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史诗《梅葛》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 ​王玉芬 2024-12-24
原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7期

摘要:彝族史诗《梅葛》富含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观点,表征了彝族先民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生态 “革命”,这给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的精神信仰日趋丧失的当代社会于极大的启发,《梅葛》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唤起人类灵魂深处“返璞归真”的欲望,淡化物欲、淡泊名利,以期过着一种简朴、纯真的绿色健康生活。
关键词:《梅葛》;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态思想;当代启示

R0008452.jpg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起源神话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并反映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是原始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努力生存形成的对自然现象、人类起源的蒙昧意识。彝族人类起源史诗《梅葛》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等地,是彝族原始人类对天地万物形成的大胆猜测以及对早期原始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记录。在今天看来,史诗的思想虽然稚气,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有限的,然而却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梅葛》中有大量的生态描述,表征了彝族的生态智慧,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社会有极大的启发。史诗《梅葛》中的生态思想通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人类生产活动及人与人的关系流露出来,传达了彝族先民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理想。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自然崇拜

史诗《梅葛》对天地万物形成的描述,对生产生活的记录都反映了彝族先民对自然有强烈的崇拜感。在《创世》篇中,描述了一个万物和谐的生态乐园,世间万物充满灵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转化,彼此相生,人与万物惺惺相惜,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唯美图画。在《梅葛·创世》篇中对天地万物的形成是这样描述的:“远古的时候没有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要造天啦!要造地啦!哪个来造天?哪个来造地?格滋天神要造天,他放下九个银果,变成九个儿子,九个儿子中,五个来造天……格滋天神要造地,他放下七个金果,变成七个姑娘,七个姑娘中,四个来造地。”[1](P3—4)天地形成之前处于混沌状态,这是创世神话在探寻天地起源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普遍性的共同观念,混沌观念隐含着对宇宙起源的哲学追求。而格滋天神用“银果”、“金果”变成儿子、姑娘来共同完成天地的创造表达了彝族先民世间万物充满灵性,彼此转化,彼此相生的观点,这样的观点遍布彝族史诗的始终。“造天的儿子没有衣裳穿,拿云彩做衣裳,造地的姑娘没有衣裳穿,拿青苔做衣裳。造天的儿子没有粮吃,拿露水当口粮,造地的姑娘没有粮吃,拿泥巴当口粮。”[1](P4)天地的造成不仅有神、人的功劳,还有许许多多植物的参与,诸如“云彩”、“青苔”、“露水”、“泥巴”。天地造成之后,有更多的自然物参与到对天地的检验中,“请飞蛾来量天,请蜻蜓来量地,放三对麻蛇来缩地,放三对蚂蚁来咬地边,放三对野猪来拱地,放三对大象来拱地。用松毛做针,蜘蛛网做线,云彩做补丁,把天补起来。用老虎草做针,酸绞藤做线,把地补起来。公鱼捉来撑地角,母鱼捉来撑地边,用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虎的脚杆骨撑四边”。[1](P8—11)以上想象力丰富的描绘,不仅反映了彝族先民丰富的想象力,也折射出彝族先民崇拜自然,认为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天地的缔造者,人与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人与自然物都处于平等的状态,对天地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除此之外,从史诗中也管窥到彝族先民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彝族先民生活在鸟语花香,遍地都有飞鸟走兽的自然环境中,一方面,人们崇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另一方面,他们也从这些自然的赐予物中索取到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资。因此,彝族先民对自然是崇拜和敬畏的,他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敬意的同时,也充满感激,感谢自然所赐予他们的衣食住行。因此,他们认为,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由自然转化来的。这一观点在《人类的起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其他创世史诗一样,天地万物造好后,就得创造人类,《梅葛》也是如此。天地造成之际,格滋天神就来创造人类,“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头把撒下独角人,吃的是泥土,下饭菜是沙子。撒下第二把,没有衣裳,没有裤子,拿树叶做衣裳,拿树叶做裤子。吃的山林果,住的老山洞。撒下第三把,人的眼睛朝上生”。[1](P20—23)“雪”是人类的起源,这是史诗《梅葛》的观点。“雪”,“水也”,水是生命之源,彝族先民居住在山区,水资源贫乏,他们深感到水对生命、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水”有敬畏之意,便有了“雪”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起源之说的想像和猜测。时至今日,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依然延续着水崇拜的习俗,比如,许多的彝族村寨都有祭拜“龙潭”(水的发源地)的习俗,在插秧或者重大节日,必须带着贡品到“龙潭”祭拜,以祈求神佑,能保证来年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梅葛》中,人类经历了“第一代人”、“第二代人”、“第三代人”的进化,才创造出相对适应自然环境的第三代人,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的进化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第三代人也不遵守道德规范,没有良心,因此,神派变成“熊”的武姆勒娃来告诉好心人躲到“葫芦”里得以保存人种。洪水过后,寻找人种的重大任务也由万物一起来完成,“格滋天神找人种,遇着葫芦蜂,葫芦蜂,葫芦蜂,请你告诉我,你看见人种没有?‘人种我没有看见,要是遇着了,我要叮死他’。天神发了怒,打了他一鞭子……骂道:‘七月葫芦八月包,你养娃娃吊着养,九月十月放火烧’。遇着老乌龟:‘老乌龟,老乌龟!你看见人种没有?’‘大海声音葫芦里,认得声音听得见,你去看看!’天神好欢喜,封赐老乌龟:‘老乌龟,心肠好,敲下马蹄壳,给你做房子,房子随声带,顺河有吃的。’”[1](P33—39)《梅葛》关于找人种这样叙述一共有7段,天神遇到了7种生物,除了葫芦蜂,老乌龟,还有小松树、罗汉松、小蜜蜂、小柳树和呜咽雀。史诗用朗朗上口的句子,描述了天神找人种过程中万物的参与,同时也通过天神对善与恶生物的奖励和处罚,向彝族先民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彝族先民早期道德价值观念的体现。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造天造地、人类起源的描述中,史诗《梅葛》强烈地表达着崇拜自然的观念:世间万物充满灵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转化,彼此相生,人与万物惺惺相惜。这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大自然的依赖,他们的衣食住行完全依赖于自然。在远古先民眼里,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瞬息变化的自然、阴晴月圆、打雷闪电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向人类传达着某种信息,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取悦自然以获得生存,这是彝族先民朴素的自然崇拜观点,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充满灵性的。高尔基曾经对神话下了定义,他认为“神话乃是自然现象与自然斗争的反映,以及社会生活在广泛艺术概括中的反映”。[2](P97)因此,创世史诗《梅葛》中,上至天体之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下至地界之山川湖海、飞禽走兽、花木草石等自然物都加以神化,表达了彝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ge1.jpg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图腾崇拜

“图腾”(totem),意为“他的亲族”,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的文献中。英国商人J.朗格在《印第安旅行记》一书中,为了记述印第安人相信人与动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的信仰而首先使用了这一词。印第安人认为:“人起源于某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或相信人与自然物、自然现象之间存在亲属关系的信仰。”[3](P1)英国著名的民族学家J.G弗雷泽给图腾崇拜下了明确的定义:“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现象——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和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4](P113)从J·G弗雷泽对图腾崇拜的定义来看,图腾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氏族成员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氏族成员相信自己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之间有血缘关系,相信自己起源于这些动植物、无生物。第三,尊崇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并禁止食用他们。图腾崇拜不仅表达着远古人类崇拜自然物的观念,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某种动、植物,无生物的生命,维系着自然生态的平衡,从这个角度来看,图腾崇拜富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起着非同小可的启示作用。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梅葛》中富含了“虎”图腾和“葫芦”图腾的观点。在《创世》篇中,天地万物形成后,没有撑天柱,天还在摇摆,天神说:“山上有老虎,世间的东西要算虎最猛。引老虎去!哄老虎去,用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虎的脚杆撑四边。”[1](P11—15)造天的5兄弟引来了老虎,虎的各个器官都做了万物:“虎头莫要分,虎头作天头,虎尾莫要分,虎尾作地尾,虎鼻莫要分,虎鼻作天鼻,虎耳莫要分,虎耳作天耳,虎眼莫要分……”[1](P13—19)史诗用大段的排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虎尸在天地万物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虎尸化万物的观点突显了彝族先民“虎”图腾的理念。时至今日,“虎”图腾的观念还广泛流传于彝族地区,主要表现在用“虎”来命名自己的名族,“虎”的彝语为“罗罗”,金沙江南北两侧的彝族罗罗支系都以“罗罗”自称。其次,“虎”图腾的观念还在彝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中突显出来,在楚雄武定、大姚、姚安、双柏等地的彝族地区,幼儿流行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等。双柏地区的“虎笙节”更是虎图腾的集中体现,双柏县法脿乡小麦地冲的彝族自称“罗罗”,他们不仅以虎自称,奉虎为祖先,而且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从村民中选出强壮男子,用红、白、黄三色泥土和黑锅烟灰画脸、文身装扮成虎,象征虎与人同为一体,举行旨在祈祝人畜兴旺、五谷丰收的老虎节。节日里,虎神所到之处,都被视为吉祥。[5](P5—15)今天的虎笙节,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强烈地表达着彝族人民虎图腾的观念。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虎图腾的观念源于古代彝族先民,是彝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彝族先民认识到了虎的力量无比强大,也希望自己能像虎那样力大无比,足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因此便想象自己是虎的亲属或后代,以寄希望虎能赋予自己强大的力量来获取必要的生产、生活的物资,对抗强大的敌人而生存下去。除了虎图腾,从彝文古籍和氏族名称中还发现有:马、鸡、凤凰、鸭、飞燕、狐狸、鸟、雁、豹、猴、蛇、龙等动物图腾。[6](P135)这些动物图腾,限制着彝族地区对动物的捕杀,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食物链,维持着彝族地区的生态平衡,构建了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圈。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葫芦图腾源于彝族先民对葫芦的原始崇拜,认为葫芦有神灵,能养育人类、赐福人类。荣格认为“葫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象征”。史诗《梅葛》中,葫芦在人类的诞生、生产、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葫芦充当了挽救人种的工具。武姆勒娃来告诉好心的兄妹躲到“葫芦”得以保存人种。其次,葫芦在人类的诞生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哥哥和妹妹成亲后,哥哥河头洗澡,妹妹河尾喝水而感孕,“生下一个怪葫芦”,天神把葫芦戳开后,变成了汉族、傣族、彝族、傈僳族、苗族、藏族、白族、回族等民族。[1](P43—46)因此,在彝族人民的观念里,葫芦就是祖先,其原因之一在于葫芦多子,象征着人类的繁衍,在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极端低下,人类以采集、狩猎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加之缺乏医疗知识,人类的寿命及其短暂,因此,人的繁衍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自然对多子的葫芦产生崇拜,希望自己像葫芦一样,能有众多的子嗣。其次,葫芦在生活中还可以用作水瓢、形状似舟,这样的多功能,让彝族先民对葫芦产生极大的崇拜。所以,葫芦崇拜的信仰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葫芦所代表的植物崇拜,使得彝族人民禁止对植物滥砍乱伐,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森林植被。除葫芦崇拜外,彝族先民还有马缨花崇拜、树崇拜等植物崇拜信仰。楚雄州大姚县、南华县流行的“插花节”便是马缨花崇拜的体现,彝族世世代代保护马缨花,形成了马缨花林。云南禄劝县的轿子雪山上,在马缨花盛开的三、四月份,山上是白雪皑皑的冬天,山谷里是满山遍野盛开的马缨花,人处在这样的美景中,宛若置身于仙境,也不由自主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葫芦崇拜、马缨花崇拜、树崇拜等一切植物崇拜,是彝族先民“物中有人,人中有物”观念的表征,这种信仰使得彝族先民对森林植被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在工业过度发展导致滥砍乱伐、空气污染严重、泥石流、洪灾等自然灾害增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社会,彝族先民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能带给现代文明人类心灵的启迪,保护着生态环境。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人民的生产活动

彝族人民不仅有虔诚的图腾信仰,他们还在生产活动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信仰,实践着自己的“绿色”革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迅猛增加,人的欲望在不断膨胀,人的味觉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食物带来的快感,因此,大胆尝试一切的动植物,兔子、鸟、虫,甚至是孔雀、老虎、娃娃鱼等国家保护动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一切生物,都勾起人的欲望,想占为己有。除此之外,为了谋取暴利,人类还残忍地杀害大象来获取象牙,杀害貂来获取貂皮。曾经有一幅催人泪下的漫画,描述了一个小貂看着玻璃橱窗里的貂毛大衣,眼泪汪汪地喊着“妈妈”。最近新上映的电影《美人鱼》也强烈地谴责了人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以上种种,都是现代文明人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的有力证据。与此不同的是,榜山而居的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利用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然,坚定的图腾信仰,约束着彝族人民活动,杜绝他们伤害某种动物、植物,对自然资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过来也造福人类。在西南彝族山区,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每到7、8月份雨季,山上就会有大量美味而营养丰富的野生菌,采摘野生菌的季节是彝民们一年中收入颇丰的季节,享受着大自然恩惠的彝民,越发地感恩自然,崇拜自然,保护着自然,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篇章。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日常生活中,纯朴的彝族人民过着简朴的生活,在云南双柏法脿乡小麦地冲的彝族至今依然有土掌房,云南武定县东坡乡的以赤叨村委会的彝族,家家户户都是人与家禽合住一个庭院,卧室就在猪鸡圈的楼上,红河州巴邑小镇彝族生态村,村里有古老的石磨,古老的水井,也有茅草房。在笔者先生的老家武定县东坡乡的以赤叨村委会以咪古村,山路曲曲折折,到处都是陡峭的悬崖,然而,在山头上却是另外一片风景:海拔高达2000多米的山顶道路平坦,足够容纳100多家村民,村民们利用猪粪、鸡粪、马粪作为农家肥,很好地利用了自然,造福人类。10年前,村民们唯一的出行方式就是骑马,因此,村民对马、鸡、猪等家畜有深深的感情,这就不难理解村民与家畜同处一个院落的缘由了。这里还有“鸡”崇拜的信仰,彝民们相信鸡是吉祥物,因此,在毕摩做法事时,鸡是少不了的。此外,村里还流行着送鸡给来家里做客的小孩,以寄寓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健康、吉祥,平安”。村民虽然物质贫乏,但是却很知足,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猜忌和矛盾,快乐,善良,对远方的客人非常热情。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坚定的图腾崇拜,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思想。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生态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史诗《梅葛》唱出了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音符,这是彝族先民自然生态的心声。而彝族人民简朴、乐观、知足、利用自然改善生产生活的方式表露了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思想。彝族的生态思想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彰显了其宝贵的价值。当今社会,到处是车水马龙,汽车噪音、水污染、野生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被迫表演让人欣赏,人类似乎从野生动物的表演中还得不到满足,于是大量的野生动物被人类残杀吃到肚里。而人类也遭受到自然的报复: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降临了,地震、洪灾、泥石流、冰雹、全球变暖、旱灾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报复着人类的野蛮行为。但人类自以为掌握了先进的知识技术,能提前预知自然灾害,有效避免自然灾害,把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人类低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汶川地震就是自然给人类的一个最大的警示。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都是渺小的,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自然才会造福人类。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梅葛》虽然是远古彝族先民对自然、生活的幼稚的认识,但却站在一个跨时代、跨国界的高度,极好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这种思想值得全人类去学习,去思考。而彝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简朴、恰当利用自然,乐观、知足的生活方式,给物质富裕,但精神贫乏的现代人以某种启迪:快乐地生活不仅是建立在富足的物质生活之上,而且是生态的精神之上。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梅葛》反映了彝族先民对世界万物、人类的起源以及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的看法和观点,是彝族先民朴素的哲学观念的萌芽。这种哲学观念折射了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思想,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万物和谐的生态乐园,世间万物充满灵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转化,彼此相生,是彝族生态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们的绿色革命:崇拜自然,尊重自然,有坚定的图腾信仰,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简朴生活、淡泊名利、乐观、知足,与人和平相处,谱写了一首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华丽乐章。这种生态思想值得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缺乏信仰的全人类去研究和学习。cd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楚雄州文联编.彝族史诗选·梅葛卷[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苏)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苏)德·海通.图腾崇拜[M].何星亮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杨继林,申甫廉,中国彝族虎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6]杨继中,芮增瑞,左玉堂.楚雄彝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201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梅葛》、《查姆》与《圣经·创世纪》对比研究”,项目编号:QN2014061。
作者简介:王玉芬 (1978—),女,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原载: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7期;文字来源:搜狐号-早晚听书影子;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