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代混沌说和清浊说探析
作者 ​孟铸群 马廷森 2024-08-21
原出处:《西南民大学报(人文社科版)》1984年2期

摘要:关于彝族古代朴素自然观,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对混沌说和清浊说进行探析,以就教于同志们。彝族先民对这个问题有着许多丰富的想象和猜测。彝族先民对宇宙最初状态的描述,较古老的要算天地合生说。可见彝族古代的混沌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思想。一层意思比一层意思深刻,反映了彝族先民认识的深化。混沌演变成天地的命题,在彝文古书和民间传说中是十分普遍的。
关键词:彝族古代;混沌说;清浊说探析

DSC_9809.jpg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古代朴素自然观,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对混沌说和清浊说进行探析,以就教于同志们。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混沌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宇宙生成及其最初是什么样子,是古代人类朴素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彝族先民对这个问题有着许多丰富的想象和猜测。从目前我们搜集到的近百篇彝族起源神话和创世志来看,彝族先民对宇宙的最初状态及其生成,就有以下几种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观念和辩证法思想的解释。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对宇宙最初状态的描述,较古老的要算天地合生说。传说这时的宇宙既不是天,也不是地,然而又是天,又是地,是天地合生。于是用铜棒铁棒撬,才把连在一起的天地撬开;用大树、石柱、铜柱、铁柱撑,才把天撑起来。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流行着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说古时候,天地连在一起,不分天,不分地,漆黑一团。如何分开天地呢?故事说,用竹竿、木棍撬,果然天地动了动,但是竹竿破了,木棒断了。后来,采用铜铁棒才把天地撬开。[1]从这个纯朴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彝族先民是把天地作为实体看待的,而且是有起始的,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原始物质形态,转移成另一种物质形态。把合生的天地分开,就是一种形象的物质形态转移形式。当然,开天辟地是十分艰难的。在四川凉山流传着一个公鸡顶天刨地的故事。传说很古的时候,天地混在一块,一只大公鸡,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用身子顶起天,用脚爪刨出地。像这样优美的开天辟地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脍炙人口,广为流传。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一种描述是虚空说。认为宇宙最初是个虚空的样子。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著名史诗《勒俄特依》,对宇宙最初的图景是这样描述的: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古的时候,上面没有天,有天不结星,下而没有地,有地不生草;中间无云过,四周未形成,地面不刮风;起云不成云,散又散不了,说黑又不黑,说亮又不亮之时;天的四方黑沉沉,地的四角阴森森。[2]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显然,这里是把最初的宇宙设想为虚空。“虚空”一词在彝文古书里既指空间,又指状态。上述引文里就有“上面”,“下面”,“中间”,“四方”,“四角”,这都是指的“空间”。不过,这个“空间”,上下和四周还未形成,不清楚。因此,还是原始的虚空。但这里的虚空,显然不是虚无。它隐隐约约有云、有风、有明、有暗,隐隐约约有天地的雏形,空间的雏形。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虚空状态在《宇宙人文论》(以下简称《宇论》)中说得更加明确:“在天地产生之前,是大大的,空空虎虚的‘无极’景象。”[3]“无极”在《宇论》里译音叫啥呃,意为气浊,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在《西南彝志》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卷八《天地进化论》载:“天未产时,地也不曾生,大空空的呢,大虚虚的呢。”[4],又把空洞,称作空硐[5]。有篇神话故事叫《哃雨里望明月》,等等,说明彝族先民把最初的宇宙设想为空硐一样的虚空。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关于宇宙最初样子的描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传说,宇宙最初是个大海,海面上是无边无际的茫茫空间。[6]有的传说,开天辟地前只有一棵大树,“树叶一转一转地飞转,造成天地”[7]。有的传说,最初世界是七个太阳,八个月亮,等等。说明彝族先民居住在我国山河壮丽、气候多变的南方,加之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形成了品类繁多的宇宙起源说。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先民的种种宇宙起源说中,包含朴素的唯物思想最丰富,流传最多最广的,是颇具彝族特色的混沌说。在彝族许多神话、史诗、文献中,彝族先民形象地把最初的宇宙描述为各种物质混合成一团的混沌状态。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开卷就是《金锁管着混沌》。其卷八云:“天地未产时,混混沌沌的,空空旷旷的。”卷十三又说:“没有产生天的形体,天体是混混沌沌的,看去不清楚。”[8]关于世界最初的混沌状态,《查姆》史诗作了具体描述: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古的时候,天地连成一片,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只有雾露一团团,只有雾露滚滚翻,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时昏时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天翻成地,地翻成天,天地混沌分不清,天地雾露难分辨。空.中不见飞禽,地上不见人烟;没有草木生长,没有座座青山,没有滔滔大海,没有,滚滚河川,没有太阳照耀,没有星斗满天,没有月亮发光,更没有电雷扯闪。[9]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所描绘的混沌状态是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尚未分离分化。这就清楚地表明,彝族先民认为混沌不是某种单一物质成分,也不是分子、原子,而是多种物质的混合。比如彝族阿细人的混沌神话,把混沌描绘成云彩、雾、水气、风、土、石等混成一团。流行于楚雄地区的史诗《门咪间扎节》描绘的混沌,是雾露、风雨、雷电等物质的混杂[10]。《西南彝志》卷一描绘的混沌,是清浊二气、声音、光亮、颜色、云霞、雾露、风雨、雷电等各种物质的混合。可见彝族古代的混沌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思想。彝族先民从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中,“天然纯朴”地猜测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同时,彝族的混沌说,还包含了混沌演变成天地万物的思想。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称《勒俄特依》的姊妹篇——《古侯》,形象地描绘了混沌演变天地万物:“天地没澄时,洪水未消时,天要分化,要渐渐分化,要裂开,要渐渐裂开,天从四面合,地从四而合。”[11]第一句的“澄”,彝文有分之意。一译为“天地未分时”。这句里的“天地”彝文译音为“蒙闷”,意为天地万物囫囵一坨,故“天要分化”,“天要裂开”。这里,不仅有天地从混沌中“分开”“分离”之意,而且还有“分化”的意思。一层意思比一层意思深刻,反映了彝族先民认识的深化。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混沌演变成天地的命题,在彝文古书和民间传说中是十分普遍的。诸如《宇审源流》《勒俄特依》《古侯》《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查姆》《梅葛》《阿细的先基》《门咪间扎节》《阿朴独姆西》《支格阿龙的传说》《开天辟地的故事》等等,都阐述了这个命题。《查姆》史诗明确指出,最初世界的混沌状态,“就是天地的起始”,“就是万物的来源”。《阿细的先基》认为:“最古的时候,没有天和地。”只有云彩,“轻云飞上,变成了天”,“重云落下来,就变成了地。”[12]天地是从混沌中自然生成。《勒俄特依》指出:“混沌演出水是一。”[13]《西南彝志》卷十三《天下事物的概述》篇说混沌演变成天地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天造了十九次,地造了十八次,从一宗天演变成三十三宗天;从一类地演变成三十三类地。[14]当然,“十八”“十九”“三十三”,不是具体数,而是众多之意,说明混沌演变成天地是个长期的复杂过程。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古代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古希腊、罗马、埃及、印度的神话传说、哲学著作中,都有与彝族混沌说相类似的思想。这说明人类童年,有着共同的思维特征。但是彝族的混沌说,更为形象生动,它把混沌描绘成空气、雾露、云彩、水等多种物质无比例的,不定型的,翻滚流动的混合物;而且认为天地万物由混沌“分化”“分支”而来。这是十分宝贵的。当然,彝族的混沌说不能同康德的星云说和当今的星际物质说相提并论;但是,它对混沌所做的独特说明,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思想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清浊是万物的总根子

人类探索宇宙,是从考察万物繁衍的现象,从其变化不定中推论其本原。混沌说反映了彝族先民对世界物质性的笼统的直观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力图进一步在现实的自然界中,找到某种特殊的东西,来说明构成天地力物的根源。恩格斯在《论古人的自然观》中指出:“他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而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具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15]彝族古代思想家正是从混沌说出发,提出了清浊说,力图用“清浊”这种“特殊的东西”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浊,彝文为“啥呃”,本意是气浊,在彝文古书里引申为清浊、清气、浊气。彝族古代思想家认为清浊是宇宙最初混沌状态中的主要物质。《西南彝志》卷一“论百万层影形”篇说:“影形还没有产生,先产生的清浊的空气。”“万物出现的名称与根源”篇说,古时天地间出现六样形体,“第一要算影形,影形还没有产生,那时只有撤额、撤奇其,额壳渴”,撒额,即清浊。撒奇共,额壳渴,均是译音,是不同的流动的空气。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代思想家认为,清浊是万物的总根子。《宇论》云:“万事万物的总根子,都是清浊二典。”[16]彝族古代自然观的“根子”概念,与希腊哲学的本原同义,和汉族古代哲学的“本根”相仿,指万物之根。“清浊是万物的总根子”,这个命题包含以下两点含义: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天地万物由清浊构成。彝族人民认为清浊既无形,又无秩序,是流动多变,均衡分布的原始物质。它弥漫宇宙,飞驰在太空,游离于大地,“像海水波浪那样到处弥漫”。《宇论》说:“原来,清浊二气充溢弥漫天地之间,从宇宙八角归到中央。”[17]它是无处不漫,无处不居的,正由于此,它才具备万物之根的条件。彝族古代的思想家布慕鲁则指出,清浊是万物的总根子,“天地由它形成,哎哺、且舍由它产生,天地人和各种事物都出现了”。[18]这里布慕鲁则明确指出清浊是天地人和万物的根子。《宇论》具体论述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日月的形成,四季的变化、年月日的由来,以及霜、雪、云、雾、风、雨、雷、电、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的产生,统是“天地间的清浊二气漫溢变化形成的”。又说:“清气、浊气,也就是天气、地气。”[19]至于雾罩、风雨、雷电,那更是清浊构成的。“雾罩是青清之气与红浊之气变化形成的”,[20]“风和雨,就是清浊二气充溢旺盛所形成”。[21]“春夏季雷鸣,是清浊气涌,变成了闪电。”[22]就是“人体的根本,也是形成天的青清之气与凝成地的红浊之气”。[23]《西南彝志》卷十六说,人的头,也作“生”讲;人的体,也作“命”讲,都是气浊产生的。甚至人的“憨愚、贤良”“所想所行的,都靠这气浊”。而且,这流动的气,也是“万样知识产生的起源”。[24]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清浊气是万物和人类生长的生命。彝族先民认为,清浊二气是万物人类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事实上,在大自然里空气充盈,人和万物离不开空气和水,这是人们最易认识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彝族先民生活在云贵高原和大小凉山,云烟缥缈,雾气莽苍,瘴气为害,在这种自然环境里,彝族思想家们深感清气浊气与人和万物的关系密切,万物所以能按自己的规律成长,都是由于清浊气在其中的含量适度,因此,必然会认识到万物靠清浊气生长。就以天地而言,彝族人民认为最初天地是在清浊孕育中产生的。天地的演化也是与清浊气密切关联的。《西南彝志》卷一云:“第一个影形的产生,乃是清气与浊气,好像一对青年男女,阴阳相结合,天地的形态产生出来了。”[25]《西南彝志选》云:最初“有地威不高,有土荣不大,会动有生命,没赋给根本。”“清浊气变化,五行才产生。”“亿万的生物,会动有生命,开始有根本。”[26]说明天地的产生和演化与清浊气的变化,关系密切。以人而言,更是离不开清浊气。彝族古代思想家布慕鲁琪云:“气以头为首,气转于头则路通,气又由这路通到身上,就有知觉,有了知觉则不死,而且如明亮的光照耀世界。”[27]所以,“浊则命,身上有了命则不死。”[28]清楚地阐明了清浊与人的生命关系。思想家布慕鲁仁也说:“清浊二气共六条不断巡回于人体之中,若是肾水往上泛滥,与心火不相容,形成头痛发热,要是五行分配得当,不让它们相冲,比方金(肺)也克不着木(肝)了。”[29]说明清浊在人体中的含量适当,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同样,万物的生长,也是离不开清浊气的。正如布慕鲁仁所说:“千千万万的生物,从春生夏长到秋成冬枯,都是天气与地气结合演变的结果。”[30]他还认为:“清浊二气是产生一切福禄的根本。”[31]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彝族人民对清浊气的认识,万物和人类不仅靠它生,而且靠它长,从而证明清浊是万物的总根子。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什么清浊能够成为万物之根?彝族古代思想家认为,这是由清浊本身所固有的物质属性、特性所决定的。在彝族古代思想家布慕笃仁,布笃鲁琪的五行说、八卦学说中,把清浊看作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无极”,也就是原始宇宙的主体或基质,由它产生太极、八卦,繁衍万物。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物质属性说,清浊是处于尚未分离的混合气体状的一种细微的物质。《西南彝志选》“山脉根源”篇云:“苍天未成时,阴阳未现时,清与浊二气,两气相结合。清气如发丝,浊气如针孔。像发丝清气,产生于天空,像针孔浊气,相交于日边,相配于月旁,不停地翻转。”[32]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浊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它可以分殖、繁衍其他物质。《西南彝志选》说:产生了清气,又产生了浊气,“它俩结合,在气熏熏中,在浊沉沉中,有一股气体,产生一股风。又在相结合,产生青青的气,产生红红的气,就形成了天,就形成了地,产生了哎哺,产生了且合……”[33]就是说清气浊气同时从混沌中分化而生,清浊的发展变化,继而又分殖青红二气,演变成天地万物。这是清浊固有的特性。同时,清浊具有内在能动本性。它分为“阴阳清”“阴浊”。它具有动静、浮沉、升降等特性。[34]“清升而浊降,成蓝色天空”。“清气升上去,升去成为天,浊气降下来,降来成为地。”而且,清气浊气还具有相感、相荡、相搏、相合诸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彝族古代思想家认为,清浊是无起始,不生不灭的,它具有永恒性。正是这些内在特征,使清浊成为万物的本原。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亚里士多德论及本原问题时,曾说:“有一个东西,万物由它构成,万物最初从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作为实体,永远同一,仅在自己的规定中变化,它就是万物的元素和本原。”[35]照彝族古代思想家的理解,清浊就是万物的元素和本原。虽然,他们这种思想还是直观的,粗糙的,有时甚至是含混不清的,然而,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古代,彝族先民能把清浊设想为万物的元素和本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Q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1]《痴给阿寄的故事》见《云南省民族文学资料》第15集,云南大学中文系编(油印本),第20~22页。
[2]《勒俄特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1978年(铅印)第1~2页。
[3]《宇宙人文论》,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1978年(油印本)。
[4]见《西南彝志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5]《天下事物的概述》,见《西南彝志》卷十三,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油印本),第30页。
[6]《阿黑西尼摩》,载《金沙江文艺》1983年1期,第7~18页。
[7]《天地的来源》,见《云南民族文学资料集》第20集,云南大学中文系(油印),第1~6页。《开天辟地》,载《云南民族文学资料》,中国作家协会明分会民间文学工作部(铅印),第220~232页。《关于开天辟地》,见《云南民族文学资料集》第21集,云南大学中文系(油印),第4~6页。
[8]《西南彝志》,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油印本)。
[9]《查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门咪间扎节》,见《葬族文献译丛》第1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铅印本),第1~9页。
[11]《古侯》,四川省民委工作组编,1980年(铅印本),第1页。
[12]《阿细的先基》,载《云南民族文学资料集》第18集,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民间文学工作部(铅印本)。
[13]《勒俄特依》,《凉山奴隶社会》编写组,1978年(铅印本),第2页。
[14]《西南彝志》卷十三,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油印本)。
[15]《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64页。
[16]《宇宙人文论》,第59页。
[17]《宇宙人文论》。
[18]同上。
[19]同上第133页。
[20]同上第161页。
[21]同上第155页。
[22]《西南彝志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3页。
[23]《宇宙人文论》,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1978年(油印本),第105页。
[24]《生命气息根源的叙述》,见《西南彝志》卷十六,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编(油印本),第68页。
[25]《天象上金锁》,见《西南彝志》卷一,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油印本),第4页。
[26]《论五行主管处》,见《西南彝志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1页。
[27]《生命气息根源的叙述》,见《西南彝志》卷十六,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编(油印本),第68页。
[28]《气息两根源的叙述》,见《西南彝志》卷十六,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编(油印本),第70页。
[29]《宇宙人文论》,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编(油印本),1978年,第96页。
[30]同上第133页。
[31]同上第78页。
[32]《西南彝志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7页。
[33]《西南彝志选》,第417页。
[34]同上第419页。
[35][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64页。

原载:《西南民大学报(人文社科版)》1984年2期;文字来源:挂云帆;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奢香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