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
作者 ​龙倮贵 2025-03-03
原出处:​《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5期

摘要:文章以作者实地考察并纵观越南彝族“倮倮人”传统丧葬的续气装殓设灵堂、开丧祭奠、出殡下葬等仪式文化和特点,认为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不仅反映出祖先崇拜理念为核心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还具有生者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生者争荣显贵、重构家族关系、整合村寨资源、稳固姻亲关系与增强族群认同,以及教化后代子孙等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滇越彝族;丧葬文化;社会功能

yuenan1.jpg

越南彝族“倮倮人”

彝族分布于中国西南,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均有彝族分布。中国彝族与哈尼、汉、傣等民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交错分布。越南彝族多数居住在山区和高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为充沛。与他们交错居住的有岱、苗、依、贺等民族。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都是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彝族向越南迁徙始于明代。15世纪时,一个名叫卢吾的彝族首领在一次反抗当地统治者的暴动失败后,率领1万多彝族南迁到今越南同文县定居,开荒种地,建立村寨。17世纪,有一位名叫孔米(又叫官皇)的彝族首领又率领数千人来到今越南苗旺县开荒定居。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彝族酋长率众迁到越南西北地区,并一度攻占了莱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除了这两次大规模的迁徙外,以后还有少数彝族从中国迁入越南或从越南返会中国。彝族被当地其他民族公认为是最先开发本地区的居民,他们自己也为此而自豪。至今越南河宣省同文、苗旺一带的岱族、热依族、苗族在耕种收获之后或庄稼发生病虫害时,都要祭祀最早开垦荒地的功臣“倮倮鬼”(彝族祖先),在越南彝族传统诗歌、神话和宗教祭词中,都提到越南最北端的同文县是他们迁入越南后最初居住的地方,保乐县的彝族就是在300多年前由同文县迁去的。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严格意义上说,越南彝族分为倮倮支系和濮拉支系。据越南民族学者统计,倮倮支系共有3000多人,濮拉支系的汉濮拉人和佬濮拉人有6000多人,还有自称尼苏支系的有300多人,越南彝族总数近万人。根据越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大越史记全书》(第六集)记载,“戊辰年(1628年)云南倮倮人流入兴化镇(今居老街省)水尾区域。”“苗旺和同文的倮倮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来越南的。”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扑拉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老街省孟羌、北河、保胜等县,河江省的兴门、北光等县,以及莱州省的巡教县和安沛省的文安县等地。越南学者把他们分为汉濮拉和佬濮拉。在越南北河县的垄平、那会、南门以及光门县南喜还有称为阿嘎的濮拉人。当地苗、壮瑶等民族称他们为濮拉。这部分被称为阿嘎的濮拉人属于从我国迁入越南的节伙或曲伙(白彝)彝族阶层包括曲伙(白彝)、阿甲(安家娃子)和呷西(锅庄娃子)。这部分彝族是从云南马关县和麻栗坡县迁出的。根据越南学者的考证,迁出时间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在清末至民国年间,避乱求生是其迁出的主要原因。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尼苏支系主要分布在莱州省封土县麻栗寨、红坡寨等地区,与苗、瑶、汉、哈尼等民族杂居,有300多人。当地汉族称他们为“倮倮”,苗族称之为“么”,哈尼族称之为“腊俄”,瑶族称之为“甲罗倮”。据考证,越南彝族尼苏支系迁入越南的时间比倮倮支系和濮拉支系要晚。[1]从越南麻栗寨、红坡寨一带彝族尼苏支系的彝文文献《家谱》看,越南彝族尼苏支系20世纪20年代初从中国云南元阳县逢春岭一带迁入云南金平县保山寨,40年代中期又从中国云南金平县保山寨迁入越南封土县麻栗寨,70年代末越南政府动员他们搬迁,麻栗寨的彝族尼苏支系有一部分搬迁到红坡寨。现居住在红坡寨的几家越南尼苏支系,其祖坟还在金平县保山寨,1960年前,每年清明节他们都要回保山寨扫墓祭祖活动。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2月22-30日,因笔者主持的云南省社科联资助项目《中越边境地区生态移民综合扶贫现状比较研究》之需,又因越南莱州省文化旅游厅之邀,笔者带4个年轻后生前往越南莱州省进行社会田野调查,恰遇越南莱州省风土县红坡寨彝族倮倮支系(他们自称“尼苏颇”)一男性长老的葬礼,我们全程跟踪实地调查,发现他们传统丧葬仪式文化内涵和特质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与滇南、滇东南彝族传统丧葬文化有所差异,于是我们在简要阐述越南彝族丧葬仪式文化活动的同时,试图探讨其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以期同行专家学者赐教。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传统丧葬仪式程序及其特点

(一)丧葬仪式程序

1、续气装殓设灵堂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守候续气。父母病危临近,长子必守候在老人身边,一是侍奉,二是作好续气的准备。一旦老人即将断气,待他呼出最后一口气时,把手拂过老人的嘴边,以示其气已接过来,并速将气送进米柜里,把它珍藏起来,接着用手把亡者的口目闭合。与此同时,儿孙们立即抬出火枪朝天鸣放三响,以告天地乡邻,他(她)已经寿终。当听到报丧的枪声,村中成年男子,尤其同宗门第的成年男子,纷纷赶往丧家,劝导扶起扑跪在亡者前泣不成声的儿孙。接着生火煨净尸水,待净尸水煨热,长女及长媳哭唱《净身歌》:“幼时爹(妈)洗儿女,如今儿女洗爹(妈)。爹(妈)洗儿女万千次,儿女洗爹(妈)只一次。”悲歌声中,长子亲自动手,其他人相帮指点,洗净亡者全尸,剃发刮须(女性只梳发辫)。据说留有发毛,死者会久久念恋其家产,生者难于安宁。随即给亡者整容穿寿服,将遗体放置于堂屋中央设灵坛,灵坛前燃长明灯和香火。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装殓设灵堂。死尸入棺时,长女长媳哭唱《入棺调》:“君主兴入棺,官臣兴入棺,‘毕摩’(祭司)兴入棺,庶民兴入棺,入棺你莫怕。今时入棺后,生死分两地。阿爹(阿妈)到阴府,阴府有亲友,顺赴阴府路,到阴间找亲友……”调子抑扬顿挫,悲悲切切。悲歌声中,长老指点晚辈抬尸体装殓。同时,丧家延请“毕摩”祭司念诵彝文文献《入棺经》①。入棺时要把尸体倒置过来,即头朝外脚朝内。据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不能颠倒,一旦颠倒了,因同事物,只有正的方面是人的天地,而倒置的一方面就成了与生者对立异己的天地。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报丧。出殡下葬日一旦择定,丧家要请同宗门第的人逐一向远近亲戚报丧,通知他们前来奔丧。凡去报丧的人到了远近亲戚家,无论亲疏贫富,都要杀一只鸡、煎两个蛋招待报丧者。就餐时,桌上必留一个空座,并摆上碗筷酒盅,装满酒饭菜,以示死者灵魂与生者吃“离别饭”。席间,报丧人将出殡下葬日告知给远近亲戚。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看风水择坟地。越南彝族以家族为单位,一般都有家族公共坟山。如果家族没有公共坟山,或者要另辟新坟山时,则先看风水再择坟地。他们认为坟山是阴间的自然村落,坟地是阴间的房舍,其地形、地势的选择,如同生者建盖房屋一样严肃认真,也讲究吉凶祸福。具体择坟地时,长子事先准好一枚生鸡蛋,用左手掷置于地面,如蛋触地而破,认为此地死者已看中;反之,认为死者不喜欢,须另择坟地。在此特别要说明的是,无嗣或尚未娶嫁死的,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如同死于非命或婴儿夭亡一样,不择坟地,随便下葬。但坟地须背离村寨。他们认为此类人死后不但不会护佑子孙后代及同族村人,而且会作祟于后辈儿孙。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开丧祭奠亡灵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戴孝。出殡前一天,本村同宗门第及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帮忙。灵堂内外用纸布置成“丧坛”。丧坛除露出棺口和灵枢两侧人行通道,全用竹篾条糊纸板栅起来,纸板由大小不同的窗格状构成。其间分别绘画桃李干果,花木树草;能工巧匠,历代英豪;金童玉女,彩凤游龙……应有尽有。此外,除彩纸扎制的摇钱树、阴人、阴马、阴房外,其余都是双数。摇钱树置于门外,其余的都摆设于灵柩前,而这些工艺,做工精细,绘图巧妙,令人赞叹不已。若是已出嫁的女儿回来吊祭,边入门边悲歌《断肠调》:“三日不喝水,不喝过得去,六日不吃饭,不吃过得去。三日不见爹(妈),如何过下去?”同时,每个出嫁女儿(含侄女、孙女)的祭品多寡不论,但都要剪一对小摇钱树来作祭,以表孝心。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同时,丧子宴请“毕摩”祭司到家主持整个丧礼仪式。“毕摩”祭司边念诵《戴孝经》:“天上一露珠,飘飘落下地。父怀三个月,母怀九个月,九月香瓜熟,瓜熟蒂自落。落地那一日,天地赐寿缘。只有生错人,没有死错鬼。”边嘱丧家孝子女跪在灵柩前磕头,孝女还要哭唱《戴孝调》。悲歌声中,“毕摩”祭司吩咐孝子孙按辈份大小及远近亲疏逐一戴孝,所来戴孝者都要三拜三叩致哀。据说,死者到阴间,阴府要究其一生德行功过。若作恶多端,惩其当牛做马,赎生前罪过;仁慈善良者,托生人世享天伦之乐。孝子孙这般穿戴,以示替死者赎罪,求阴间阎王不究其罪。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献牲祭奠亡灵。孝子孙戴孝毕,“毕摩”祭司念唱《献活牲经》:“死者你赴阴,明朝离阳间,你的儿与女,祭献你牺牲。明朝你赴阴,牺牲在天井,财物在棺里,莫把它忘带。”念毕,厨子们开始打牛宰羊杀猪,并把祭牲的头脚砍下,一一摆放在灵堂前,以示献牲祭奠。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献宵夜侍睡。献宵夜有本宗亲属和奔丧客人两种,但祭品相同,即一只小鸡,一枚鸡蛋,一碗花生米,酒、肉、饭各一碗,装于一个筛子内祭献亡灵,以示给死者吃宵夜。祭献时,祭献者全跪于灵枢前磕头。如果本宗献宵夜时,“毕摩”祭司要念诵《丧家献宵夜经》:“善良的阿爸(妈),我等孩儿时,阿爸(妈)吃杂粮,给我吃米饭……今夜儿不睡,给你吃宵夜。不吃饱喝足,行不到阴府。”如果是女儿献宵夜,“毕摩”祭司要念诵《女儿献宵夜经》。总之,不论祭献者的身份如何,与亡者关系远近亲疏,“毕摩”祭司念毕《献宵夜书》,收整祭品加热吃夜宵。至深夜,孝长女或孝长媳在灵柩侧前哭唱犹如孩儿催眠曲的《侍睡调》。据说,念唱《献宵夜经》时,亡魂生怕误入歧途,静心倾听,如果不哭唱《侍睡调》,死者就永久也不会安睡。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出殡下葬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唤醒饯行。夜祭以“侍睡”收尾,早祭须以“唤醒”领头。唤醒一般由孝长媳哭唱《唤醒调》:“高山江河无昼夜,睡时醒时都一样,切莫等山河,等山河误时辰。”据说,不唤醒死者,死者会长眠不醒,耽误赴阴时辰。耽误了赴阴时间,亡魂就会久留于人间,并作祟于后代子孙而不得安宁。随接孝长女抬一盆清热水至灵柩前,哭唱《洗脸调》:“小时爹(妈)洗囡,今朝囡洗爹(妈),爹(妈)洗囡脸,囡洗爹(妈)棺口。洗上净三道,洗下净三道,今朝洗白了,来世白生生。”“洗脸”,其实不再开棺洗死者的脸,而以洗棺口代替。据说,出殡前孝长女若不洗棺口,死者来世托生皮肤会黑不溜秋。接着,孝长子备一桌丰盛的的佳肴至灵柩前,为亡魂饯行,“毕摩”祭司坐在席旁念诵《饯行经》:“爹(妈)起来吃饭,儿煮饭不吃,一天饿三次,饿时吃三碗,不饿吃一碗;儿倒茶不喝,一天渴九次,口渴喝三瓢,不渴喝三口。你要去阴间,阴间米昂贵,米拌石沙吃;阴间水缺乏,污水当泉喝。”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念家谱点祖。“毕摩”祭司在灵堂旁,招拢死者的子孙后代,并叫他们一一跪下倾听祖谱。“毕摩”祭司念诵死者祖先来此的迁徒路线,并请历代祖先来迎领今死者亡灵。否则认为,死者无法顺赴阴路,甚至游荡于人间,时常回家作祟。所以,他们丧礼中念家谱点主非常庄重肃穆,并且针刺孝子指尖放血时要大声嚎哭。据说,这一撕心裂肺的哭唤声,死者会听得真切,知道孝子献血点主,万虑俱消,死也瞑目。最后以刺出来的指血将死者的名字写在家谱上,以示列入谱牒之上。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献新阴房。如前述,灵堂布置得琳琅满目。据说,阴间人口稠密,若不带阴房去,死者象燕子一样寄居于人家的屋檐下,阴天、雨天、冬天冷得籁籁发抖。阴房一般以瓦房三幢为型,雕粱画栋,门窗各异,看上去较讲究。献阴房时由孝长女哭唱《献阴房调》。如果孝长女不善于歌咏哭唱,或悲痛不已,不能歌唱《献阴房调》,可请他(她)人代诵。与此同时,“毕摩”祭司还要祭献“摇钱树”、“金斗银斗”、“童男玉女”、“阴马”,并念诵相应的《祭经》。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挖坟坑。出殡日之晨,丧家派三四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还要派一位“毕摩”祭司去坟地挖坟坑。他们在将成为坟墓的地点焚烧五炷香火,摆上茶、酒、饭各三碗。摆毕,鸣枪放炮,“毕摩”祭司念诵《讨墓地经》:“去东南买地,东南不卖地;去西北买地,西北不卖地,去中央买地,中央玉皇地,卖一块好地,此地买给你。”念毕,“毕摩”祭司象征性地挖几锄后,交给他人挖掘,直到挖好坟坑。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指路。指路即向亡灵指示回归祖先膝下的线路的仪式。是时由“毕摩”祭司念诵《指路经》,指明并教导死者按祖先迁徒的线路,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毕摩”祭司要从死者所居住的村落开始,指示亡灵一条条由南往北,经“谷俄”(昆明)、“边腭伯”(昆明西山)等地,一直到纳特(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京都)到“咪列依切”(今昭通一带)的路径。他们《指路经》中大致提到的迁徙路线是:本村→中越边境→云南金平→红河江边→建水→石屏→通海→峨山→玉溪→昆明→东川→纳特(传说中的地名)→咪列依切(今昭通一代)。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钉棺驱妖。灵柩启动前,务必钉棺驱妖。钉棺一般由死者的舅家人来钉,舅家手持铁斧,口里问跪在灵柩前的孝子孙:“你家有无子女?”孝子孙异口同声地答:“有!”“你家有无金银牲畜?”“有!”总之,舅家不论发问什么,孝子孙须大声答“有”。问答毕,舅家提起被红绿布包着的铁锤,边象征性地向棺盖四角装有的竹钉上敲两下,边念诵:“不钉男女,不钉子女,不钉牲畜,只钉死亡灵,只钉死鬼怪。”与此同时,“毕摩”祭司手持一把大刀,边走边踢一个木凳,边念咒《驱妖经》:“妖怪你要吃,魔鬼你要喝,好肉在路口,好酒在路下。妖魔莫拦路,休怪我无情,大刀要砍你,火枪要喷你。”据说,死于非命的亡灵,会纠缠正常死亡灵魂顺赴阴府,甚至教恿拉拢他象他们一样作恶,所以,为了顺赴阴府,“毕摩”祭司必须为死者将那些非正常死亡之亡灵撵走。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启棺出殡和停棺休息。启棺出殡时,出殡队伍队依次排列为:所有唢呐队师傅走在前头吹奏《发丧调》和《驱妖调》,其后跟的是土炮队、鞭炮队、女子哭丧队、孝女哭丧队、孝男哭丧队、抬棺队、娱乐歌舞队。哭与唱,泣与歌,忧与喜,悲与舞,无不在其中,水乳交融。但不论坟地远近,或路陡路险,都要在中途停棺休息。据说,阴路长而险,送葬时休息,以示死者休息赴阴。有的在停棺休息中,还要吃喝一顿才抬棺继续前往墓地。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吊棺入穴。灵柩抬到坟地后,“毕摩”祭司手持红泡刺在坟坑内打扫一遍,以示驱邪撵鬼,扫除不祥之物。然后用绞索将棺口朝山,棺尾朝谷,缓缓吊入坟穴,并将绞索轻轻抽出(严禁抽断在坟坑内)。其后泥匠师傅将灵柩用砖密封,在下部顶角留一小洞,用于送亡灵和招生魂之用,也是生死分别的一个小口。这时“毕摩”祭司手持点燃的三把香火,往小洞内甩三下,口中念诵“死魂往里进”三声,接着用香火往小洞口外甩三下,口中念诵“生魂往外出”三声。据说,灵柩下葬封坟填土之前,要招所有生者的魂回来,生魂不能跟死魂进坟墓。据说,生魂一旦进坟墓,就一去不复返了。填土垒坟堆时,禁绿色植物埋进坟内、用脚踏踩坟堆、用锄头捶夯坟土。填平坟坑后,用树枝扫除一切印痕,再洒一层松毛。然后把抬棺用的长木及撮箕等置于坟顶,把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水烟筒、旱烟袋置于墓前。一切完毕,生者逐一向坟前磕头后返村。每到一个岔路口,“毕摩”祭司取红泡刺条横拦于路上,念道:“死魂莫跟我们回来。”吩咐人们跨其而过。来到死者家大门口,门外置一盆浑水,门内置一盆清水,先用浑水洗手,再用清水洗手,后进堂屋休息。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散丧和招魂。晚饭后,各路亲朋好友边燃放鞭炮,边出村离寨。路途远而当天不能回归者,也务必履行象征性的仪式,次日一早返回。至此,对外而言,整个葬礼已完毕,但就同宗门第及孝子女而言,尚未结束,还有一系列的列祖分支、理顺家谱及招魂活动。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传统丧礼中的招魂仪式有两种。一种是孝子孙为厨子、挖坟坑人、“毕摩”祭司、唢呐师、鸣枪放炮人、抬棺人、挑水煮饭人等招魂;一种是家族门第、女婿、姐妹、亲朋好友为孝子孙招魂。前者在下葬当晚进行,仪式在丧家大门口举行,由“毕摩”祭司主持,一一为他们招魂。后者招魂仪式在次日于丧家大门口举行,祭品同前,外加一头乌黑健全的大肥猪,一切费用按人头平摊。其中前者的《招魂歌》大意为:“‘毕摩’祭司、厨房、鸣枪人、击鼓人、挖坟人、抬棺人、捆棺人、唢呐师……统统快快回来,阴间不是你去处,坟地不是你玩处。我叫就应声,叫你就回家。”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服丧脱孝。越南彝族传统服丧时间为或七天、或二七十四天、或三七二十一天、或四七二十八天,最长则为七七四十九天。每每服丧日,孝子孙都要杀鸡祭奠刚去世的亡灵,即刚制作的祖灵。服丧完毕一般即可脱孝,可有的换年后才脱孝,但多数为7、14、21天不等就脱孝,且男择单日女择双日脱孝。届时,孝子孙宰鸡和备酒菜,并跪于神龛祖灵前磕头,“毕摩”祭司念诵《脱孝经》,以示尽孝道。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丧葬仪式特点

1、统一由家族门第安排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正常死亡的长者丧礼,不论性别、或贫富,都看作是村中的一件喜事来办,也当作一件最隆重的盛事来举行,均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有的村落只居住一个家族,有的村落则由两个及其以上几个家族组成。但只要村里老人去世,统一由丧家家族门第来安排,整个家族成员乃至整个村民都要参与。虽越南彝族村寨村落,并非缺少柴薪,但只要居住在一个村落,不论本宗族门第、邻居、姻亲,每户均要筹一抱柴薪给丧家,以作丧家在丧礼中煮炊之柴薪。开丧之前,整个家族门第要开一次会,筛选一个统筹能力强的总管,统一安排丧礼中的一切事务,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昔日,由于资源有限,丧家很难筹集丧事所需的食物甚至祭奠牺牲祭品,所以家族内部有不成文之规,除了筹集柴薪,每户还要按人数出米、菜、酒及钱,以解燃眉之急。家族的功能很多,如果哪家去世的老人没有儿女安葬,家族内部每家每户筹米筹菜筹钱,共同出殡下葬。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毕摩”祭司和丧事总管及其他某一主事者各司其职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所周知,汉族丧事一般要请道士做法事,许多程序都是由道士独自承担,越南彝族则不同,他们的主持人有两种:一是“毕摩”主要负责主持丧葬仪式的祭奠;二是“总管”主要负责调配整个丧葬活动中的人员安排、丧客往来接待、食物分配等。他们互不干扰,但也彼此联系。除此,唢呐师傅只负责吹奏唢呐、笛子、过山号,其他如厨子、挑水、煮饭、上菜、看席、掘坟坑、抬灵柩等人员,按照“总管”的要求部署,尽力做好各自的职责,互不干预。特别有趣的是,“毕摩”祭司与唢呐师傅不能同桌吃喝,也不能同场亮相,你念你的祭经祭辞,我吹我的唢呐调,互不干扰;“毕摩”祭司与丧葬招魂婆不能共行一事,“毕摩”祭司主持祭奠亡灵的仪式,招魂婆则只负责求子、求平安、招魂之类的小事,两者更不能同桌吃喝议事。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凡属于同一家族的,每户必须保证至少有一男子参与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男女体质不同,分工也不同,丧葬是一项非常费力的大型村民集体活动。如前述,越南彝族非常讲究地理风水,因此有的家族坟山墓地较远,出殡时必须由成年男子担当,女性是被排除在外的。在村落里只要有人去世,每户必须保证至少有一男子参与,在工作、或经商、或外打工的也要回来,这从来不是一条硬性规定或成文规定,但礼尚往来是他们村落的小社会里,你不帮忙人家,日后自家有事别人也不会帮你,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而各自必定恪守之规。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非正常死亡的仪式有所差异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非正常死亡主要是指孩儿夭亡和因车祸、溺水、雷击、枪炮、塌方、野火、兽咬等意外死亡在外的两种。孩儿夭亡一般既不请丧客宴请,又不请毕摩祭司主持丧礼,草草埋葬即可。十三岁以下死亡者不装殓,也不得葬入家族公共坟山,只能葬入各村专门埋葬孩儿的的坟山,不得垒坟堆,与地面相平,任其自然消失。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样,越南彝族只要意外死在外面,不论死于何因,也不论有无子女、性别、年龄、贫富,死尸不得能抬回家屋设灵堂祭奠,也不得葬入家族公共坟山,另辟它地埋葬。还有男女子终身尚未婚嫁者,不论年龄大小,不得在家屋设灵堂祭奠,也不得葬入家族公共坟山,更不能制作灵牌加以祭献。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传统丧葬仪式文化的象征意义

阿劳德·凡·盖尼谱把整个丧葬仪式文化称作“过渡仪式”的三个阶段论,即:“隔离阶段文明”、“阈限或转换阶段”、“重整阶段”。②张建军在其论文《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中详述了这“三个阶段论”的特征,即:“在隔离阶段或解体阶段,旧有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被抛弃,接下来是过渡仪式的一个中间的、转换或阈限的阶段,正在经历转变的主角不属于任何一边,而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最后是重整阶段,主角获得一个新的社会身份。也即主角首先会被仪式性地从社会整体中排除出去,然后隔离上一段时间,最后重新融入社会,获得其新的地位。人的生命过程与社会化过程在仪式理论中被整合到了一起。”③以下分别从这“三个阶段论”来阐释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文化的象征意义。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隔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确定死者断气、净尸、装殓、设灵堂、守灵、报丧、看风水、择坟地等这一阶段。越南彝族传统意识普遍认为,阴间和阳间是同时存在的,孝子煨温水给死者净身,不仅是为了洗净污垢,也是为了死者能干干净净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死者去世,身体与灵魂相隔离,死者与阳世逐渐脱离关系,为死者净身之后穿寿衣寿服、装殓,并一旦封棺就不会再打开,这预示着死者与生者的彻底分离,永远诀别。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转换或阈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开丧祭奠开始,到出殡下葬一系列仪式文化,还有其后一定时间内的服丧活动。因为在越南彝族传统观念里,人的生命虽然终止了,但还尚未经过一定的祭奠仪式文化,所以不能成为他们后代子孙虔诚崇拜的祖先,所以死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作为死者的孝子女必须为死者延请“毕摩”祭司杀牲祭奠亡灵、指明阴路,帮助亡灵顺赴阴间,回到历代祖先居住的彼岸(也有说祖先的发祥地),与历代祖先团聚。这一阶段是相当严肃的,也有很多禁忌文化,孝子务必请“毕摩”祭司来主持葬礼的所有仪式活动,把死者不死的灵魂送回到祖先发祥地。死者的孝子孙披麻戴孝即穿丧服,以及所有血亲、姻亲的后生都要戴孝布,特别是死者的孝女、孝媳及所有血亲、姻亲的后生女子哭丧。灵柩下葬之后,孝子孙为厨子、挖坟坑人、“毕摩”祭司、唢呐师、鸣枪放炮人、抬棺人等招魂和同宗门第、女婿、姐妹、亲朋好友为孝子孙招魂以及血亲、姻亲请孝子孙吃饭,还有每到服丧日孝子孙杀鸡备酒菜宴请宗族门第和姻亲,以感谢血亲、姻亲在这期间的帮助。同时,阴间和阳间是一样的构造,为了使死者不死的灵魂在阴间衣食无忧,所以孝子孙要为死者置办在阴间的一切,如房屋、牛马猪鸡牲口、金银珠宝、摇钱树及金童玉女等之类,希望死者不死的灵魂在阴间一切妥当。通过这些祭奠仪式文化和禁忌文化之后,孝子孙帮助死者不死的灵魂顺赴阴府祖灵膝下,并与历代祖先团聚。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重整阶段

这一阶段是死者已顺赴阴府,并与历代祖先团聚,死者的灵魂得到超脱,可以成为死者后代子孙信仰崇拜的对象——祖先崇拜。同时,经过制作灵牌和设灵位及一定时间内服丧活动的禁忌,死者后代子孙的生活回归常态化,死者与生者完全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每逢节日特别是他们传统十月祭祖节、年初大年节、清明节、七月十五祭鬼节,生者会为死者不死的灵魂即祖灵供奉香火,祈祷死者不死的灵魂保佑其子孙后代。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传统丧葬仪式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彝族就有灵魂不灭之说,人去世只是长久沉睡,肉体可以腐烂,灵魂却在阴间得以永存。在越南彝族看来,他们是被迫流迁或迁徙到国外,死者生前不能回滇东北“咪列依切”老家,死后尸首可以埋在国外,死者不死的灵魂必须送回滇东北“咪列依切”,落叶归根。此外,死者与生者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家庭成员的去世,在世之人必然沉痛万分,悲泣哀思。所以,为死者举办隆重的葬礼,一方面是孝子孙为了表现对死者的悲泣哀痛怀恋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泄悲痛之情、惜别之痛,比如哭丧、哀嚎。此外,越南彝族深信无疑死者灵魂在阴间长存,生活和阳间一样,所以会给死者送纸钱、纸房、摇钱树、纸马及食物等生活用品、交通工具以及伺候死者如金童玉女下人。这样,即使死者在世时生活再困苦,他的后代子孙希望他在阴间过上好日子,这是为了安慰死者不死的灵魂,希望他保佑在世的后代子孙安好,不要打扰后代子孙正常生活,这无疑是一种情感安慰和精神寄托。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生者争荣显贵

越南彝族同我国西南彝族爱面子的特质在举办隆重的丧礼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有钱人家办丧事,除了开丧祭奠中要请“毕摩”祭司之外,还要花相当于人民币500-800元不等的钱请唢呐师傅为死者送葬,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从请中国云南金平县马鞍底、勐桥、保山寨彝族的女子哭丧队、丧舞队、舞狮队来表演,表演一次开销一两千元钱,特别是杀牛宰猪各3-5条(头)、杀鸡无数来祭奠亡灵和招待前来吊祭的三亲六戚。不难看出,办丧事能为死者及其后代争面子和荣誉,德高望重的人家希望通过举办一场隆重的丧事体现家族威望,没有钱的人家也会担心办不好丧事遭人诟病,认为不孝,生前没有好好尽孝道的人家也希望给死者办一场隆重的丧事来扭转名声。以至于当今的越南彝族丧事开支越来越大,即使不能承受,也会借亲赊友财物进行体体面面的丧礼。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家族关系的重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往来越来越少,人情逐渐淡薄。在越南北部山区,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很少集中居住在一个自然村落里,一般都是分散在几个自然村落中居住,有的甚至离得很远。由于距离和交通的关系,平常各忙各的而不怎么来往,只有遇死人办丧事的时候,家族成员才会在一起。所以,丧葬仪式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家族重聚的机会,具有缩短距离感,增加家族凝聚力而和向心力及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功能。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村寨资源的整合

越南彝族举办一场传统丧礼,在人力资源方面,村寨里每户必须至少保证一成年男子参与,主要负责体力方面的,成年女子主要负责挑水、煮饭、洗菜、收拾碗筷等。在物资方面,每户都必筹集柴薪,有的还需要筹米、菜、钱、酒,由家族通过集体商议决定,统一分配资源。所以,对越南彝族而言,一场丧事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只要你帮别人,别人自然会倾力相助,人情世故表现特别明显。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稳固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

在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姻亲关系。只要有人去世,特别是已婚且生育子女的女子去世,首先通知的就是她的娘家,其次就是通知已出嫁儿女及侄女儿,再后就通知儿孙媳妇的娘家。如果去世的是子女健全的长老,不论性别,死者的女儿买牛羊猪三牲,至少要买一对羊猪,前来死者家吊祭;儿孙媳妇娘家也要买一对羊猪,也前来死者家吊祭;其余姑亲和舅亲等姻亲视自己的经济条件、关系好差而定。他们这一约定俗成之规,流传至今仍盛行。通过丧礼文化活动,越南彝族把血亲和姻亲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稳固姻亲关系和增强了族群认同感。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教育后代

不言而喻,古往今来,彝族不论居住在何方何地,一直是一个以孝道文化而著称的民族,孝道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我们不仅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也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越南彝族是我国民主改革前,先后分别从云南、广西流迁或迁徙到越南定居的,所以越南彝族也是以孝道文化为著称的族群。在他们的观念里,父母死后没有举办葬礼,被认为是不孝之行为。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他们的小社会里,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邻里乡亲的关注和舆论。所以,他们给死者举办隆重而体面的葬礼,不仅是为了体现孝道、争面子,也是为了教化后代子孙,因为父母的举动都能影响到自己的子孙,长辈在子孙面前为死者尽孝道,以后自己的子孙也会同样的对对待自己,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结语

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文化活动虽短暂,但是其中体现和反映出来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博大精深,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些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影响着一代代后代子孙。从始至终,他们的传统葬礼不仅是一场隆重而盛大的文化活动,也是死者真正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仪礼文化活动,更是表达生者孝道的情感寄托;每一场丧事都可以提供重构家族关系的机会,同时也是村寨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分配;一场体面的葬礼,不仅彰显着死者的面子,也会为死者后代子孙提高声誉,教育一代代的后代子孙。同时,他们的传统丧葬仪式文化还进一步起到了凝聚和稳固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作用。MA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①越南彝族“毕摩”祭司与中国彝族“毕摩”祭司同,并“毕摩”祭司还珍藏着很多彝族历史文献古籍,他们珍藏的彝族历史文献古籍属于滇南自称“尼苏颇”的彝族“毕摩”祭司传抄、收藏的彝族历史文献古籍系统。因此,凡本文中提到的“毕摩”祭司念诵的丧葬祭词或祭辞均为彝族传统丧葬类彝文文献经籍。下同,不另作说明。
②薛仪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9.
③张建军.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6):35

参考文献:
[1]杨六金.探析越南彝族尼苏人文化[G].云南彝学研究(第2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63-72.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13&ZD142)子项目:南部、东部及东南部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研究
作者:龙倮贵(1963-),男(彝族),教授,楚雄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及云南彝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毕节学院客座教授及彝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彝族哈尼族原始宗教研究及彝族历史文献翻译整理研究。
原载:《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5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bilibili-丽江若洁。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