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凉山彝族;漆器工艺;传承;创新
凉山彝族漆器凝结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在2008 年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凉山彝族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寻求漆器工艺的保护和发展路径成了当务之急。
1 凉山彝族漆器的艺术特征
1.1 造型特征
彝族漆器的造型别具一格、多种多样,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类为酒器、食器、马器和毕摩用具等,数量最多的是酒器和食器,兼备实用性和观赏性。
彝族尚酒,酒器的制作相当精美考究,其中最特别的是角杯和禽爪杯,用牦牛角、羚羊角、水牛角和绵羊角等成对制作,在尖端钻孔用绳子将一对角杯拴在一起。禽爪杯有鹰爪杯、雁爪杯等,在绘有彩漆的木胎或皮胎碗下安装一个禽爪制作而成。彝族素来崇拜山鹰,鹰爪杯具有高贵威严、富贵显赫的特征,多为贵族使用(如图1)。酒壶有圆形酒壶、扁形酒壶及禽形酒壶,圆形酒壶顶部有圆锥形或葫芦形的把手,壶身呈圆形,底部留有一孔,往里插入一根竹管注酒,在壶身的肩部斜插一根较长的竹管往外吸酒。扁形酒壶的构造与圆形酒壶类似,壶身呈扁圆形。禽形酒壶一般制作成鸽子形、雁形和斑鸠形,底部留空插入竹管注酒,从禽鸟的喙部吸酒。彝族餐具主要有钵、盔、盘、碗、勺,以及餐桌等几种,多以木胎着漆彩绘而成。彝族吃饭喝酒的时候喜欢席地而坐,因此餐具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底座或圈足,方便拿取食物,山上气温较低,加上圈足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防止食物受冷变凉。
1.2 色彩特征
不同造型的彝族漆器都是用黑、红、黄三色绘制纹样。黑色在彝族文化中是混沌初开、万物之源的象征,彝族以黑为贵,代表着权力、高贵、威严,凉山彝族自称为“诺苏”,“诺”意为“黑”,“苏”带有“人”之意,“诺苏”即“尚黑的人”或“崇黑的民族”,他们的祭祀仪式中牺牲大多是黑羊、黑牛、黑猪,而且所使用的器具必须是黑色的漆木碗。黄色是太阳的象征,代表着光明、丰收和繁衍。彝族人认为黄色衍生于大地之后,给人间带来了阳光和月光,荞麦丰收之后呈一片金黄色,黄母鸡繁殖后身边会围绕一大群小黄鸡,因此彝族人每逢过节或者有孩子出生时,都会宰杀黄鸡以祈祷年谷顺成、人畜兴旺。红色代表火焰、热烈、活力,彝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搏斗的生存过程中,认识到火有烹煮食物、御寒取暖、威吓野兽的功能,但也有不受控制导致灾祸的一面,逐渐将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转化为崇拜,彝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都离不开对火的祭拜仪式。
1.3 纹样特征
彝族漆器的纹样可以分为自然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生活、生产纹样等几大类。自然纹样有日月纹、星纹、云纹、水波纹、山川纹等,植物纹样有蕨芨纹、太阳花纹、瓜子纹等;动物纹样有牛角纹、牛眼纹、羊角纹、马牙纹、鸡肠纹等,表现生活生产题材的纹样有火镰纹、窗格纹、渔网纹等。彝族先民认为太阳和月亮给世界带来了温暖和光明,雄伟壮阔的山川河流,孕育生命带来生机,因此对自然事物产生了崇拜心理。彝族漆器的图案有单个纹样、连续纹样与单元纹样。画匠根据器皿部位的需要,将单独纹样连结或组合起来,形成带纹或中心图案。图案的布局很注意图案与器形相协调,如餐具的主体图案饰于器表的腹、肩口沿、器盖,器内和圈足一般素黑无饰,在使用者的视线中,具有美观实用的效果。
2 凉山彝族漆器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存在问题
2.1 新老人才传承断层
彝族漆器生产因种种原因出现缩减的情况,只有小部分年老艺人继续制作漆器,年轻人普遍缺乏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情感认同,致使出现新老人才传承断层的现象。
第四步是储藏,漆器绘制完成后放在阴干房中储藏,在漆器上方罩一个大盆,不定期洒水保持湿度。一套完整的漆器制作流程相当烦琐、耗时,大概需要1 年到3 年不等,但这样精心打磨的漆器,质地细腻厚重,能够完好地保存几百年。
这天,爸爸带着海拉德和尼尔斯哥俩到克里斯蒂安文运河去划船,然后到了河对岸的大教堂里。爸爸带尼尔斯哥俩爬上教堂的塔顶,指着哥本哈根城,爸爸讲起丹麦王国的历史,爸爸忽然发现尼尔斯·波尔没有认真听,却看着塔顶的大钟。
2.2 产品设计陈旧单一
多年来,彝族漆器的造型和纹样变化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漆器工艺的传承严格遵循父传子、不传女人和外人的规矩,有少数人会把手艺传给家族内的亲属。漆器的坯胎材质、纹样设计和色彩搭配也要严格遵循祖制传统。髹饰精良的漆器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在历史上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制作者和使用者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限制了漆器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处于群山环绕的地区,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彝族漆器与其他文化艺术的融合,因此彝族传统艺术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当今社会,彝族漆器更多地被当作工艺美术品而非生活实用品,其消费群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消费者是凉山当地的彝族,大多是购买漆器餐具。其中一部分人懂得彝族漆器的基本知识,能够辨别好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会专门到喜德县、美姑县等地方向手工艺人订购传统生漆餐具在日常使用;另一部分彝族购买漆器餐具主要是为了彰显自身的民族身份,多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使用,平时很少使用,这部分人可能会买价格较低的化学漆漆器。第二类消费者主要是外地游客还有部分当地人。游客来旅游之后购买旅游纪念品,当地人会买来当作居家装饰品,或者去外地上学、工作后买来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礼物送人,这类消费者几乎都是购买化学漆漆器。
以上用例中“绿色2”不仅限于作修饰成分,独立成词时也可反映与“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相关”的相关概念如(26)、(28),只是这一时期的“绿色 2”一般加注引号以示区别。但发展到2010年后不加注引号也能单独使用。例如:
2.3 制作工艺烦琐耗时
彝族漆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工艺十分烦琐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选坯,制作木胎的原材料一般是生长在高海拔山上的桦木和杜鹃木,桦木用来做大件产品,杜鹃木用来做小件产品,木材不能放在太阳下晒,必须放在地窖中阴干。现在因木材短缺,当局严格管控天然林的砍伐,木胎材料基本都由经济林木代替。
扬州素来为风物繁华之地,乾隆帝称:“三月烟花古所云,扬州自昔管弦纷。”③扬州风景秀美,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被誉为“淮东第一观”“竹西最佳处”。扬州景观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的数量分别为19、34项,瘦西湖园林群等深得康、乾二帝的青睐。
秋天对应于肺,悲易伤于肺,肺气不宣畅也会影响情绪,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悲秋情怀。秋季时,可制作桂花、玫瑰花、茉莉花、菊花等干花香囊,可以通过香囊的香气,帮助松弛神经、舒缓焦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这种香囊更适合在家中的卧室、枕头上方摆放或随身携带,能帮老人促进心肺呼吸,促进气血流畅,刺激免疫系统,增强身体抵抗力。
第二步是制坯,漆器的坯胎分为粗坯和细坯,要先将粗坯埋在地下并铺上农家肥发酵,这样制作出来的木胎经久耐用,不会轻易变形、开裂。之后再制作细坯,在长方形的坑上搭上安装了皮带的木架,一个人坐在木架上踩动装置,一个人进行加工(如图2)。
第三步是上漆,漆液采割于山上的野生漆树,刚割的生漆是乳白色,经过光照和氧化逐渐变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晒漆,晒漆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漆的最终成色。所有漆器都必须先上黑色的底漆,打磨平滑后再上第二层,如此反复,总共需要上三层黑漆。底漆干了之后先绘黄色花纹,再绘红色花纹,需严格按照顺序绘制。
现在真正掌握彝族漆器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受过漆器工厂培训并已经成为熟练工人的人有时会借着过年、结婚或农忙等事务一去不复返。一些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钻研就草草上工,制作技艺粗糙,产品质量不高,而且很多人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停留在模仿、重复的层面,不能够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
凉山彝族漆器要想打开外地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引进一批有前沿知识、有创新精神的年轻设计师,让他们与工匠们沟通、合作,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推出符合新时代审美风格和流行趋势的产品,为漆器工艺的发展注入生命力。当然,创新人才的引进不只局限于设计生产方面,如故宫的新媒体团队主要负责故宫的官方网站、“两微一端”等网络媒体的策划、发布与运营,其成员的专业背景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负责人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其余成员有学设计的、有学艺术史的、考古的,还有学英文的,正是这个年轻的团队让故宫成为了“网红”。彝族漆器企业应引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针对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创新、改进。
2.4 品牌经营意识缺乏
目前凉山州内的漆器生产企业大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且大多为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对于传统手工业来说,改变手工作坊的经营模式,向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发展,进行品牌建设和定位,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打通产品开发、生产、包装、营销、流通的全链路是其培养忠实消费群体、扩宽市场渠道的必要手段。
政府应高度重视漆器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投入资金建立工作坊,解决场地的租赁问题,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就近就业,在工作坊中学习制作漆器。不仅能使漆器传统工艺更广泛地流传下去,又能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掌握一门手艺,解决就业问题。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当地的大中专学校中开设专门的工艺美术课程或实践工坊,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系统性地学习漆器制作工艺,为漆器工艺的传承发展培养一批有技术、有审美的人才。
3 凉山彝族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
3.1 开设漆器工坊
是的,直到现在,李莉都不知道许峰经历了什么,现在在干什么,通过父亲事业有成后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这对于恋人来说,是多么不科学啊,如果继续假装相爱,那是折磨。
3.2 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因为漆器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生漆和木材资源短缺等原因,很多厂商为了控制成本,选用塑料等低廉的材料代替木材,用人工漆配上稀释剂代替生漆绘制纹样,以次充好,严重扰乱了漆器市场,使传统漆器的生存空间更小了。
3.3 进行市场细分
但是这也导致了彝族漆器艺术这么多年都没有创新性发展,很少对造型外观、线条色彩、图案纹饰等进行创新设计,市场上的漆器产品看上去大同小异,消费者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而且会造成审美疲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凉山彝族漆器进行营销推广,必须要走品牌化发展的路线,找准定位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首先应深度挖掘彝族漆器的文化内涵,设计出符合其特性的标识系统,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有效地向大众传递品牌信息和产品特点,让消费者能够在众多品牌中快速识别和记忆。同时还必须想出能够传达出其文化理念的品牌口号,品牌口号也是消费者快速识别品牌的重要手段,需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在各种平台和渠道广泛传播,有效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为解决电商人才匮乏的问题,青岩刘村应妥善利用周边资源,全力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遗余力对接高校资源,引进专业教师定期为青岩刘网商们进行专业指导;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优质创业毕业生长期驻扎,不定期地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分享创业心得。同时,青岩刘还应加深校企合作,完善联合办学、合作培训、实训基地等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到青岩刘创业,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尽快弥补当地人才缺口。此外,青岩刘还应建立与发展“青岩刘智慧库”,邀请互联网领域内专家担任优质导师,定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借助高校资源,积极引进多种平台宣讲,创新电商运营模式,多渠道探索创业之路,为青岩刘的电商生存提供鲜活的血液与动力。
3.4 利用新媒体打造品牌
漆器的消费市场受消费者影响也可被细分为两类,即传统生漆漆器和现代化学漆漆器。针对第一类市场,可以走高成本、高价格的小众路线,选材、制坯、上漆等流程都选择最好的传统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将传统手工艺保留下来。针对第二类市场,则可以走平价的大众化路线,胎料和漆料可以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材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借助新的技术优化制作流程,节约成本与时间,提高利润。两条路线同时发展,既保留了传统又不故步自封。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广泛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有效提高与社会有序发展的基本基础,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于很多领域,而在体育领域里有“可持续发展型体育发展方式”理念。该理念主要有五大特征:1.发展目标是人本体育;2.发展主体是合作体育;3.发展机制是耦合机制;4.发展手段为均衡体育;5.该发展评定是自治体育;6.发展依托是规范体育。
大众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博物馆、文化馆、传统媒体等受到较多地理、时间限制的场所,不利于工艺美术知识的普及传播。因此,打造品牌的同时需要利用新媒体建立全方位的传播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淘宝官方旗舰店、哔哩哔哩等,这些平台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点,而且年轻用户很多,能够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彝族漆器的价值,拓展彝族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彝族漆器也可以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推广营销,通过直播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短视频时长很短,内容紧凑,短小精悍,符合年轻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凉山彝族漆器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打开下沉市场,挖掘潜在消费者。
3.5 进行个性化创新开发
凉山彝族漆器工艺要想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发展,除了生产传统的彝族工艺品,还可以将其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进行创新性开发,这方面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16 年的春节,故宫博物院在淘宝发起“非遗众筹”,携手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太运推出了定制款年画,由故宫淘宝的90 后设计师提供设计图纸,年逾九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制作而成。
现在也有很多漆器艺人对彝族漆器进行创新设计,用简洁的笔触将一些彝族的典故传说融入漆器纹样中,制作成精美的挂盘、摆件(如图3),与传统的漆器纹样有较大的区别,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彝族漆器可以像故宫文化创意一样抓住年轻人喜欢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特点,开发新颖独特的产品,不只局限于餐具、酒器等。同时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由官方设计师提供定制方案,或是消费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漆器手工艺人或者是开发团队制作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大多数人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神话史诗并不了解,因此开发团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找到容易引起大众共鸣的原型化故事及最能触及人心的核心角色进行IP 的打造和推广,让彝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漆器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赋能。
4 结语
凉山彝族漆器独特的造型特征、色彩特征和纹样特征蕴含着整个民族深刻的历史记忆,器以载道,漆器是彝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在市场转型中,漆器工艺的传承发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只有从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欣赏彝族艺术,才能让这门传统工艺具有更大的市场,更好地将彝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宋兆麟.彝族的酒器和饮酒风俗[J].民俗研究,1988(01):81-90.
[2]周婷婷.彝族漆器:人与自然原生关系的文化表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4):42-44.
[3]叶宏,邱尼姑.凉山彝族漆器色彩与纹饰的文化溯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10(03):95-102.
[4]陈丹.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当代传承与发展调查[J].文化遗产,2014(03):73-82.
[5]陈璃.凉山彝族传统手工艺的城市化“再生”设计[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99-104.
[6]刘文良,谢佳林.互联网+文创:走出传统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困境—以湖南木偶艺术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03):88-95.
原载:《工业设计》2022年8期;文字来源:参考网。