一中语文教师夏扬和云南民族文化研究所的黄笛扬等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先驱们就发现了“梅葛”,并深入马游地区进行采风和调查,收集整理了部分“梅葛”文化资料。1957年,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主席的徐嘉瑞等人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马游地区的“梅葛”演唱资料;1958年9月,徐嘉瑞先生牵头,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部分学生组成“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深入马游村彝家山寨,对梅葛进一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形成了《梅葛》一书的初稿;1959年初,又组织部分“调查队”成员再次深入马游村,对书稿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再次核实和校对。先后历时三年多,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梅葛》一书的调查、收集、整理、翻译工作。交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问世。《梅葛》一书32开,236页,5770余行。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个部分。其中创世部分又分为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两节,造物部分分为盖房子、狩猎和畜牧、家事、造工具、盐、蚕丝等六节;婚事和恋歌分为相配、说亲、请客、抢棚、撒种、芦笙、安家等七节;丧葬部分分为死亡、怀亲等两节。该书反映了彝族先民独特的世界观和对事物的丰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婚丧等习俗。1959年出版发行的版本成为了迄今为止五次再版的源头和原始脚本。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一书一经公开出版发行,并在国内和国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原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蔡尚思教授认为,彝族梅葛完全可与西方的“圣经”相媲美,称赞其是“东方圣经”。1961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在结束对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友好访问之后回国,顺道考察滇西,途径楚雄时,欣然挥毫赋诗说:“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同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不仅对梅葛进行了高度赞誉,而且,还直接套用了梅葛开篇:“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我们来造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我们来造地!”的诗句。1984年和1985年10月,美国友人、学者,时任广西大学教授的马克•本德尔两次慕名亲赴梅葛故里——姚安马游坪彝村实地考察采风。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云南•楚雄之行》一文,发表在美国的《探险》杂志上,向西方社会全面介绍了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同时,将《梅葛》一书译成英文先在在美国和欧洲发表,随后再次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表,引起了世界关注。1996年6月,姚安彝族歌手自开喜、罗斌、骆登荣、骆庆兰、李凤莲入选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代表中国赴日本石垣市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并联袂演唱了彝族梅葛、民族歌舞,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载誉而归。2000年,马游坪彝村梅葛女歌手郭有珍、葫芦笙制作演奏者郭自林、彝族服饰刺绣艺人罗玉芳分别被命名为云南省民间舞蹈、音乐、美术艺人。随后,州县统战、文化、民宗等部门在马游坪彝村兴建了梅葛文化站,恢复组建了六十年代活跃一时的村梅葛文艺宣传队,并以此为龙头开办了一年一届的梅葛文化节,打造并推出了一台台精彩的彝族彝族梅葛文化和歌舞风情盛宴。涌现出了以罗英、罗文辉为代表的“梅葛世家”和演唱新秀;央视cctv-7频道“搜寻天下”节目组曾应邀到姚安摄制了两集6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年关里的彝家日子》和《坝子上的福禄之地》在全国和澳亚地区热播;2006年8月“姚安县马游坪彝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006年5月,史诗《梅葛》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促进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彝族梅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快梅葛主要流传地姚安县马游坪梅葛文化生态区的规划和建设。同时,为传承和发展好本地彝族梅葛文化,马游小学每周安排一节梅葛文化课,向小学生教授梅葛文化文化知识。2009年1月10日,楚雄州人民政府在姚安召开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在马游村举行了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的挂牌仪式。同时成立了中国彝族刺绣研发中心、云南画院写生基地,标志着楚雄州彝族梅葛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随后的多年里,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继续加大了对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工作力度。由省、州、县统战和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将彝族梅葛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工作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争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和各级多方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组织收集整理并编辑了《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一套,由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一共5册,计300多万字。分为《梅葛本源》《梅葛恋歌》《梅葛悲情》《梅葛祭》《梅葛曲集》。丛书用文字、插图、五线谱和简谱共同记谱方式,全方位记录了梅葛。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梅葛文化的全部内涵,展示彝族梅葛文化;使姚安县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达到了资料性、通俗性、可读性相结合的完美效果,对于梅葛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年5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在姚安县光禄古镇拍摄,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推出,节目中重点推介了姚安县马游村的彝族梅葛文化;2024年初,作为《非遗里的中国》的后续节目,姚安县马游村的11名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人受央视之邀,赴上海参加拍摄表演,再次对马游村的彝族梅葛文化进行了宣传和推介。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g3.jpg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姚安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在传承中所面临的危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迅速演进,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姚安彝族民间口头非物质文化瑰宝“梅葛”的传承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主要情况是: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歌手辞世使“梅葛”的传承面临危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游的歌手熟知和传唱的各类“梅葛”调很全,那个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到21世纪初,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梅葛”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马游60岁以上擅长演唱“老人梅葛”含创世内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无人能够完整演唱;30至50岁的中青年,多只会唱“青年梅葛”,仅有极个别能够演唱部分创世“梅葛”;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会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语境改变使“梅葛”传承失去本真。传统唱法韵味十足,现代的歌手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味。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梅葛”也就逐渐萎缩,彝语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习俗变化带来传唱内容的部分丧失。“梅葛”是由它特定的风俗习惯来实现传承的。过去马游彝族举办婚礼十分热闹,喜庆场合以歌助兴,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觋要为入喜场的新娘举行退邪神仪式,并演唱“七喷梅葛”(退邪神),同时由歌手演唱“该磨梅葛”(犁喜田),在20世纪60年代的移风易俗中,这种传统婚俗已废弃,“七喷梅葛”和“该磨梅葛”也随之失传。青年人恋爱场所“姑娘房”的消失、聚会形式“做相伙”的改变,使婚恋梅葛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男女对唱“梅葛”是彝族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每逢婚嫁年节,人们在比赛中相互考问,在演唱中大显身手。农村包产到户减少了人们聚集的机会和时间。村里绝大部分的人家都拥有电视、60%以上的人都有手机,许多人家还拥有影碟机等其它娱乐设备。传统的娱乐方式已大大改变,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彝族传统文化环境。世代绵延的口承“梅葛”面临危机。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g4.jpg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做好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各民族的根和魂,也就是保护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必须铸牢各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意识。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发展目标。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形成的环境和土壤。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是在过去千百年间,当地地处深山,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一个相对封闭环境里独自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其灵魂核心是彝族著名史诗《梅葛》外,还应包括当地的语言、服饰、建筑、宗教祭祀、风俗习惯等等。因此,传承和发展马游村的彝族梅葛文化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只有在传承好这种文化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基础上,才能促进其不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以充分挖掘梅葛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入点,传承和弘扬梅葛文化。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史诗《梅葛》。以马游村为中心的渔泡江流域彝族梅葛流传地区,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梅葛》作为一部彝族的创世史诗,通过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诗歌语言形式,不仅记录了彝族先民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还深刻反映了彝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与汉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传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各民族同出一源的血缘认同、区域共生共存的地缘认同以及各族兄弟是一家的的情感认同。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生命的萌发、生长、死亡、衰败,彝族先民意识到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从而在他们的普遍意识中回到了起源,重新创造出新的生命。这种对生命起源的反思,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通过宗教的建构得到了信仰,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因此,史诗《梅葛》本身就是一部倡导民族团结的好教材,在推进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手,充分挖掘梅葛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宣传和弘扬梅葛文化结合起来,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契机,传承和弘扬梅葛文化,进一步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继续抓好梅葛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推介。从1959年《梅葛》一书出版发行问世以来,几十年间、国内外围绕这部史诗进行了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调查报告;也出版了不少的专著,还创作编排推出了许多宣传推介性质的文艺节目。但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不仅仅只是史诗《梅葛》,当地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以及独特的婚俗、祭祀、服饰、民俗歌舞、节日习俗、宗教信仰、建筑文化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梅葛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这也正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姚安县马游坪彝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原因所在。显然,对这些方面的挖掘整理还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在继续做好对史诗《梅葛》研究的同时,抓好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推介工作。 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抓好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语言是口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马游村彝族梅葛靠口头传承,用古彝语演唱,唱腔在表现形式上,生动地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唱法韵味十足。在马游彝族地区,对古彝语运用得最为娴熟的人是毕摩,他们往往身兼神职人员、歌手和土郎中数职,在做法事时演唱的大多就是梅葛调;同时,他们手中都有自己的经书、药书等彝文古籍,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但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毕摩相继去世,纯正的古彝语也在不断消失;他们手中的古籍文献或被烧、被扔、或被卖,造成传承断层;另外,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彝汉交织的居住特点,使得彝族语言逐步被汉语同化,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彝族梅葛文化的生存土壤逐渐萎缩。如果彝语一旦消失,彝族梅葛文化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因此,传承和发展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首先要从传承好当地的彝族语言开始,努力保护住适宜于梅葛文化生存发展的语境和土壤。建议在彝族聚居地区,特别是梅葛文化发源地,采用彝汉双语教育。同时,收集整理现存的彝族文献资料,加以保护。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抓好民族节日习俗的传承。民族节日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马游地区的彝族群众中有正月的辞旧迎新文艺比赛;二月初八的敬祖赶会节;三月的祭龙节;四月的开秧门;五月端午节;六月的六月六祭土主、二十三羊神节、二十四跳六月(火把节);七月的送鬼节;八月的八月十五祭月亮、尝新米节;九月的送土神;十月招祖祭山神;冬月的杀年猪办酒等等等。这些节日活动有的本身就是源自当地的神话、传说或故事;同时,在这些节日活动中不仅有梅葛演唱、对歌表演等,而且,服饰文化、宗教祭祀文化、歌舞文化和民间风俗习惯等都能够得到展现。因此,要巩固并不断组织好这些民族民俗传统节日,以此为载体,推进梅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辩证处理发展现代教育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要义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受现代教育程度、个体素质能力培养以及地区总体开发建设水平等方面,客观上就与汉族先进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总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愚昧落后下去。如果那样的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发展繁荣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大力发展现代教育,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下一代充分接受现代思想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让他们与现代文明接轨,不仅关系着每个孩子们的未来,也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更关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发展繁荣目标的实现。在发展现代教育上,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比先进发达地区要有更大的举措、更多的投入和更快的发展步伐,才可能迎头赶上。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率也几乎是达到100%。学生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在学校学习的基本上是汉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无形地逐渐远离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的寄宿生活又截断了他们从家庭生活中获取本民族文化的渠道。给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冲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非常有必要在传授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之间找到结合点,辩证地处理好发展现代教育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这些年来,马游小学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一节梅葛文化课;利用梅葛歌舞编排课间操等尝试就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后,依然有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空间。如:将校服做成本民族服装,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开设彝文兴趣班、梅葛兴趣班等。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传承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不断增多,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底为止,姚安全县已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3项、州级8项、县级15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11名、州级23名、县级19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政策也早已全面落实,国家级每年有20000元、省级8000元、州级5000元。县级也有400元的资金补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州级和县级的补助还有可能逐步增加。在非遗保护项目中,“马游坪彝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家、省、州和县级名录中,都有彝族梅葛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收入水平来看,给予国家、省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补助已经不算低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和日常考核管理。严格申报评定条件程序,把好入口关;强化日常考核管理,将补助与传承效果考核挂钩,打破一评定终身。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金补助政策为抓手,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传承积极性,推动马游村彝族梅葛文化保护传承的进一步发展。R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戴国斌,男,倮倮颇彝族,中共党员。姚安地方历史和彝族文化学者、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人。曾当过教师、记者、行政领导、刊物主编等职,现任四级调研员。参加工作数十年间,已有2000余件新闻、信息类作品在省、州、县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有100余篇各种题材论文刊发于各地的各级各类报刊和杂志。其中: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20余篇;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40余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20余篇;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30余篇。地方区域经济研究、党的建设及其它题材方面30余篇。有60余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零星刊发于地方各级刊物和书籍。曾完成过《云南省情·姚安篇》、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各县市在香港《大公报》开展专版宣传的“姚安县专版”和《中国广播电视总汇》姚安县相关内容条目的撰稿工作。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楚雄文旅,王学炜 摄。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